北宋楊家將志傳

北宋楊家將志傳

楊家將的故事家喻戶曉,深入人心,在我國民間廣為流傳。本書運用豐富的史料和傳說,講述了北宋楊家將數代人忠勇愛國,捍邊保民,尚節重義,不畏權奸的故事。書中亦穿鑿北宋時期的重大歷史事件,間敘歷朝文武臣事跡,略敘各朝權奸,描繪並再現了綿延二百年的歷史長卷和英雄傳奇。

基本介紹

  • 書名:北宋楊家將志傳
  •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 頁數:364頁
  • 開本:32
  • 品牌:作家出版社
  • 作者:段生成
  • 出版日期:2014年5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06367288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後記,序言,

內容簡介

一部家喻戶曉的英雄故事,
一部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詩,
本書結合豐富史料,採用古典小說的章回樣式,再現了綿延二百年的宋史長卷和英雄傳奇。

作者簡介

段生成 生於1945年1月,陝西省榆林市佳縣人。1965年參加工作,196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大專文化。先後在榆林市電力與人勞系統工作,2005年退休。愛好文學創作,長篇小說《北宋楊家將志傳》完稿後,又將其改編為電視劇本;同時創作新編大型歷史戲曲劇本《河陰書生案》。現為榆林市作家協會會員,神木縣楊家將文化研究會會員

圖書目錄

序言
第一回開元盛世曇花現天寶遺禍二百年
第二回石敬瑭割地稱臣兒皇帝喪權辱國
第三回孤山原賽花擇婿七星廟重貴招親
第四回周世宗開疆闢地宋太祖受禪登基
第五回李筠反宋叛澤潞太祖發兵平上黨
第六回宋太祖酒釋兵權下河東水浸太原
第七回多謗咎趙普罷相任曹彬平定南唐
第八回太祖趙匡胤晏駕皇弟趙光義襲位
第九回太宗親征平河東楊業父子闖幽州
第十回六郎勇救柴郡主太宗敕建天波樓
第十一回雁門關潘美失約陳家谷楊業死節
第十二回楊五郎五台為僧楊六郎汴京告狀
第十三回八賢王舉才薦賢楊六郎為使巡邊
第十四回宋太宗漸起驕心楊八姐姊妹遊春
第十五回太尉奉旨做紅媒太君抗婚留美名
第十六回望鄉台孟良盜骨杜澤原令公歸葬
第十七回楊八姐扮男入番招駙馬盜刀南還
第十八回兄終弟及登帝位金匱藏書難釋疑
第十九回太宗武功甚遜色宴武修文政清明
第二十回欽若受賄得高升洪湛蒙冤被貶死
第二十一回王欽若參政用事楊延昭發配汝州
第二十二回假旨要拆天波樓焦贊拳打謝金吾
第二十三回王欽若再害六郎楊延昭死復還陽
第二十四回訪六郎寇準背靴復原職延昭抗番
第二十五回宋真宗澶淵訂約城下盟遺禍子孫
第二十六回楊寶臣隨叔巡邊穆桂英稱強西山
第二十七回穆柯寨楊琪招親穆桂英大破天門
第二十八回寇丞相剛正在朝錢若水秉節高邁
第二十九回王欽若邪說妄議王道人裝神弄鬼
第三十回假天書東封西祀造神宮耗材愚民
第三十一回劉後狸貓換太子李妃終世冤不明
第三十二回折太君三關犒軍楊四郎潛歸探母
第三十三回囑後事太君壽終忠報國延昭卒職
第三十四回錢惟演惑主弄權寇丞相連遭三貶
第三十五回劉太后垂簾聽政八賢王杜門謝客
第三十六回移皇堂允恭杖死結朋黨丁謂竄貶
第三十七回王欽若復相勢衰曹利用貶死襄驛
第三十八回劉太后崩殂辭世宋仁宗主政開明
第三十九回西夏李元昊反叛宋將王德用遭貶
第四十回三川口劉平戰歿范仲淹經略鄜延
第四十一回六盤山任福陣亡定川寨懷敏戰死
第四十二回李元昊兵寇麟府折繼閔世保府州
第四十三回契丹國乘機要挾宋朝廷復納金帛
第四十四回文廣蘭英結鸞儔狄青部署涇原路
第四十五回兀喇城楊玉戰亡穆桂英大破洪州
第四十六回范仲淹宣撫陝西巡麟州題詩紅樓
第四十七回桂陽蠻徭作寇亂楊畋為使平荊南
第四十八回據貝州王則為叛文彥博率眾剿殲
第四十九回儂智高起兵反宋陷邕州下圍廣州
第五十回狄青入朝為樞副智高復去廣據邕
第五十一回狄宣撫征平智高楊文廣先鋒破獠
第五十二回包文正權知開封陳世美負義伏法
第五十三回西夏與麟府爭界楊畋為河東轉運
第五十四回王安石高論為相永樂城徐僖喪師
第五十五回徽宗寵蔡京童貫楊志運花石翻船
第五十六回汴京城楊志賣刀傷人命刺配大名
第五十七回楊志再失生辰綱梁山入伙做豪強
第五十八回蔡京專權終禍國童貫聯金狼入室
第五十九回徽宗荒淫被金擄蔡京誤國遭竄死
第六十回韓世忠兵困兀朮梁夫人擂鼓助陣
第六十一回岳家軍英勇抗金楊再興殉國商河
第六十二回岳飛抗金蒙冤死秦檜割地稱聖相
第六十三回北宋古文多才俊六位大家留美名
第六十四回楊家八代忠良將折氏九世無佞臣
後記

後記

我的故鄉在陝北農村,那是一個山水迴環,清泉細流,五穀盡播,桃棗遍植,群鳥和鳴,牧歌嘹繞的風光秀麗小山溝。
父親少時上過私塾,為人和善又學佛,務農之餘,頗會診脈,常備些家鄉產的如知母、柴胡、細辛、車前子、馬刺、甘草等中藥,無償為鄉親們醫些偶感風寒、頭疼腦熱等小病,很受父老尊敬。冬閒則教冬學或抽空讀些佛經或講史小說,毛筆小楷字寫得很工整。
我年少時,家鄉人們的文化生活很少,春節時,全村組織起來鬧幾天秧歌;夏天在山上勞動,則唱幾首山歌。再就是隔三差五有鄉里廟會,抽空去看看大戲,偶爾也可聽聽盲人說書。每到冬天,閒暇時間多,夜又長,父老鄉親們聚在一起,央求父親給講些如《說唐前傳》《薛仁貴征東》《薛丁山征西》《萬花樓》(即狄青平西故事)等,家鄉人稱之為“說古朝”。那時記憶好,頗能記其故事梗概,並十分羨慕故事中的秦瓊、薛仁貴、狄青等人物。去廟會上看大戲,則愛看如《長坂坡》上的趙雲,《太平莊》上的李逵,《劈山救母》中的小沉香等武打戲。於是,我從小對史傳故事產生了興趣。至國小讀完,父親及父輩們所涉履的講史故事書,我已全部讀完,並包括《三字經》《弟子規》《增廣賢文》等私塾教材。國小畢業,全鄉兩所高小,我因成績優異,獨個被保送到縣城中學讀書。
一九六一年,我十八歲,國中輟學,參加生產隊勞動至一九六五年。那時從鄉中戚里凡能找到書就讀,如《諸葛亮傳》《槐蔭樹》《薛剛反唐》,劇本《白蛇傳》等。初讀一百二十回本《水滸傳》,很新奇,曾在月光下讀之,只是中間那許多詩詞,有的則看不懂,又很乏味,於是大都略過不讀。又讀《西遊記》,著實讓人忍俊不禁。
每年農曆四月初八,白雲山廟會,父親從初一去朝山辦佛事,至初十以後才完。一九六二年,父親朝山返回,路過一個在縣城新華書店工作的親戚家,那裡有每本五分錢的減價書,父親買了五十本,本想拿回家讓我習練毛筆字。我打開包裝一看,書名是《廣大知識青年到農村去,大有作10),書中介紹的是侯雋、邢燕子、董加耕等多個知識青年,在農村生活和成長的事跡,看後頗有啟發。那時父親健在,自己除出滿勤勞動,家事全不關心。當時自己是大隊團支部書記,見村里國小停辦,有十幾個十來歲的孩子輟學在家。自己又冬閒無事,便要求無償為孩子們教書,大隊老書記等領導很支持,就把隊部辦公室作為教室來上課,家長和孩子們十分高興,都自備了小書桌,至春節約教了三個月。第二年春,大隊和公社研究,獎勵我三百工分,並為我村國小安排了公派教師。一九六五年春,被選為我縣出席省第三屆建設社會主義青年積極分子代表大會代表。
在生產隊勞動近五年,我受益匪淺,既鍛鍊了身體,又體驗了家鄉勞動人民真誠淳樸、友愛善良、團結互助、勤勞節儉等優良品質。
剛進城工作,分配到地區一個企業,便遇上了“文化大革命”。新到單位,人還不熟悉,工作又忙,還有些生疏膽怯,對各種觀點既不甚瞭然,便不十分掛心。幾年後搞了秘書工作,甚感知識不足,正好自己單人一間辦公室,工作之餘則與書為伍,抽時間將初、高中語文,史地等教材統統自學完。又讀了些如范文瀾的《中國通史》、蔡東藩的《中國歷代通俗演義》《紅岩》《創業史》《艷陽天》等。當然《毛澤東選集》先通讀一遍,再復讀一遍,重點再重讀一遍。並讀了部分馬列著作。抽空再練一練鋼筆字。
一九七三年,在西安蘭田湯峪療養約一年,正好讀書,便將魯迅的《吶喊》《且介亭雜文集》《中國小說史略》等十幾種單行本通讀一遍。再讀些柳宗元的《柳河東集》,劉禹錫的《劉賓客文集》和唐詩等。
一九七五年下鄉蹲點一年,帶了一提包二十多本書,有《三國演義》《紅樓夢》《聊齋志異》《醒世恆言》,王伯祥選注的《史記選》,《東周列國志》《詩經》《論語》等。大隊為我在老鄉家騰出一孔小土窯,有一個小窗炕,我搬了些石塊,在小土炕靠窗台邊乾壘了兩個墩,上面搭上一塊石板,再鋪上幾層報紙,作為書桌。再壘一個石墩,用報紙包些麥草,往上一墊,就是一個凳子。工作之餘,或晚上點個煤油燈,便讀起書來。
當時延安有北京知青插隊,各縣城書店都配書較多。自己下鄉點離延川縣城三十五里,通公路,騎腳踏車可當日往返,於是便打早騎車去延川趕集逛書店,見有《史記》新標註本一套全十冊,便購了一套,回來後細讀。以後幾年工作較忙,仍然抽空讀了《西廂記》《牡丹亭》《呂氏春秋》《文心雕龍》等書。
一九七八年工作調動,我用兩個笨箱子,一個裝行李,一個裝書。朋友用卡車送我去新單位,幾個人抬著將書箱子裝上車。到了新單位,來了兩個同志幫助搬行李,抬不動書箱子。於是我便打開箱子,先搬書,書堆在辦公室地上一大堆。一位同志驚奇地說:“哎呀!你這是孔夫子搬家,儘是書!”
一九八四年,我考入電大黨政管理幹部基礎專修科,脫崗讀書二年,完成學業的同時,對自己喜愛的寫作和文學更加留心。電大讀完,調榆林市人勞部門,工作之餘,再將當代、現代、古代和外國文學課程所列必讀書目,凡未讀之書基本補讀一遍,如《復活》《安娜·卡列尼娜》等。讀到《古文觀止》才感覺自己的古漢語知識還很差,又抽時間自學王力先生所著《古代漢語》一至四冊。
好讀書,有時人們也會有所不理解。父親好讀書,舅父目不識丁而種莊稼很在行,舅父說父親:“你們那是些書經上的人!”我在生產隊勞動那時,身強力壯,背著糞筐上山送肥,有時會手裡拿著一本《唐詩一百首》,邊走邊默誦,有時忘了便翻開書看一眼。夏天扛鋤往田裡去,有時手裡拿一本書,邊走邊捎帶著看。有村里人在我母親跟前說:“靠背上糞背籠子,扛上鋤頭看書,能頂個事?”母親笑著說:“我們家那父子就愛看書,舅舅的就說我們家那是些書經上的人嘛!”後來曾隱約聽到背地有人說笑我是“書經上的人”。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初,我在外縣工作。一次到市上出差,在旅社包住一個小單間,房門鑰匙由自己拿著。順便在新華書店買了二十幾本書,留一兩本當時翻看,其餘全部用牛皮紙打包成高高一捆,歇了幾歇才提回旅社,手拎得生疼。去外面吃完飯,剛開門回房,準備看書,忽然開門進來四五個男人,為首一個表情嚴肅地問:“你是做什麼的?”我說:“從單位來此出差。”又問:“你這高高一捆,包得嚴嚴實實,裡面是什麼?”我說:“全是剛從書店買來的書。”那人說:“鬼才會相信,買書一次不過一兩本,哪能買這么多?打開來看!”我無奈,只得將包裹打開,全是嶄新的書,並蓋有書店售書章。幾個人一言未發,慌慌忙忙走了。我去和負責人交涉,原來是連續有盜竊事件,見我那一包用厚紙包裹的東西,引起了懷疑和誤會。
隨著多年的閱讀,自己漸漸不自覺地偏愛中國古典文學。二十餘年前,讀(明)無名氏著《楊家府演義》一書,讀到楊業戰死時,感至淚下;讀至穆桂英大破天門陣時,卻用天兵神怪等荒誕事來搪塞,太虛幻而乏味。作為講史小說,書中人物、時間、地點事件皆多錯謬,敘事繁瑣又多荒誕不經事,虛構成分達百分之六七十。而尚有散見於史傳、傳奇、戲曲、書說與民間流傳的許多有關楊家將的精彩故事,則未見編入。又見至今人們對楊家將的故事仍然十分喜愛,傳誦而經久不衰。隨著知識的積累和自己的偏好,再加上工作中多年的寫作鍛鍊,逐漸萌發了“本之於史傳,以正此書之失,並補綴其闕漏”的想法。於一九九〇年冬,試寫過兩回,深感力所不及,遂擱筆。思想中則常留心於此,並多方積累資料。每逢出差,書店必去,見有楊家將的書便買,現各種版本有二十餘種,見有涉及楊家將的有關資料便購,資料更多。
一九九四年,在北京王府井書店購得《宋史》(一九七七年新版校點本)一套四十冊。後又從各地陸續購得《資治通鑑》《續資治通鑑》《續資治通鑑長編》(一九七九年新版校點本)二十冊,《續資治通鑑長編拾補》《宋史紀事本末》,新舊校點本《五代史》《遼史》與《中國歷史地圖集》等書細加閱讀,著重點是有關楊家將的故事和北宋時的重大事件。
二〇〇一年離崗,我再開始動筆試寫,反反覆覆寫了一個月,第一回還未完成。自己工作四十餘年,寫作大多是公文體例,現在要改寫長篇歷史小說,還是無從下手。留哪些,去哪些,補哪些,語言、體例都無法確定。再者自己對北宋這段歷史,在中國古代史中從縱的方面,還缺乏一個系統的概念。自己的主旨是想提倡中華傳統美德,但哪些是傳統美德,自己思想中的印象卻不深。於是,只得再擱筆。
二〇〇二年,再開始購書、讀書,從通讀《二十五史》開始,再陸續讀《四書》《五經》《道德經》《楚辭》《中國古代詩辭基礎文庫》《世說新語》《太平廣記》與部分地方志等。並將施耐庵著《水滸傳》七十一回會評本作為範本,細心研讀。平時從不看電視劇、電影等,並摒棄一些其他個人愛好,潛心讀書和構思。而常常看看古典戲曲,一方面可以調劑精神生活,更重要的是可以了解古人的生活情志,交際禮節,衣著打扮,行事作為等基本生活氛圍。通過這六年時間較有目的地讀書,漸對中國歷史有個縱向了解,對中華傳統文化亦有所眢晤,文學素養亦有所增進。
二〇〇八年開始醞釀,重新構思,重新布局。敘事時間,從五代後漢高祖劉知遠天福十二年,麟州土人楊弘信為麟州刺史起,至南宋高宗紹興十年,楊再興在郾城小商河戰歿止,約二百年間楊家七八代人的忠勇愛國事跡。內容則以《續資治通鑑長編》一書中所涉及楊家將的人物、事跡為主,再參照《宋史》與部分縣誌以及其他研究資料,經過構思,再適當融入野史、傳奇、戲曲、說書、民間傳說等內容,以及原著中極少量較精彩的情節。總體史實部分,約占百分之八十以上,使其基本接近史實。因內容銜接等需要,雖有少量虛構成分,但不至過於荒誕。同時也對二百年間其他一些如明主、賢臣、良將以及權奸等有重大影響的人物和事跡作了一些敘述。既烘托出主角楊家將,又可了解每件事的來龍去脈,以不使楊家將故事脫離當時的社會大環境。
二〇〇九年元旦前後,完成構思做寫作前準備,剛過春節就開始動筆。退休後時間充裕,也不管節假日,基本閉門謝客,專致於此。至二〇—〇年五一節左右,用約一年半的時間,手寫初稿成。列印校對至年底一稿成。
二〇一一年初,再回頭徹底檢閱原來收集的各種資料,核實修改補充內容,甄別更改錯別字和標點,五月底重新修改列印乃為第二稿。讓女兒、女婿,兒子、兒媳等閱讀,以發現存在的問題。國慶節後,再從頭開始修改,訂正,到二〇一二年元宵節前,全部修改完畢為第三稿。
本書既以歷史為題材,又采自史實,行文只得文白相間。書中所敘事太雜,人物也太多,有的地方敘事太繁,有些地方又太簡,其弊筆者皆知。楊家將籍在陝北,筆者亦生長於這一方沃土,對楊家將之尊崇仰慕,皆出於本心。數十年積累資料,潛心閱讀研究,力成此書,旨在以古代民族英雄、愛國將領之精神,激勵今人愛國之志氣也。然心向之而力所不能及,猶如邯鄲學步,東施效顰。但拙絀皆出自本心,故諸多錯謬不足之處,敬請讀者見諒,並不吝於批評指正。
在此書列印編輯校對等成書過程中,對付出辛勞的各位先生、女士、同好,一併予以致謝。
段生成
二〇一二年五月

序言




本書敘事從五代後漢高祖劉知遠天福十二年,以土人楊弘信為麟州刺史起,訖於南宋高宗紹興十年,楊弘信七世孫楊再興與金兀朮戰沒於郾城小商橋。在這綿延二百年間,楊家將的主要故事有:楊業在北漢時與折賽花在府州孤山七星廟招親,歸宋後先往幽州保駕,後戰沒於朔州陳家谷。大郎、二郎、三郎、七郎、八郎皆為國捐軀。柴郡主招楊六郎為郡馬,六郎後為保州緣邊巡檢使,守三關二十六年,而屢被奸臣陷害。孟良盜楊業骸骨,楊八姐遊春,折太君抗婚,楊八姐盜寶衣,楊四郎探母。楊琪與穆桂英穆柯寨招親,大破天門陣,大破洪州。楊文廣徵西、平南,楊畋平蠻徭。楊志先失花石綱又失生辰綱而逼上梁山,被招安後曾征遼。楊再興隨岳飛抗金等。這些人物和事跡,本書將依次逐一詳盡敘述之。
敘楊家將故事必涉及北宋朝廷中事,而《宋史》繁巨四十冊,專記北宋史事的《續資治通鑑長編》二十冊,常人皆難於遍閱。於是,本書亦穿鑿敘述一些北宋時的重大事件,使讀者閱後對北宋王朝從建立直至滅亡,由盛而衰的過程,也有一個概括的了解。如宋太祖趙匡胤陳橋兵變、杯酒釋兵權、削平南唐等諸藩。太宗繼位之燭影斧聲案、征太原、兩敗於契丹而尚於文治。真宗昏懦,作澶淵城下之盟、玩弄神道而東封西祀、虛耗財用又大造宮觀、至有劉後狸貓換太子案。仁宗、英宗任用賢臣,為政較清明。哲宗朝之亂政。神宗狂躁,致永樂城之敗。徽宗輕佻,任用奸邪,造萬歲山,運花石綱,輕啟邊釁,被金人所擄而死於五國城。南宋高宗忍辱與金議和等。
另亦間敘北宋歷朝其他文武大臣事跡,如太祖朝的趙普、曹彬,太宗朝寇準、呂端,真宗朝王旦、馬知節,仁宗朝范仲淹、韓琦、包拯、司馬光、王德用、狄青,南宋高宗朝趙鼎、張浚、韓世忠、岳飛等人之事跡。
又略敘各朝權奸,如太宗朝之潘美,真宗朝之王欽若、丁謂,神宗朝之王安石、呂惠卿、徐禧,哲宗朝之章惇、蔡卞,徽宗朝之蔡京、童貫,南宋高宗朝之秦檜、万俟禼等奸邪事。
前二回上溯略敘唐玄宗天寶之亂,與五代後晉石敬瑭向契丹割燕雲十六州事,因啟其故事為楔子。最後二回,其一略補敘北宋古文六大家之事跡,末一回為全書之總結。
本書所敘楊家將故事,百分之八十以上本旨於史傳,其人物、事件、時間、地點大多以史為據,皆有出處。又從他書、野史、民間故事、說書以及戲曲中,採集了一些歷來為世人所傳頌,既精練又褒揚傳統美德的故事潤色其中,以使書中情節和內容達到連貫和圓滿。敘北宋朝廷及諸文武大臣事,則基本以史實為據。
作者酷好中國古典文學,亦頗愛瀏覽中國古代經史,故仿之用章回體。敘一千餘年前宋代事,為保留當時人原話原貌,避免讓古人說現代話,又可簡約文字,規避繁複冗長,因之,本書行文用半文言語式。此種體式與語言,今人著述已多不採用,作者權衡利弊,仍以此較為合適,故用之。敘古代人事,必涉及古代史,對一些歷史人物的褒貶,歷來多有爭議,本書則多尊重傳統的評價。
敘楊家將並敘北宋朝廷事,故書之名曰《北宋楊家將志傳》。
作者主旨是欲以敘述北宋時楊業等幾代人,忠勇愛國、尚氣重節、英勇豪邁的故事,來激勵今人之愛國主義和民族精神,繼承和傳揚中華文化與傳統美德。因學識有限,又乏於文學造詣,雖潛心力成此書,其錯謬疏漏處在所難免,請讀者見諒,並指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