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三大家

北宋三大家

北宋三大家指中國畫史上的董源李成范寬三大畫家。開創了唐人所未開拓新畫風,較為完善了中國山水畫面貌。

北宋三大家另指中國書法史上的黃庭堅、蘇軾、米芾。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北宋三大家
  • 繪畫:董源、李成、范寬
  • 書法:黃庭堅、蘇軾、米芾
  • 時代:北宋
簡介,畫家特點,三大畫家,畫家董源,畫家范寬,畫家李成,有關評價,范寬,董源,李成,三大書法家,書法家黃庭堅,書法家蘇軾,書法家米芾,

簡介

北宋三大家:指中國畫史上的董源李成范寬三大畫家。元湯曾說:“六朝至唐初,畫者雖多,筆法位置,深得古意。自王維張璪畢宏鄭虔之徒出其不意,深諳-其理。五代荊、關,又別出新意,一洗前習。迨於宋朝董源李成范寬三大家鼎立,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山水格法始備。”他們確是開創了唐人所未開拓新畫風,較為完善了中國山水畫
北宋三大家
北宋三大家不僅為當時創造了很大的財富,也為後人所稱頌,為後世700餘年的文人畫建立了一座新的里程碑。

畫家特點

董源之畫除部分作品雄偉、嶄絕崢嶸之勢外,大多趨於平淡、天真、朴茂靜穆;
范寬有堅凝厚重、雄峻茂墨的特色;
李成之畫挺拔雄奇,富有變化,惜墨始金,別具一格。

三大畫家

畫家董源

董源字叔達,人稱董北苑。五代南唐時曾為後苑副使,後入北宋。他的山水畫承荊浩關仝的傳統,變更方法,創用“披麻皴”,建立一種平和秀雅的風格。水墨學王維,著色學李思訓,墨氣淋漓,放縱活潑。工秋嵐遠景,大多畫江南真景,嵐色郁蒼,枝幹勁挺,平淡天真,表現出江南山水的特有情趣。
董源作品董源作品
董源不僅以畫山水見長,也能畫牛、虎、龍及人物。作為山水畫家,董源也是不專一體的。宋人稱許其大設色山水景物富麗,宛有李思訓風格。但其最有獨創性而且成就最高的是水墨山水。他運用披麻皴和點苔法來表現江南一帶的自然面貌,神妙地傳寫出峰巒晦明、洲渚掩映、林麓煙霏的江南景色。他用筆甚草草,近視幾不類物象,遠觀則景物粲然,在技巧上富有創造性。他的名作《夏景山口待渡圖》和《瀟湘圖》,將夏天江南的丘陵,江湖間草木暢茂、雲氣滃鬱的特定景色表現得淋漓盡致。其筆墨技法是與他所表現的特定景色充分適應的。
宋代沈括稱他“多寫江南真山,不為奇峭之筆”。所畫山形,多是長江中下游一帶的丘陵,大都為坡陀起伏,土山戴石,很少作陡峭嶄絕之狀。這與較早於他的荊浩所表現的氣勢雄偉的北方山形正好成為鮮明的對比。董源很重視對山水畫中點景人物的刻畫,每每都帶有風俗畫的情節性,有時實為全畫的題旨所系。雖形體細小,簡而實精,人物皆設青、紅、白等重色,與水墨皴點相襯托,別饒一種穠古之趣。其傳世作品還有《龍宿郊民圖》等。
董源所創造的水墨山水畫新格法,當時得到巨然和尚的追隨,後世遂以董巨並稱。在宋代,除了米芾、沈括十分欣賞董巨畫派之外,一般論者對董巨的評價並不高。到了元代,取法董巨的風氣漸開。湯垕認為:“唐畫山水至宋始備,如(董)元又在諸公之上”,對董源有了新的認識。元末四家和明代的吳門派,更奉董源為典範,明末“南北宗”論者雖然在理論上尊王維為“南宗畫祖”,但實際上卻是在祖述董源。元代黃公望說:“作 山水者必以董為師法,如吟詩之學杜也”。清代王鑑說“畫之有董巨,如書之有锺王,舍此則為外道”。董源在後世能夠產生如此深遠的影響,在中國山水畫史上是罕見的。
據畫史記載,董氏善山水人物、雲龍、牛虎,無所不能,尤以山水畫最為著名,開創南派山水。其山水多以江南真山入畫而不為奇峭之筆,記載說他山水多畫江南景色“平淡天真,唐無此品”。米芾曾盛讚其山水曰:“峰巒出沒,雲霧顯晦,不裝巧趣,皆得天真”。五代的《畫鑒》里記載:“董源山水有二種:一樣水墨,疏林遠樹,平遠幽深,山石作披麻皴;一樣著色,皴文甚少,用色濃古,人物多用紅青衣,人面亦有粉素者。二種皆佳作也。”北宋沈括在《夢溪筆談》中提到:“董源善畫,龍工秋嵐遠景,多寫江南真山,不為奇山峭之筆”,又稱“其用筆甚草草,近視之幾不類物象,遠觀則景物粲然……”。擅畫水墨及淡著色山水,喜用狀如麻皮的皴筆表現山巒,上多礬頭(山頂石塊)苔點,多畫叢樹繁密,丘陵起杖,雲霧顯晦和溪橋漁浦、汀渚掩映的江南景色,後人稱其所作平淡天真,為唐代所無。也有設色濃重之作,山石皴紋甚少,景物富麗,近於李思訓格調,而較放縱活潑。兼工龍、牛、虎和人物。
傳世作品:
瀟湘圖》卷,現藏故宮博物院
《夏山圖》卷,藏上海博物館
《龍宿郊民圖》及《洞天山堂》二軸,均圖錄於《故宮名畫三百種》。
五代至北宋初年是中國山水畫的成熟階段,形成了不同風格,後人概括為“北派”與“南派”兩支。董源的《瀟湘圖》被畫史視為“南派”山水的開山之作。董源現存世作品有《夏景山口待渡》、《瀟湘》、《夏山》、《龍宿郊民》等圖。《瀟湘圖》卷,五代,縱50厘米,橫141厘米,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畫家范寬

范寬生卒年月不詳,(據畫史記載,他生於五代末,在宋仁宗天聖年間(1023-1031)年還健在。)本名中正,字中立(又作仲立),北宋山水畫家,生活於北宋前期,名列北宋山水畫三大名家之一。陝西華原(今耀縣)人。因為他性情寬厚,不拘成禮,時人呼之為“寬”,遂以范寬自名。據《宣和畫譜》記載,他“風儀峭古,進止疏野,性嗜酒,落魄不拘世故”。范寬早年師從荊浩李成,後來他覺悟到應當重視對自然山川景物的觀察、體驗,因而長期生活於陝西華山、終南山等處,觀覽雲煙慘澹風月陰霽的微妙變化,對景造意,將崇山峻岭的雄強氣勢老樹密林的荒寒景色,生動地現於筆下。他畫山石落筆雄健老硬,以短而有力的筆觸(被後人稱為雨點皴),畫出岩石的形貌質感。畫上的大山巍然矗立,渾厚壯觀,具有壓頂逼人的氣勢。范寬代表作有《溪山行旅圖》(現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雪景寒林圖》(現藏於天津市藝術博物館)等。
范寬山水畫范寬山水畫

畫家李成

李成,中國五代及北宋畫家。字鹹熙。原籍長安(今陝西西安),先世系唐宗室,祖父李鼎於五代時避亂遷家營丘(今山東昌樂),故又稱李成為李營丘。他博學多才,胸有大志,但不得施展,遂放意詩酒書畫,後醉死陳州(今河南淮陽)客舍。擅山水,師承荊浩關仝,並加以發展,多畫郊野平遠曠闊之景。多作平遠寒林,畫法簡練,筆勢鋒利,好用淡墨,有“惜墨如金”之稱;畫山石好像捲動的雲,後人稱這種表現技法為“捲雲皴”。米芾形容李成的畫“淡墨如夢霧中,石如雲動”,這種“石如雲動”的形象成為以後畫家用李成筆法作畫的重要風格標記。他和關仝范寬形成為五代、北宋間北方山水畫的三個主要流派,學他畫法的較多。畫跡在北宋時已經很少,米芾甚至提出了“無李論”之說。作品成功地表現了煙靄霏霧和風雨明晦的氣候變化中自然山水之靈秀,具有氣象蕭疏,煙林清曠,毫鋒穎脫,墨法精微的特點。今有《讀碑窠石圖》(圖中人物為王曉所畫)、《寒林平野圖》、《晴巒蕭寺圖》、《茂林遠岫圖》等傳世。李成對北宋的山水畫發展具有極大影響,師承者眾多,有許道寧、李宗成、翟院深郭熙王詵燕文貴等。
李成《讀碑窠石圖》李成《讀碑窠石圖》

有關評價

元湯曾說:“六朝至唐初,畫者雖多,筆法位置,深得古意。自王維、張、畢宏鄭虔之徒出其不意,深造其理。五代荊、關,又別出新意,一洗前習。迨於宋朝董源、李成、范寬三大家鼎立,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山水格法始備。”他們確是開創了唐人所未開拓新畫風,較為完善了中國山水畫、面貌。

范寬

其中范寬發展了荊浩的北方山水畫派,並能獨闢蹊徑,因而宋人將其與關仝李成並列,譽為“三家鼎峙,百代標程”。元代湯垕《畫鑒》則認為“宋世山水超越唐世者,李成董源范寬三人而已”,又謂“董源得山之神氣,李成得山之體貌,范寬得山之骨法,故三家照耀古今,為百代師法”,都對范寬的藝術作出很高的評價。

董源

董源所創造的水墨山水畫新格法,當時得到巨然和尚的追隨,後世遂以董巨並稱。在宋代,除了米芾、沈括十分欣賞董巨畫派之外,一般論者對董巨的評價並不高。到了元代,取法董巨的風氣漸開。湯垕認為:“唐畫山水至宋始備,如(董)元又在諸公之上”,對董源有了新的認識。元末四家和明代的吳門派,更奉董源為典範,明末“南北宗”論者雖然在理論上尊王維為“南宗畫祖”,但實際上卻是在祖述董源。元代黃公望說:“作 山水者必以董為師法,如吟詩之學杜也”。清代王鑑說“畫之有董巨,如書之有锺王,舍此則為外道”。董源在後世能夠產生如此深遠的影響,在中國山水畫史上是罕見的。

李成

李成的畫名始於五代,入宋更盛,史稱“古今第一”。一生創作甚豐,僅畫史著錄的就有一百五十九件,然迄今留存於世的則寥寥。李成的畫風源自荊浩關仝,雖出自兩家,卻未見“一筆相似”,可見他善於脫去前人窠臼,自立家法。所繪山水,多寫寒林平遠景色,尤其皴法,如捲雲浮動,渾厚圓潤,卻又惜墨如金,墨法極為精微。此種畫風,後人學者眾多,奉之為北派高手。

三大書法家

書法家黃庭堅

黃庭堅(1045--1105),字魯直,世稱“黃山谷”,號山谷道人。江西修水人,出生於詩書之家,縱覽六藝,博學多聞,治平年間中進士。與張耒、晁補之、秦觀俱遊學蘇軾門下,天下稱為“蘇門四學士。政治上與蘇軾共進共退,屢遭貶謫。以文學著稱,追求奇拗詩風,開創江西詩派,影響很大。尤以書法為世所重。為宋四家之一,是宋書尚意的重要人物。蘇書尚天趣,黃書尚韻味;黃書結體而取縱勢。與蘇軾一起將宋代書法的人文氣推向高峰。黃庭堅書法的最大特點是重”韻“,持重風度,寫來疏朗有致,如郎月清風,書韻自高。
黃庭堅論書節錄黃庭堅論書節錄
黃庭堅最擅長行書與草書。其《諸上座帖》、《李白憶舊詩》、《廉頗藺相如列傳》均是草書名品,所謂”如高人雅士,望之令人敬嘆“。大字行書《經伏波神祠》、《松風閣詩》與《贈張大同尾跋》則體現了”筆從畫中起,回筆至左頓腕,實畫至右住處,卻又跳轉,正如陣雲之遇風,往而卻回也“的境界。
書法典藏於:
跋寒食帖 (台北故宮博物院
華嚴疏 (上海博物館
經伏波神祠 (永青文庫 )
李白憶舊詩 (藤井有鄰館 )
廉頗藺相如列傳 (大都會美術館 )
詩送四十九侄 (北京故宮博物院
史翊正墓志銘稿 (東京國立博物館 )
松風閣詩 (台北故宮博物院
王長者墓志銘稿 (東京國立博物館 )
贈張大同尾跋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藝術博物館)

書法家蘇軾

蘇軾(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享年66歲。南宋高宗朝乾通6年,贈太師。眉州(即今四川眉山)人,漢族,是蘇洵的大兒子,北宋著名文學家、書畫家、散文家、詩人、詞人,豪放派詞人代表。嘉佑二年(1057)與弟蘇轍同登進士。
蘇軾畫像蘇軾畫像
蘇軾的書法早年學”二王“,中年以後學顏真卿、楊凝式,晚年又學李北海。又廣泛涉獵晉唐其他書家,形成深厚朴茂的風格。他的書法,用筆多取側勢,結體扁平稍肥。這與他握筆的姿勢也很有關係,蘇軾執筆為”側臥筆“,即毛筆側臥於虎口之間,類似於握鋼筆的姿勢,故其字右斜,扁肥。黃庭堅稱與蘇軾為”本朝善書者,自當推為第一“。
書法電藏於:
赤壁賦 (台北故宮博物院)
答謝民師卷 (上海博物館
洞庭春色賦 (吉林省博物館)
寒食帖 (台北故宮博物院 )
懷素自敘 (東京國立博物館 )
祭黃幾道文 (上海博物館
李白仙詩 (大阪市立美術館 )
榿木詩 (蘭千山館)

書法家米芾

米芾,字元章,號鹿門居士、襄陽漫士、海岳外史,北宋著名大書畫家,鑑藏家。 祖籍太原,後遷居襄陽,人稱”米襄陽“。宣和年間為徽宗趙佶召為書畫學博士。米芾能詩擅文,書畫尤具功力。篆、隸、行、草、楷各體皆能,行草造詣尤高。芾自雲學過各家各派,但從其作品觀之,得王獻之、釋智永二家最多。其書淋漓痛快,雋雅奇變,晚年書藝更達至爐火純青之境。
米芾行書《復官帖》米芾行書《復官帖》
米芾的書法可謂集各類書體之大成。其書畫收藏宏富,從晉唐法書中受益良多。他的楷書、行書、草書、篆書、隸書均達到了極高的境界。其藝術活動還涉及繪畫、文房四寶、奇石收藏等,還刊刻了著名的《寳晉齋法帖》。米芾也是當時著名的書畫鑑定家,宋徽宗編寫《宣和書譜》、《宣和畫譜》時,米芾也參與鑑定了大量的書畫。至今還能在《唐人臨黃庭經》、《顧愷之洛神圖》等書畫作品上看到米芾的鑑藏印與押署。
書法電藏於:
拜中嶽命作 (北京故宮博物院
苕溪詩 (北京故宮博物院
蜀素帖 (台北故宮博物院 )
吳江舟中詩 (梅多鮑利坦美術館 )
研山銘 (北京故宮博物院
米芾一生收集了大量的晉唐名家法書,又目睹了內府及私家收藏的大量法書名跡。米芾不時將這些名作加以臨摹。由於歷史的原因,大量晉唐法書已經消失在了戰亂與水火之中。而米芾臨摹的部分法書則幸運的流傳到了今天。在這近千年的時間裡,米芾的這些臨書,由於筆法功力深厚,氣韻直追晉唐,而又獨具風騷,故長期被認為是晉唐名跡,備受世人珍視。其中,最知名的要數《臨王獻之十二月帖》,即今天所見的《中秋帖》。此帖為典型的“一筆書”,豐潤圓熟、線條連貫、行氣貫通、瀟灑飄逸,被乾隆皇帝奉為“三希”之一。流傳至今的《大道帖》《東山帖》《群鵝帖》《地黃湯帖》《湖州帖》《長風帖》等帖也或多或少帶有米芾的書法意味。
北宋時期,蘇軾、文同所推廣的文人畫,更注重於文人的氣質,以及士大夫憂國憂民的情感。李公麟將原先處於草稿底本地位的白描畫,發展成為一種體現文人意趣的新風尚。文同、蘇軾把業已成熟的山水、花鳥畫中某些較特殊的題材,如枯木竹石、梅蘭水仙等獨立出來,並賦予新的涵義和形式。形成了一種嶄新風格的水墨花竹雜畫,與傳統的正規畫風,尤其是宮廷畫院的風格判然相異。稍後,以米芾為代表的“米點墨戲”山水畫脫穎而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