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燕園文化遺產保護協會

北京大學燕園文化遺產保護協會

北京大學燕園文化遺產保護協會(簡稱“燕遺協會”)是2013年成立的學生社團和公益組織,立足於北京大學教育遺產保護,保護範圍包括物質文化遺產(可移動與不可移動文物、地上與地下文物)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北京大學歷史記憶,以及與燕園景觀相聯繫的部分燕京大學歷史記憶)兩部分。社團宗旨是發掘並宣傳北京大學作為教育遺產的價值,保護燕園文物,傳遞燕園記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北京大學燕園文化遺產保護協會
  • 簡稱:燕遺協會
  • 性質:學生社團
  • 成立時間:2013年
  • 現任會長:何俊德
協會簡介,協會寄語,協會部門,秘書處,文保部,學術部,外聯部,宣傳部,“燕小丫”講解隊,媒體報導,北京大學新聞網,《北京青年報》,《光明日報》,

協會簡介

北京大學燕園文化遺產保護協會成立於2013年,立足於北京大學教育遺產保護,保護範圍包括物質文化遺產(可移動與不可移動文物、地上與地下文物)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北京大學歷史記憶,以及與燕園景觀相聯繫的部分燕京大學歷史記憶)兩部分。社團宗旨是發掘並宣傳北京大學作為教育遺產的價值,保護燕園文物,傳遞燕園記憶。
北京大學燕園文化遺產保護協會北京大學燕園文化遺產保護協會
協會第一任會長為北京大學考古北大燕遺協會活動合影文博學院13級研究生孫雪靜(任期:2013年秋季——2014年夏季)
第二任會長為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11級本科生孫瑀蔓(任期:2014年夏季——2015年夏季)
第三任會長為北京大學社會學系12級本科生任鶴坤(任期:2015年秋季——2016年夏季)
第四任會長為北京大學法學院14級本科生陸迪(任期:2016年秋季——2017年夏季)
第五任會長為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14級本科生程振(任期:2017年秋季——2018年夏季)
第六任會長為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18級研究生何俊德(任期:2018年秋季——)

協會寄語

這兒真是一片聖地。
她是清朝皇家園林“三山五園”的所在地,記載著清朝歷代皇族貴胄迎來送往的點點滴滴。她是圓明園殘存遺物的收容所,張開雙臂容納每一個飽經戰火與滄桑的歷史文物。她更是司徒雷登苦心經營的中國傳統文化遺產的“展示廳”,用她獨特的中國古典園林式的微笑化作每一個慕名來訪者內心深處最溫柔的須臾。人們說,她是世界上最美麗的校園。
可是,當我們看到昔日莊嚴神聖的慈濟寺山門被遊人當作塗鴉牆任意塗抹,當我們看到曾經輝煌的圓明園流水槽被拋棄在路旁無人問津,當我們見證無數珍貴的文化遺物在物理與人為因素的雙重打擊下逐漸崩損殘破,當我們感嘆一位位學術巨匠的逝去帶走了一段段珍貴的燕園記憶,身為燕園學子的我們如何能熟視無睹?
於是,北大燕園文化遺產保護協會成立了。在這支以考古系研究生為主要力量,以燕園內熱愛校園文化遺產的同學為成員的隊伍中,我們通過一年四季的校園文物踏查記錄與維護研究,通過貼心專業的校園文物景點與歷史變遷的志願講解,通過認真嚴肅的大師口述史記錄團隊,以及其它一切我們力之所能及的方法來保護與傳承燕園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與人文記憶。我們或許微小,但我們滿懷希望前行。我們終將強大,但這需要更多人共同的努力。
歷史是一捧流砂,文物是一段年華。來吧,來加入燕遺溫暖的團隊吧,帶著對古老燕園的熱愛與虔誠,讓我們一起感悟燕園的前世與今生!

協會部門

秘書處

秘書處主要負責協會內部組織聯絡,協助各部開展活動,管理人員經費物資等後勤事宜。
協會秘書處暨其他部門召開例會協會秘書處暨其他部門召開例會

文保部

文保部的主要負責北京大學校園及校園周邊文物保護情況的調查與研究,組織開展校園文物踏查活動。具體地說,它是由燕園文化遺產保護協會主辦的針對燕園內散落文物的位置、保存現狀等開展的踏查活動。活動預計按季度針對燕園及周邊屬於北京大學管轄的園林舊址,面向全校召集踏查志願者,對校園內文物的保存狀況、安保措施、周邊環境等進行書面與影像記錄,做好文物記錄和保護的基礎工作。
協會文保部進行校園文物踏查協會文保部進行校園文物踏查
我們希望以此類定期活動的形式帶領同學們了解燕園文物,激發同學們對校園、對文物、對歷史的興趣,為校園講解員們提供鍛鍊的機會,同時記錄燕園文物狀態,監測文物長期劣變情況,為進一步的文物保護工作積累數據和經驗。
目前已在2013年寒假、2014年春季、秋季和2015年春季、秋季共開展了六次文物踏查活動,成果頗豐。

學術部

學術部主要負責兩項事務:其一是邀請老師進行有關燕園文化遺產的學術講座;其二是進行燕園文化遺產“口述史”的採訪與整理。
“‘燕園記憶’口述史”,主要以文獻梳理、深度訪談等形式收集北京大學發展變遷過程中親歷者的切身感受和獨家記憶,既包括仍活躍在北京大學校內的教職員工和燕園學子,也包括曾經在北大生活、學習、工作過的校友和離退休幹部職工。訪談和文獻梳理成果將在北京大學官方微博的相關專欄定期發布,並計畫整理成冊,同時也將邀請一些教職員工或校友舉辦系列講座。我們相信,這些熔鑄著一代代北大人鮮活記憶的口述史料能為我們展現更加生動詳實的北大歷史,是北京大學不可多得的精神財富。
我們將逐步對燕京大學和北京大學的校友們進行訪談,並開辦多場主題講座。

外聯部

外聯部主要負責對外(包括兄弟院校和社會人士、社會團體等)聯繫合作事宜。

宣傳部

宣傳部主要負責對外宣傳資料的收集、整理與製作。

“燕小丫”講解隊

“燕小丫”校園講解隊於2014年春成立,隸屬於北京大學燕園文化遺產保護協會。它是北京大學校內唯一一支專業校園講解隊伍。
“燕小丫”講解隊為外賓講解校園歷史“燕小丫”講解隊為外賓講解校園歷史
“燕小丫”校園講解自試運行階段至今,累計接待人數達百餘次,服務對象包含校內同學、教職工和保全,校外參訪團以及遊客。專業、細緻的導覽贏得校內外人士的一致好評。

媒體報導

北京大學新聞網

(2014年4月23日)
走進燕園、選擇北大:北京大學2014年校園開放日暨本科生招生諮詢會成功舉辦
4月20日早上,迎著初升的暖陽,北京大學2014年校園開放日暨本科生招生諮詢會在邱德拔體育館北廣場拉開了帷幕。本屆開放日依然沿用往年實體校園開放日和網上校園開放日相結合的形式進行。北大各院系、醫學部和相關部門均設定了展台,並安排專人接受考生、家長的諮詢。部分國家重點實驗室、圖書館、各類博物館也向考生和家長開放,學生社團安排了展示項目,使考生和家長對北大的教學科研、校園文化有更深入、全面的了解。此外,北大燕園文化遺產保護協會的志願者們還帶領來訪的考生和家長遊覽校園並作講解。同時,南京大學南開大學復旦大學浙江大學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等33所兄弟院校以及教育部陽光高考平台也參加了此次開放日活動,在現場設定諮詢台為考生和家長提供諮詢服務。
……【以下從略——詞條編輯者注】
(2014年6月3日)
海峽兩岸一家親 北大代表團訪台圓滿成功
為進一步鞏固與加強海峽兩岸高校間既有的交流,拓寬發展新的合作,促進兩岸青年間的密切交流與互動,5月25日至30日,以黨委書記朱善璐為團長的北京大學訪問團訪問了台灣大學中山大學等,並先後與兩校領導和相關部門座談、交流,簽署了合作交流協定,隨行的20多名北大學生與台灣學生近距離交流溝通,真正感受和體會到海峽兩岸一家親。北大副校長李岩松及部分職能門負責人隨團訪問。
……【中間部分從略——詞條編輯者注】
在隨後的專場報告會上,兩岸學生各自介紹了校園社團生活。據介紹,台灣大學的學生社團分為八個大類、450多個,校園生活豐富多彩。北大的學生代表回溯了北大社團文化的源流,展示了北大學生社團發展的現狀,“我們”文學社、網球協會、山鷹社、愛心社、燕園文化遺產保護協會和中樂學社等社團代表作了相關介紹。兩岸同學攜手合作的“北大—台大—雲大學生社會服務計畫”介紹是報告會的亮點。由兩校同學共同完成的報告,分主題視頻和口頭報告兩部分,報告講述了項目開展的具體情況以及成員們的收穫體悟。兩岸三校的這項活動計畫始自2011年,每年暑假和寒假分別組織同學到雲南騰衝和台灣進行社會服務;至今,這項活動已經成功舉辦6期,共有近260餘人參加,先後服務12個地區。報告中所展示的兩岸青年服務社會、奉獻愛心、扶困濟貧、團結協作的熱情與精神深深感染著在場的每個人。台大國際處的一位老師深有感觸,覺得“通過這樣的活動,使台大與北大的學生走得越來越近了”,朱善璐在現場發表感言,他祝願兩岸的青年學生繼續攜手並進,共同譜寫兩岸青年的青春之歌。最後,兩校學生朗誦了由北大學生創作的詩《我的北大,我的台大》,大家深切感受到親情與歷史文化交融的魅力。
……【以下從略——詞條編輯者注】

《北京青年報》

(2014年5月3日 A03版)
北大學子號召遊客拒絕塗鴉
北大校園內的四十多處文物幾乎都有遊客的各種塗鴉
本報訊(記者董鑫)昨天是“五一”小長假的第二天,不只各公園人頭攢動,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等名校校園游的熱度也開始升溫。以往每到旅遊旺季,北大校內的文物總難逃脫被遊客刻寫“到此一游”的命運,昨天,為了保護北大校內的文物,拒絕塗鴉,在未名湖畔的慈濟寺旁,“北京大學燕園文化遺產保護協會”的幾名學生號召遊客在“珍愛遺產,文明參觀”的條幅上籤名。
“北大,等我!”、“我一定要考上北大!”、“北大祝我考上復旦”……這些都是遊客在參觀遊覽時寫在北大校內慈濟寺、鐘亭和石碑等文物上的留言。去年【指2013年——詞條編輯者注】9月,慈濟寺內曾經被各種遊客簽名和留言覆蓋的青色內牆和紅色外牆已經重新粉刷,廟門外面也立起了綠色的護欄,還豎起了“保護文物,禁止入內”的牌子,不過廟門周邊的立柱和邊角位置的塗鴉至今仍然可見。
北京大學燕園文化遺產保護協會
“看看這些觸目驚心的照片就知道全國人民對燕園有著多么深沉而把持不住的愛了。”“北京大學燕園文化遺產保護協會”發起人孫同學【即北京大學燕園文化保護協會第一任會長孫雪靜——詞條編輯者注】是考古專業研一的學生,她指著宣傳板上寫滿留言的鐘亭和石碑的照片說,這些留言一旦寫在了文物上就是永久的留存,遊客的塗鴉根本無法去除,只能用塗料一層一層覆蓋上去,對文物本身是很大的損傷,文物的價值也會大大降低。孫同學說,經過他們的踏查,北大校內有四十多處文物,幾乎都有遊客的各種塗鴉,尤以未名湖畔的慈濟寺、博雅塔附近較為嚴重,所以他們才會在此拉起條幅號召遊客簽名保護文物。除了號召遊客不再塗鴉,協會的幾名同學還負責為遊客講解燕園,義務充當導遊。

《光明日報》

(2014年6月17日 01版)
在共鳴中弘揚優秀傳統文化
本報《禮敬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校園巡禮》引起熱烈反響
本報北京6月16日電(記者王慶環)本報16日頭版頭條推出的《禮敬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校園巡禮》欄目在讀者中引起強烈反響。“選擇北大《新青年》雜誌作為欄目開篇,激活的不僅是波瀾壯闊的五四新文化和馬克思主義傳播史,更激活了每一位讀者美好的青春記憶和心中溫潤的理想信仰。”淮陰師範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研究員朱延華打來電話對記者說。
……【中間部分從略——詞條編輯者注】
這一專欄和首篇報導,也引起了北大學子的關注。政府管理學院公共政策專業2010級本科生劉鎮傑說:“今年年初,北大學生成立了燕園文化遺產保護協會,致力於挖掘、宣傳燕園遺產價值。《光明日報》的報導,讓我們覺得傳承大學文化遺產、探究校園歷史不僅是大學學子的責任,更是對傳統文化的深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