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一流大學建設高校建設方案(精編版)

北京大學一流大學建設高校建設方案(精編版)

2017年12月28日,《北京大學一流大學建設高校建設方案(精編版)》正式發布,標誌著北京大學“雙一流”建設的步伐又向前邁進了堅實的一步。《方案》共包括6章、40節,全面落實了國家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實施辦法的五大建設任務、五大改革任務要求;所提目標充分考慮了北大發展現狀、學科發展潛力和特色優勢,具有前瞻性、可行性;所提政策舉措立足實際,具有可操作性。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北京大學一流大學建設高校建設方案(精編版)
  • 發布機構:北京大學
  • 發布時間:2017年12月28日 
北京大學一流大學建設高校建設方案(精編版)
為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根據《國家教育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以下簡稱《總體方案》)、《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實施辦法(暫行)》(以下簡稱《實施辦法》),圍繞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以下簡稱“雙一流”建設)目標,全面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加快“雙一流”建設,開啟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發展新征程,依據《北京大學“十三五”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在充分調研和論證的基礎上,研究制定本建設方案。
一、建設目標
黨的十九大提出,加快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在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總體方案》和《實施辦法》對北京大學創建世界一流大學提出了更高要求,明確了未來相當長一個時期的奮鬥方向。北大作為我國高等教育的排頭兵,創建世界一流大學是學校的責任,也是一百多年來一代代北大人追求的夢想。中共北京大學第十三次黨員代表大會提出,要紮根中國大地辦大學,在2035年前後進入世界一流大學前列,這是新時代黨和國家賦予北大的光榮使命。北大要當仁不讓,勇擔使命,埋頭苦幹,力爭早日實現這一偉大夢想。
(一)近期目標
到2020年,學校整體建成世界一流大學。主要辦學指標與世界一流大學有可比性,若干學科處於世界一流大學前列;完成人才培養體制機制改革,人才培養質量顯著提高;造就一支具有國際影響力和競爭力的師資隊伍;創新能力顯著提升,產生一批國際領先的標誌性成果,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經濟社會發展能力顯著增強;國際聲譽顯著提升,初步建成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大學制度。
(二)中期目標
到2030年,學校整體水平處於世界一流大學前列。主要辦學指標位於世界一流大學前列,部分辦學指標領先發展,一批學科處於世界一流大學前列;人才培養體制機制日臻成熟,人才培養質量居於世界領先地位;一批頂尖人才活躍在學術前沿;創新能力世界領先,產生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標誌性成果,具有較強的解決重大問題的能力和原始創新的能力;學校良好的國際品牌和形象基本樹立,國際影響力顯著提升;中國特色的現代大學制度完善且運行良好。
(三)遠期願景
到2048年前後,學校成為頂尖的世界一流大學。辦學指標全面達到世界一流大學前列,主流學科全面位於世界一流大學前列;人才培養質量達到世界最高水準;匯聚、培養一批國際知名的學術大師;創新能力處於引領地位,力爭產出若干開創性成果;為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提供知識人才儲備和科學支撐;在全球高等教育體系中居於領導地位,成為世界著名的學術殿堂。
(四)基本原則和發展理念
堅持中國特色、世界一流。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紮根中國大地,解決中國問題,支撐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北京大學整體建成世界一流大學,更多學科躋身世界一流學科前列。
堅持面向前沿、匯聚英才。加快培養和引進一批活躍在國際學術前沿、滿足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的一流科學家、學科領軍人物和創新團隊。建立規模適度、結構最佳化、效率顯著的人才隊伍,使北大成為大師雲集、名家輩出、師德高尚、風清氣正之地。
堅持面向未來、立德樹人。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堅持以學生成長為中心,努力使學生在北大獲得良好的學習和成長體驗。遵循人才成長規律,充分發揮綜合性、研究型大學的優勢,改革機制和培養模式,培養引領未來的人。
堅持守正創新、綜合改革。守正就是要堅守北大的優良傳統,守住大學責任之根本,堅守道德和價值底線,堅持學校的核心使命和價值導向,兼顧各群體的利益訴求,追求真理,追求卓越。以綜合改革為抓手,緊扣學校發展的瓶頸問題和深層次矛盾,選準改革的主攻方向和突破口,不斷深化體制機制改革。
加快推進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建設,必須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必須堅定不移地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新發展理念,服務國家戰略需求,瞄準國際學術前沿,全面提升發展內涵。
(五)學科建設總體規劃
北京大學的核心使命是培養引領未來的人,產生推動國家和人類進步的新思想、前沿科學和未來技術。核心使命是學校競爭力的基礎,也是支撐學校服務社會的基礎。學科規劃圍繞學校核心使命來布局。學校學科建設總體規劃的指導思想是以隊伍建設為核心,院系和學科建設為基礎,學科交叉與融合為重點,體制機制改革為動力。
隊伍建設。學校面向國際學術前沿和國家重大需求,推動學校人事制度改革及機制創新,建設合理的人才引進、培養、流動體制,公開、公平、公正、科學的績效考核和評價機制,做到“近者悅,遠者來”,匯聚一批國際一流的學者,吸引和凝聚一批優秀學科帶頭人和學術骨幹,形成一支規模適度、結構最佳化、成效顯著的人才隊伍。
院系與學科建設。積極推進院系和學科結構調整與最佳化,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加強院系權責,把人才培養落實在院系,學科建設主體放在院系,管理重心下沉到院系,切實賦予院系自主權。嚴控增量、盤活存量,集中資源和精力抓好高精尖,處理好學科建設中“舍”與“得”、“增”與“減”、“大”與“強”的關係,激發院系辦學活力。
學科交叉與融合。繼續大力支持已有的狀態良好的交叉學科新體制機構,在學校層面重點布局和建設若干個學科交叉領域,對於目標明確、建設方案成熟的交叉學科領域可通過建設新體制中心孵化和支持其發展。構建網路化學科結構,跨院系、跨學科聘任教師,使北大跨學科合作成為常態。
體制機制改革。以綜合改革為抓手,釋放活力,推動學校整體建設和發展。以立德樹人為根本,推進人才培養體系改革,建成世界最好的本科生教育體系和世界一流水平的研究生教育體系。推進人事制度體系改革,形成一套公開、公平、公正的有競爭力的人事管理體系。構建決策權、執行權、監督權相互制約和協調的現代大學治理體系,實現學校治理能力的現代化。深化學術體系改革,建立和完善合理有效的資源配置體系。
根據不同學科的特點確定不同的建設任務,創造能夠推動人類進步的新知識、新思想、前沿科學和未來技術,形成一批世界領先的標誌性成果。根據不同學科的特點建立不同的評價標準體系,明確各自的目標和任務。
加強基礎學科建設。緊緊盯住世界科技的最前沿,布局和搶占科學發展制高點,在各項指標上追趕並努力超越。繼續營造良好、寬鬆、穩定的基礎學科發展氛圍,培育促進重大成果產生的土壤,加強思想理論、前沿科學和未來技術的創新。在自然科學領域,增加對非共識前沿研究項目的投入,加大對人才資源的投入,充分調動科研人員的積極性,讓他們把國家目標與個人興趣有機結合起來,讓學者能夠在拓展人類認識邊界的基礎科學問題上自由探索。創造更加寬鬆自由的學術氛圍,促進基礎研究發展。加強套用基礎研究,突出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顛覆性技術創新,紮實推進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項目建設,推動成果轉化。
人文學科和社會科學學科要繼承和發揚本學科的傳統,堅持文化自信與自覺,在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上繼續發揮引領作用,不斷增強學術話語權與影響力。不僅要認真研究西方的理論,更根本的是要致力於在中國實踐中形成中國理論,用中國理論研究、闡釋和解決中國問題,也要為解決世界問題提出中國方案,提倡和鼓勵廣大學者為中國經濟社會發展進步提供更多的新知識、新理論、新思想和新方案。
建立跨學部學科協調機制。支持計算科學、管理科學、工程科學、資源與環境、生物醫學工程等學科跨學部協調機制的形成,圍繞人工智慧與仿腦智慧型,以顛覆傳統體系的類腦計算機(或稱神經計算機)的發展為切入點,加快引進領軍人才,組建世界一流的研究團隊。跨學部研究中國網際網路、物聯網、大數據、雲計算、智慧型製造、智慧管理、極致效率、互聯互通系統化控制等重大的學術及實踐問題。加強與國際著名IT企業在基礎研究領域的合作,加強計算機科學與技術、電子科學與技術等學科和校內生命科學、醫學、心理學、數學、物理等相關學科的交叉合作。
(六)擬建學科及帶動作用
擬建學科項目。圍繞核心使命,以國內一級學科評估結果為主要依據,參考國際公認的學科排名等相關評價因素,以一級學科、學科群和學科領域為口徑,按照“30+6+2”方式組織學科建設項目。
1.面向2020年,重點建設30個國內領先、國際一流的優勢學科。
支持基礎學科的發展,加強對前沿交叉學科的培育與扶持。支持建設數學與統計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學與生物技術、地理學、生態學、地球科學、心理學、信息科學與技術、力學與先進制造、材料科學與工程、環境科學與工程、中國語言文學、歷史學、考古學、哲學、外國語言文學、藝術學理論、法學、社會學、政治學與公共管理、馬克思主義理論、經濟學、管理學、基礎醫學、藥學、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護理學、臨床醫學、口腔醫學等30個接近或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的學科(學科群),推動部分學科(學科群)進入世界一流前列,從而帶動學校整體實力的提升。
引導和支持這些優勢學科(學科群)面向學術前沿,瞄準世界一流,匯聚一流師資隊伍,培養一流人才,產出一流成果,打造學科高峰,不斷提升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積極建設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哲學社會科學體系和學術評價體系,重點打造一批具有中國特色和世界影響的新型智庫,提高服務國家決策的能力,著力解決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大戰略問題。
2.面向2030年,以6個綜合交叉學科群培育新的學科增長點,為未來發展奠定基礎。
重點部署理學、信息與工程、人文、社會科學、經濟與管理、醫學等6個綜合交叉學科群。根據學科發展現狀,結合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國家戰略實施和文化傳承創新需要,發揮優勢學科的帶動作用,發揮學科綜合優勢,進一步促進學科交叉與融合,培育新的學科增長點。推動加強戰略性、全局性、前瞻性問題研究,著力提升解決重大問題能力和原始創新能力,帶動學校整體發展,為下一步持續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3.面向更長遠的未來,以2個重大領域為導向,推進學校的學科布局整體調整。
在學校層面,布局和建設以臨床醫學+X、區域與國別研究為代表的前沿和交叉學科領域,培育新的學科增長點,推動學科布局的重大調整。協調學校各方面的資源和需求,通過人才引進、集群聘任、項目引導、通識課程設定等措施,吸引和培養一批真正有興趣的學者主動進行學術轉向,逐步帶動學科結構、機構的調整與設定。臨床醫學+X專項旨在建立臨床醫療與基礎研究之間更直接的聯繫,通過試點建立集群聘任模式和實施臨床醫學+X研究專項,促進基礎學科和臨床學科之間的交叉與融合,推動醫學部、附屬醫院與校本部之間的深度融合。區域與國別研究旨在引導學者和院系更加關注世界各區域的歷史、文化、社會等,帶動人文社會科學的布局和研究方向調整。北大人文社會科學要服務國家重大戰略,要探索中國視角的學術模式,要促進學科之間的交叉與融合,幫助提升學校整體學術水平和競爭力。
二、建設基礎
(一)基本情況
北京大學是中國近代第一所國立綜合性大學,創辦於1898年,初名京師大學堂,1912年改為現名。北大校園由燕園校區、醫學部校區、昌平校區、大興校區和深圳校區等多個校區組成,其中燕園校區、醫學部校區和昌平校區三個校區占地約為4100畝。學校固定資產總額約為136.8億元,圖書館擁有藏書750多萬冊,文獻資料庫544個,電子期刊、電子圖書和學位論文等各類文獻680萬種。
北京大學聲譽卓著,多年來在多個世界大學排名中穩居全球前50名左右,主要辦學指標已與世界一流大學有可比性。北京大學擁有人文、社會科學、經濟與管理、理學、信息與工程、醫學6個學部;文學、歷史學、哲學、經濟學、法學、教育學、管理學、藝術學、理學、工學、醫學等11個學科門類;48個博士學位授予權一級學科點,50個碩士學位授予權一級學科點,26種專業學位授權點;54個直屬院系,6家附屬醫院、4家共建醫院和14家教學醫院。
截至2016年底,北京大學有教職工20569人(包括校本部5425人,醫學部及附屬醫院15144人)。其中,中國科學院院士76人,中國工程院院士17人,開發中國家科學院院士23人,千人計畫入選者65人,萬人計畫入選者30人,長江學者獎勵計畫入選者238人,千人計畫青年項目入選者123人,青年拔尖人才入選者33人。北京大學有全日制學生40755人(不含留學生),其中本專科生15266人,碩士研究生15088人,博士研究生10401人;外國留學生3584人。
(二)辦學理念和定位
長期以來,北京大學深深融入民族復興、國家發展、社會進步的宏偉事業中,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繼承發揚“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的傳統,始終堅持“思想自由、兼容並包”的學術理念和“勤奮、嚴謹、求實、創新”的學風,把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繁榮學術,追求卓越,為我國革命建設和改革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
學校以“追求真理、追求卓越、培養人才、繁榮學術、服務人民、造福社會”為辦學理念,堅持立德樹人,堅持教學育人、研究育人、文化育人、實踐育人、全員育人相結合,重視基礎,尊重選擇,追求世界最高水準的教育,培養以天下為己任,具有健康體魄與健全人格、獨立思考與創新精神、實踐能力與全球視野的引領未來的卓越人才。
學校堅持守正創新、引領未來的方針,面向科學前沿和國家戰略需求,營造和維護自由探索的環境,支持為探究真理而進行的獨立多樣、綜合交叉的創造性研究,著力基礎研究,促進套用研究,為中國及世界貢獻新思想、前沿科學和未來技術。
學校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繼承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的光榮傳統,弘揚勤奮、嚴謹、求實、創新的優良學風,秉承思想自由、兼容並包的學術精神,崇尚真理、追求卓越,走中國特色、北大風格的世界一流大學發展道路。
學校堅持學術自由、大學自主、師生治學、民主管理、社會參與、依法治校,實行現代大學制度。
(三)優勢特色和成就
北京大學在120年的辦學過程中,形成了“思想自由、兼容並包”的學術傳統,“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的精神傳統,“勤奮、嚴謹、求實、創新”的優良學風,為民族振興和解放、國家建設和發展、社會文明與進步做出了重要貢獻,在國內外享有崇高聲譽。經過“211工程”和“985工程”20多年的建設,北京大學的現代大學制度已初步形成,隊伍建設成效顯著,人才培養機制日臻完善,基礎條件顯著改善,學科布局日趨合理,產生了一大批重要的科研成果,在服務國家戰略、文化傳承創新和國際交流合作等方面都取得重要進展。
(四)國際影響
國際合作與交流縱深發展。初步建立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國際交流與合作格局,已與60多個國家(地區)380多所著名大學和研究機構建立了廣泛的校際交流關係,與一大批世界頂尖學術機構開展了卓有成效的國際合作交流。
國際人才培養體系不斷完善。依託遍布全球的合作院校網路,大力推動學生海外學習項目的發展,為拓展學生的國際視野提供機遇。加強留學生招生,擴大留學生規模,提高留學生培養質量。圍繞中國問題,聚集國際頂尖師資和一流學生團隊,為世界各類組織培養溝通中國和世界的人才,大力推進國際組織人才培養。
國際影響力不斷提升。北京大學教師及其研究成果在國際學術界不斷得到認可,一大批學者當選國外院士、擔任國際組織、學術機構和學術期刊要職,學校國際學術聲譽和學術影響力不斷得以提升。
(五)機遇和挑戰
當今世界,國際競爭實際上是以經濟和科技為基礎的綜合國力的競爭,歸根到底是人才的競爭,也是教育的競爭。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必須參與世界競爭,在具有顯示度的指標上贏得世界認可,形成強大的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這對北大的卓越發展提出更多的新的要求。隨著第三次工業革命、大數據時代、雲時代的來臨,面對未來世界的挑戰,北大必須站高、看遠、想深、謀實,增強緊迫感,以積極的作為搶占制高點、把握主動權,為國家建設做出更大貢獻。國家經濟的轉型和增長正在從要素驅動轉向創新驅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網際網路+”要求大學深化與政府、地方、企業的產學研合作和協同創新。北大要積極參加“一帶一路”“雄安新區”“京津冀協同發展”等國家重大戰略,著力提高對社會經濟發展的貢獻。
與此同時,北大也面臨著日益嚴峻的挑戰。特別是在硬體方面,空間資源是制約北大發展的重要瓶頸。校園建設難以滿足學校日益增長的各方需求,建設用地缺乏,土地空間嚴重不足。軟體方面,學校高端人才和優秀青年人才總量、國際重大影響力的學術貢獻仍有提升空間;科研評價機制亟待轉變;體制機制仍需關鍵環節突破,現代大學制度還有待完善。
三、綜合改革
改革創新始終都是北大工作的主要抓手和實現北大科學發展的根本動力,進一步深化綜合改革是學校“雙一流”建設的重中之重。圍繞既定目標和藍圖,圍繞《總體方案》提出的改革任務,遵循高等教育發展規律,堅持“穩規模、調結構、重內涵、抓質量”,緊扣學校發展的瓶頸問題和深層次矛盾,選準改革的主攻方向和突破口,全方位、系統地持續推進綜合改革,用三到五年左右的時間,為北大更長遠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一)加強和改進黨的領導
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貫徹落實黨的教育方針,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牢固樹立“四個意識”,落實管黨治黨、辦學治校主體責任,確保學校黨委在“雙一流”建設中把方向、管大局、作決策、保落實,鍛造“雙一流”建設堅強領導核心。堅持和完善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建立健全黨委統一領導、黨政分工合作、協調運行的工作機制,改革和完善推進“雙一流”建設的體制機制。全校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要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頭腦、指導工作,確保以堅決有力的措施,把“雙一流”建設各項任務落實到位。
制定覆蓋面更廣、針對性更強的幹部隊伍與學科帶頭人培訓計畫,堅定理想信念,強化政治擔當和使命責任意識,提升領導班子戰略思維、頂層設計、科學決策的管校治校能力和“雙一流”建設執行力。健全基層黨組織,推進基層工作制度化、規範化,激發基層創新活力,使基層黨組織成為“雙一流”建設中推動發展、服務師生、凝聚人心、促進和諧的橋樑和紐帶。加大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力度,正面宣傳鼓勁,振奮精神,提升發展自信,動員全體師生圍繞學校“雙一流”建設目標做表率、創佳績。
嚴明黨的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強化監督執紀問責,確保政令暢通,為“雙一流”建設提供治理有方、管理到位、風清氣正的校園環境。
(二)人才培養體系改革
人才培養體系改革是綜合改革中的重中之重。學校將貫徹“德才均備、體魄健全、守正創新、引領未來”的方針,把立德樹人、提高質量貫穿綜合改革的全過程,構建符合中國國情、具有世界一流水準的北大人才培養體系,培養能夠引領未來的人。
繼續落實“加強基礎、促進交叉、尊重選擇、卓越教學”的理念,構建充分激發學生潛能與創造力、世界最好的本科教育體系。一是繼續推進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相融合,不斷加強專業核心課程建設,構建完善北大自己的通識核心課程體系。二是構建多模式多樣化的教育體系,提高專業核心課程質量,設立榮譽學位,進一步創新拔尖學術人才培養體系;建立多層次的課程模組,完善主輔修培養體系;建設高水平的交叉學科項目和專業,推進跨學科人才培養;深化元培教育改革,探索中國特色的博雅教育模式。三是加強學生創新能力培養,鼓勵更多本科生參加科研。四是進一步完善符合北大人才培養理念和目標的本科招生綜合評價體系,完善學分制管理模式,完善多元主體的全過程教學質量監控體系,推進教學方式從以“教”為中心向以“學”為中心轉變。
處理好規模、結構與質量的關係,以提升培養質量為核心,打造世界一流的研究生教育體系。一是以提高人才選拔質量為目標,改革考試招生制度,繼續完善博士生招生申請考核制,注重對學生專業素養、研究能力和創新潛質的綜合評價。二是改革研究生培養資助體系,統一設立研究生獎學金和助教、助研、助管崗位,進一步發揮博士生在學術研究中的重要作用;深入推進專業學位培養機制改革,逐步建立和完善具有北大特色的專業學位培養體系。嚴格控制研究生總體規模、最佳化結構,控制學術碩士研究生數量,適度增加博士研究生數量,做優專業碩士項目。三是大力加強導師隊伍建設,進一步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四是充分發揮好深圳研究生院的改革前沿陣地作用,繼續進行教育改革探索。
建立以人才培養為基礎的院系資源核算體系;完善教師聘任和評價體系,使教學真正成為教師的首要責任;營造以學生髮展為中心的整體氛圍,大力推進小班課教學,推動翻轉課堂與混合式學習;建立和完善教師教學發展中心,通過改進教學方法引導學生改變學習方式。
進一步擴大開放,構建國際化育人環境,增加學生在學期間海外交流比例。
加強實踐教育體系建設。加強學生髮展和職業生涯指導,完善畢業生跟蹤服務機制,引導和支持學生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幹事創業。加強創新創業教育,搭建學生創業實踐平台。
持續推進醫學教育改革,培養引領醫學發展的一流人才,培養一流的臨床醫生和優秀的藥物研究人才、公共衛生人才、護理人才。系統研究八年制臨床醫學和基礎教育培養機制,形成“北大醫學模式”。
根據“圓夢新一代”的特點,增強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針對性、有效性。
(三)人事制度體系改革
師資隊伍的質量決定著大學建設水平和發展高度。學校將堅持人事改革的正確方向,更加注重改革的細節和系統性、協同性;將在充分尊重不同學科特點的前提下,為所有教師提供適合的發展通道,形成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盡展其才的和諧局面。
著力推進符合現代一流大學要求的人事管理體制改革,積極完善和最佳化招聘聘任、考核評價、晉升激勵、薪酬福利、開發培訓等制度,構建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人才管理制度體系。以頂尖人才為引領,加大對高層次領軍人才的傾斜支持力度,以中青年學術帶頭人為中堅,實施人才引進和培養計畫,以青年骨幹教師為基礎,最佳化青年教師成長發展環境。加強培育跨學科、跨領域的創新團隊。繼續改進師德師風建設體制機制,堅持把政治標準和師德師風放在首位,堅持教書和育人、言傳和身教、潛心問道和關注社會、學術自由和學術規範相統一,培養和造就一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紮實學識、有仁愛之心的優秀教師隊伍。
深化教師聘任制度改革。構建定位清晰、路徑明確、合理高效的教師職位分類管理體系。完善各系列教師招聘聘任、評估考核和激勵晉升等制度,以預聘-長聘(Tenure-track)職位體系為核心,不斷提高師資人才隊伍的整體競爭力和創造活力。以高端人才和青年人才為重心,積極實施兼顧不同層次、不同類型、上下銜接、有機融合的“博雅人才計畫”。構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引才用才機制,大力扶持和培養傑出中青年領軍人才,不斷提高教師隊伍國際化水平。
加強激勵體制機制建設。統籌規劃薪酬體系;重視榮譽激勵和精神激勵,推崇和倡導高尚師德師風,鼓勵重大原創性學術成就,建立以成就獎勵和榮譽職位為主要內容的高層次榮譽激勵體系;強調建立院系的人力資源核算體系,建立教師聯合聘用及考核激勵機制;探索通過聯聘和集群聘用機制促進臨床醫學研究水平提升,推動轉化醫學的發展。
細化崗位分類分級體系,打造專業化、職業化的管理職員和教學科研輔助支撐隊伍。最佳化完善職員管理制度,提高管理服務隊伍的職業化水平和執行力。不斷完善實驗技術等專業技術隊伍的制度體系建設。改革博士後制度。加強契約管理和聘後管理,推動各類人員隊伍動態最佳化。
(四)治理體系改革
學校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統領,以《北京大學章程》為核心,構建決策權、執行權、監督權相互制約和協調的現代大學治理體系,有效提高學校自我約束、自主發展能力。
完善中國特色現代大學治理體系,實現治理現代化。統籌好教學科研隊伍、機關管理隊伍、後勤與教輔隊伍等校內不同群體的關係。推進深圳、大興、昌平等多校區協調發展。構建政府、學校、社會之間的新型關係。實現質量、規模、結構、效益協調同步,人才培養、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創新以及國際合作交流協調同步。
對接國家“放管服”改革,加快學校管理體制改革,進一步實現管理的規範與決策執行的高效。繼續推進管理重心下移,進一步激發院系的積極性、創造性。發揮學部協調作用,健全學部運行機制,逐步實現學校負責巨觀規劃與服務,學部負責協調與監督,院系自主管理的格局。繼續加強學術委員會、學科建設委員會、教學指導委員會等各級各類委員會建設,落實“師生治學”。梳理、最佳化職能部門職能配置和管理服務流程,建立職業化和專業化的行政和服務隊伍,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務意識。完善以崗位目標責任為基礎、服務對象為主體的考核評價體系,完善行政職員的評價和晉升體系。
進一步發揮校務委員會作為學校諮詢議事和監督機構的功能,構建完善社會參與學校治理的組織機制。
持續推進校本部和醫學部的深度融合。創新體制機制,推動學科交叉合作;實現本部和醫學部之間幹部、教師和學生的合理有序流動,最佳化資源配置。
(五)學術體系改革
繼續以隊伍建設為核心,以院系建設為基礎,以學科交叉與融合為重點,以體制機制改革為動力,持續最佳化學科結構,嚴控增量、盤活存量,集中資源和精力抓好高精尖。突破學科、院系壁壘,打造學科集群,在真正認識和把握學科規律的前提下,推進院繫結構和學科架構的最佳化調整。
增強理工醫科基礎研究和前沿技術研究的原始創新能力。搭建跨學科、跨院系合作平台,做好基礎學科和套用學科的差異化定位和分立性安排,推進學科體系創新、觀點創新和方法創新,在若干基礎和前沿技術研究領域建設一批基礎研究特區,提高創新能力,取得具有重要影響的原創性科學研究成果。
加強對套用與前沿交叉學科研究的培育與扶持。面向國家戰略需求,建設機器人及智慧型製造、重大疾病診療、移動醫療、精準醫學、物聯網、大數據、文理交叉等重點發展方向;推進國家重點實驗室和省部級重點實驗室等科研基地建設;鼓勵教師積極研製具有原創性、前沿探索性的科研儀器。紮實推進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項目建設,牽頭建設多模態跨尺度生物醫學成像,共建線上同位素型豐中子束流(ISOL)等大科學裝置,參與模式動物表型與遺傳研究設施、綜合極端條件實驗裝置等項目。大力培育碳基晶片、雷射加速器等具有重大發展潛力的項目。大力支持大型儀器的研製研發。
大力扶持基礎人文社會學科研究。加強基礎,鼓勵跨界,拓展國際視野,聚焦中國問題,強化理論創新,努力形成對國家和人類社會發展有重大影響的原創性思想。以區域與國別研究為牽引,積極推進人文社會科學的學科調整;創新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方法,拓展實證分析的研究手段,不斷產生並推廣具有中國特色的重大引領性、標誌性學術成果。進一步加強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院、中國社會科學調查中心、國學研究院、儒學研究院等平台建設,繼續支持《儒藏》編篆與研究工程,參與構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
加強本部與醫學部深度融合,通過學科交叉合作,提升醫學教育、學術研究和醫療整體水準;整合醫學部和各附屬醫院優勢資源,從病人-人群-實驗室等多角度建設醫學大數據平台,建設和完善生物樣本和臨床資源庫,推進精準醫學中心建設,建設國家轉化醫學重大科技設施;加強基礎與臨床醫學結合,探索並解決部分重大疾病的發生機制、診斷方法及治療措施。
改革科研隊伍結構,加強團隊建設。形成以課題組長(PI)為核心,以教師、專職科研人員、技術支撐人員、博士後、訪問學者為主體的隊伍結構。突破研究人員聘用中的資源配置模式、考核評價機制約束,鼓勵和支持院系和教師組建研究團隊,長期持續開展戰略性、系統性、前瞻性的學科領域核心問題研究。
借鑑國際標準,突出中國特色和各學科特點,制定學科發展目標和評估體系,推進理工科院系和新體制機構國際同行評議,探索中國特色的人文社科和醫學學科評估機制,實現自我發展、自我約束、動態調整。
(六)資源配置體系改革
提升資源汲取力度、整合能力和利用效率是推動學校實現內涵式發展的重要保障。學校將協調好“核心使命”與“外延任務”的關係,合理配置資源,為更有效地為國家和社會發展,提供有力的學術和人才支撐。
促進內涵式發展,完善成本核算體系,建立和完善合理有效的資源配置體系。進一步拓寬並完善多元化籌資渠道,保障辦學經費持續增長;進一步深化資源配置體制機制改革,提高資源配置的有效性和合理性;啟動校內預算分配改革試點,建立全面規範、公開透明的現代大學預決算制度;進一步加強財務監督、內部審計和信息公開,確保資源配置和管理更加透明高效。
推進“品質校園”建設。為師生提供更多交流場所和活動空間;根據小班教學與翻轉課堂教學需要,完善教室空間設計;推進學生宿舍樓改造與設施完善;通過水系、綠化、文物保護等基礎設施硬體建設,努力營造“優雅、美麗、整潔、有序”的校園環境;進一步統籌規劃建設好地下空間,探索推進“無車校園”;積極拓展學校發展新空間。
聚集社會資源,實現合作共贏。緊密依託社會資源,與地方政府、企業等合作辦學,積極拓展在京、京外與地方政府、企業等合作辦學用地。鼓勵院系等機構合理適度開展外延服務工作,通過產學研轉化直接服務於國家和地方的經濟發展、產業創新、科技進步。藉助社會力量拓展辦學空間、獲取經費支持、建設先進科研基礎設施及平台,做出更高水平的研究,在直接服務地方經濟與國家戰略的同時,間接或直接反哺學校核心使命的完成。
四、建設內容
圍繞《總體方案》提出的建設任務,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紮根中國大地,建設世界一流,從提升創新能力、最佳化學科水平、傳承優秀文化、服務國家需求、加強基礎設施、構建學科支撐體系等方面著力建設,在完成核心使命的同時,做好外延服務,為國家和地方發展提供人才和學術支撐。
(一)最佳化提升學科水平
堅持以一流為目標、以績效為槓桿、以改革為動力,結合北大實際,按照“扶優、扶需、扶特、扶新”的原則遴選和組織學科建設項目。既做加法、又做減法,不斷調整最佳化學科結構和布局。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創新機制體制,充分釋放學術活力,形成“優、需、特、新”學科相互支撐、協同發展、動態管理,學校、學部、院系三位一體、分級支持的學科建設體系。
堅持著眼長遠,抓住當前,既要保質保量完成2020年建設目標,也要為未來發展奠定堅實基礎。通過持續的學科建設和調整,提升學科綜合實力,提升解決重大問題能力和原始創新能力,爭做國際學術前沿的並行者乃至領跑者,推動一批學科領域儘快進入世界一流行列或前列。
1.重點建設30個國內領先、國際一流的優勢學科
數學和統計學:力爭在數學的主流研究領域有重要貢獻,獲得國際同行高度認可,在若干研究領域達到世界領先水平,以解決實際科技問題為導向開展套用數學和統計學研究;不斷最佳化工作環境,加強制度建設,成為世界水平的數學和統計學研究和人才培養基地。
物理學:引領中國物理學的發展,在國際上進一步提高物理學科的排名,提升我國物理學科在國際物理研究界的影響。加強物理學在國防建設中的套用,積極支援西部高校的人才培養建設。多項研究成果實現產業化轉移,對國民經濟和國防建設作出重要貢獻。
化學:在分子體系的精準合成與製備、分子的可控組裝、分子功能體系的構築與套用等方向上開展創新研究,促進學科交叉融合。通過搭建光譜、電鏡、質譜和核磁等幾大研究系統,形成一體化的科學研究與儀器研發平台。為國家的信息、能源等新興產業,航空、航天、國防等重大工程,以及醫療健康等惠民工程提供科學基礎和技術支撐。
生物學與生物技術:加強優勢學科和特色學科、支持交叉學科的合作與發展、積極組建創新團隊、培養青年生力軍和學術帶頭人。前瞻性布局和儲備一批目前尚待認可、研究領域獨特、可能引領生命科學未來發展的創新人才。鼓勵和支持有原創性、有持久影響力、能載入教科書的科學研究。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探索校企、校地合作新模式,推動生物醫藥產業發展。
地理學:在全球環境變化、地球系統模擬、環境地理學以及人文地理學(包括歷史地理學)領域取得一批具有顯示度的重大科研成果。參與國家關鍵區域戰略發展規劃研究、城市區域可持續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研究,取得一批具有政策影響力的實踐成果。
生態學:在全球變化及其生態效應、生物多樣性的維持機制及其生態系統功能、植被志研編和保護基因組學等方向取得國際一流的科研成果;重點研究水陸生態系統修復、生態保護與規劃等套用問題,積極開展生態文明建設的智庫研究;完善野外生態學科研與教學平台;率先建成世界一流的生態學科和重要的生態政策智庫。
地球科學:繼續鞏固和保持北大地球科學領域的已有優勢,突出地球科學研究的“中國特色”,形成具有國際影響力乃至引導水平的教育和學術研究高地。完善和提高地球科學系統學科體系與人才培養體系,進一步加強學科間的交叉與融合;北大地球學科的國際學術聲譽和國際影響進一步提升。
心理學:重點建設認知神經科學、工業與經濟心理學、臨床心理學、發展與教育心理學等領域,建設多模態多尺度腦成像和腦刺激、多感覺通道和虛擬現實、心理健康評估和干預、心理和行為大數據等研究平台,推動臨床心理學、工業與經濟心理學、發展與教育心理學的科研成果轉化,力求使學科總體水平穩步居於世界一流。
信息科學與技術:在矽基半導體新器件、新工藝及其極大規模集成技術方向做出引領世界的成果,推動產學研協同創新;發展碳納米管積體電路標準化技術,建成碳納米管積體電路製備、設計、測試標準化平台;強化機器感知與智慧型研究優勢,以高能效計算和類腦計算為突破口夯實體系結構基礎;在智慧型化軟體工程和人機物融合作業系統兩個學科方向形成具有引領地位的研究成果和創新團隊。
力學與先進制造:以學科前沿問題及國家重大需求為牽引,開創和發展新理論、新方法,在先進制造、機器人、控制工程、力學航空航天方向,建設起一支以國際知名學者為學術帶頭人,以國內一流中青年學者為學術骨幹的高水平研究隊伍。培育符合學術交叉、方向前沿的實驗室,為解決工程實際中與力學相關的核心技術難題做出基礎性貢獻。
材料科學與工程:重點發展微納米材料與器件、新能源材料、生物醫用材料及功能高分子複合材料等研究領域,最佳化配置校內材料科學與工程領域的相關資源,面向國際前沿及國家重大需求,推動基礎研究和工程套用,推動理工交叉融合,部分學科領域達到或接近世界一流水平。
環境科學與工程:服務國家重大需求並面向國際前沿,針對大氣複合污染理論與區域聯合控制、水污染控制與流域綜合治理、環境污染與人體健康、環境管理與全球環境治理等重大環境與公共管理和政策問題,取得重大創新和突破。全面提升學科整體實力,建設一流的重大環境政策思想庫和智庫。
中國語言文學:以強勢專業為引領,整合相近專業,形成“中國古典學”“現代文學與理論研究”“語言與語言學研究”三大學科研究群,打造學科整體優勢。鼓勵現有學科框架內專精的前沿研究,激勵跨專業、跨學科的突破性探究。推出一批優秀的標誌性學術成果。
歷史學:維繫傳統研究優勢,注意整合力量,開闢和加強新的研究領域,產生一批具有重要影響的高水平學術成果。維持和鞏固中國古代斷代史、中華民國史、中國政治制度史、中外關係史、出土文獻研究等研究優勢;維持和鞏固主要大國國別史研究上的優勢,進一步發展區域史、專題史研究,以及西方古典學研究。
考古學:鞏固已有學科基礎,探索新的學科增長點,均衡學科布局和學科體系;引進博物館學、文物保護技術和科技考古等領域的高水平人才;升級改造考古學實驗實踐中心各實驗室,積極發展虛擬仿真教學中心;重點建設陝西周原遺址、陝西雍城遺址、河南淮陽平糧台遺址等田野考古實習基地;努力拓展海外考古實踐,大力培養中國視角的外國考古人才;建設“中國古代物質文化基因庫”。
哲學:以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哲學、外國哲學、宗教學、跨學科研究等領域的重大問題為先導,面對人類實踐、世界格局變遷和中國社會發展提出新問題,鼓勵構建原創性的哲學理論,形成有中國關切、世界影響的標誌性學術成果。
外國語言文學:秉持“人文為本、多元發展”的學科建設理念,產出一批達到國際前沿水平、具有學科引領作用的高水平研究成果,以開放自信的姿態積極參與國際學術話語體系的建構,提供對外國語言文學的國際學術建設具有典範意義的思想、理論和方法。擴大深化與國際一流大學和頂級科研機構的深度合作。
藝術學理論:重點推進一般藝術理論、藝術史、古典藝術理論傳統的現代轉化、外國藝術理論、影視戲劇理論、音樂理論等專題研究;在中國藝術學理論與美學核心區域做出原創性建樹,建設體現中國眼光、中國立場、中國精神、中國特色的藝術學理論學科體系,逐步形成藝術學理論的中國學派。
法學:積極參與國家重大立法和決策制定,投入國家制度改革和法治建設,保持理論研究的高水平,不斷加大理論研究對實踐的影響力。推進法治理論體系、學科體系、課程體系和教材體系四大基礎性工程,培養熟悉和堅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德法兼修的法治人才。
社會學: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學理論體系;促進套用社會學研究和教學進一步相互支撐,重點開展對社會治理理念、組織和方法及國別經驗比較研究等社會秩序的形成分析。重點發展社會調查方法和量化數據分析,搭建包含數據共享、基礎軟硬體和套用軟體為一體的大數據科研服務平台。
政治學與公共管理:優先支持基礎理論研究、戰略研究、國別研究、比較研究、公共組織與人力資源、發展管理等領域,打造公共財政等新的優勢和特色領域。加強兩個一級學科及學科之內二級學科間的協調融合,構建協同創新機制。
馬克思主義理論:構建立足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成功實踐的馬克思主義學科體系。實施卓越馬克思主義理論人才工程,組建李大釗班,形成本碩博相銜接的人才培養體系。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打造精品課程,推廣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的基本做法和基本經驗。完成並出版一批在國內外具有重大影響力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的標誌性成果;初步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理論智庫。實施馬克思主義理論領航工程。
經濟學:穩固部分學科的全球領先地位,逐步建立起系統的中國特色經濟發展理論分析框架。推進學術創新,擴大科研成果國際影響。配合國家發展戰略,打造全球前沿改革智庫。努力建設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研究中心”、PPP中心等國內頂尖經濟學科研陣地。
管理學:不斷完善紮根中國、世界一流的管理學課程體系。堅持做國際水準、立足中國、輻射全球的中國學問,重點研究中國企業管理、產業升級、創新創業、社會發展和改革開放中的全局性、戰略性、前瞻性的問題和熱點、難點問題,以中國的發展戰略、發展道路、發展模式和理念為特色研究領域,爭取實現重大理論突破。
基礎醫學:以PBL為核心,深化教學改革,突出基礎醫學八年制精英教育優勢特色。以疾病防控戰略需求為導向,重點突破腫瘤、心血管疾病、代謝性疾病、神經系統疾病、傳染病等重大疾病防治基礎與轉化研究。以“系統性疾病研究學科群模式”推進學科交叉整合。以前沿技術平台建設支撐引領學科發展。
藥學:通過調整結構和穩定規模凝練學科發展內涵,聚焦天然產物發現及結構最佳化、內源性活性物質及精準修飾、藥物分子靶向遞送等特色方向,融合北大在化學、生物、醫學的綜合優勢,培養拔尖創新人才。到2020年形成3-5個具有國際影響的學科高峰,使藥學學科整體指標處於世界一流大學水平。
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凝練學科發展方向,建成全球衛生學科高峰,建設人群健康佇列研究支持體系;鞏固和加強慢病和健康危險因素研究、婦兒與生育健康研究、環境與健康研究、衛生政策和體系研究等優勢領域;引領中國公共衛生教育改革;提升成果轉化水平,加強解決中國和全球公共衛生問題的能力,建設國家和全球公共衛生和衛生政策智庫。
護理學:持續推進教學改革,與國外一流護理學院開展聯合項目,培養引領未來護理學專業發展的拔尖人才;建設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及護理研究創新與轉化中心,推動科研成果轉化和推廣;深化國際合作,推進國內外交流,鼓勵教師在國內外學術團體發揮重要引領作用,增強北大護理學科在國內外的學術影響力和學科競爭力。
臨床醫學:整合臨床醫院優勢學科,建立囯際一流、引領國內醫學發展的若干學科群;建設數位化醫學診斷平台;建設3-5個國家級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健全具有中國特色的臨床醫學培訓體系;提升臨床醫學科研創新能力和承擔重大科研課題的能力,促進鼓勵臨床技術創新及轉化;致力於疑、難、重症及多發病診治的臨床標準和診療指南的制定,研究提出多種疾病防治的“中國模式”和“中國方案”;堅持探索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化醫院管理機制。
口腔醫學:凝練7個優勢學科領域發展方向,建立核心創新團隊,發展優勢學科。以科研面向實際臨床套用為指導,團隊建設中注重臨床和科研共同發展,通過相互兼聘等制度的建立,為青年人才成長提供更加豐富的資源。注重口腔基礎科研向產品創新的轉化,口腔臨床科研向口腔醫療防控策略的轉化。
2.以6個綜合交叉學科群培育新的學科增長點。
理學綜合交叉學科:面向重大科學前沿,面向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和戰略實施需求,特別是關係國家安全和重大利益、支撐產業轉型升級和區域發展的學科和領域,重點發展資源與環境科學領域、天文與空間科學領域。以組建資源與環境科學委員會,推動生態研究中心、現代農學院和行星與空間科學研究中心等機構建設為抓手,加強戰略性、全局性、前瞻性問題研究,積極組織力量參與國家重大科技項目,乃至國際大科學計畫和大科學工程,著力提升解決重大問題能力和原始創新能力。
信息與工程綜合交叉學科:重點建設計算理論、人工智慧、生物醫學工程、工業大數據等前沿交叉學科領域。一是完善體制機制,設計分類合理、特色鮮明的工科人才評聘機制。二是全面增強信息領域優勢,大力發展計算理論、人工智慧與智慧型硬體、信息與通信工程,建設前沿計算研究中心及“圖靈班”,籌備成立人工智慧研究機構,建設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平台。三是促進學科交叉與融合,建設跨學部的生物醫學工程系。四是聯合校內多學科力量建設“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科。
人文綜合交叉學科:一是加強在古代文明研究方面跨學科力量的整合,著力打造“古典學研究”平台。二是整合各院系相關力量,建立“現當代中國研究”平台,形成以北大現當代中國研究為中心的國際學術圈。三是建設跨學科的“現當代外國研究”平台,不斷提出具有中國視角的新思想、新理論和新方法。四是建設“北京大學人文學科文庫”,展示北大人文學科的優秀成果、整體實力和研究特色。五是建設人文學部內跨院系或與其他學部合作的跨學科項目,基本實現世界一流的本科培養體系。
社會科學綜合交叉學科: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的講話和中央31號檔案精神,以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的北京大學社會科學學科群為目標,重點建設社會科學基礎學科與跨學科相統一的教學科研體系,構建新興學科與交叉學科相融合的發展平台。一是著力深化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問題研究,推進思想政治課教學改革;二是以國家重大需求為主導,推動學科交叉和交融,開設具有新的知識點的課程和研究項目;三是以“區域與國別研究”為牽引,促進學科整合,支持跨學科研究,穩妥調整學科建設方向;四是以學術創新為方向,建設新體制機構和跨學科研究新平台,積極推動社會科學研究基礎理論、基本方法的創新發展;五是以當代中國和世界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為導向,籌建北京大學社會科學智庫。
經濟與管理綜合交叉學科:促進學科間的交叉融合,提升學科群總和的整體能力,解決單獨學科難以解決的重大問題;構建新型跨域培養學生機制;跨院所共建共享數據系統,聯合開展中國巨觀經濟問題、微觀管理問題的持續性研究;鼓勵教師從不同角度進行全球、區域經濟與國別管理的研究;建設管理科學、工程學、商學、網際網路技術之間的跨域交叉融合平台;建設人口與國民健康跨學科研究平台,推動人口多狀態仿真模型以及數據模擬實驗室的建立和完善;建設以中國企業創新實踐和理論為主線的跨學科研究平台;建設中國巨觀經濟計量模型及數據分析平台;更新經管學科群的學科結構。
醫學綜合交叉學科:推進臨床醫學與基礎學科的交叉融合、協同創新和優勢互補,打造醫學高峰工程。建設多個國家級臨床醫學中心,制定疑、難、重症及多發病診治的臨床標準和診療指南,研究提出多種疾病防治的“中國模式”和“中國方案”;打造具有國家級引領水平的一流創新藥物研發平台;建設具有國際影響力,服務國家公共衛生決策的高端智庫;以疾病防控戰略需求為導向,重點突破重大疾病防治基礎與轉化研究。建設醫學情報分析、信息化、醫藥分析、實驗動物等一流學科建設和發展支撐體系。
3.以2個重大領域為導向,帶動學校學科布局的整體調整。
臨床醫學+X:充分發揮臨床、基礎學科雙重優勢,對臨床醫學發展中的難題進行聯合攻關,探索與創新基礎科研成果向臨床套用轉化的路徑和解決方案。重點支持新體制中心建設、人才集群聘任與交叉研究專項。其中,交叉研究專項重點支持臨床醫學“高峰工程”學科與研究方向、新興學科或方向,支持推動創新性前沿技術的臨床套用與轉化,重點支持前期已有良好基礎的交叉項目與方向。
區域與國別研究:圍繞國家“一帶一路”倡議與建設的重大問題和重點攻關項目,打造高水準的研究隊伍、研究成果和人才培養體系。以“中東研究”、“俄羅斯和中亞研究”為建設重點,引領相關領域的基礎研究和智庫成果轉化,使之成為中國乃至世界相關領域研究的中心和樣板。充分發揮區域與國別研究委員會的作用,協調學校各方面資源和需求,逐步帶動學科結構、機構的調整與新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