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國際音樂比賽

北京國際音樂比賽是經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批准於2006年發起創立的國際古典音樂賽事,中國文化部和北京市人民政府為支持單位,由中國對外文化交流協會和北京市對外文化交流協會聯合主辦,是中國目前唯一擁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下“國際音樂比賽世界聯盟”成員資格的古典音樂系列賽事。該項比賽得到了中國文化部的充分肯定和大力支持,被中國文化部列為中國古典音樂領域重點推薦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北京國際音樂比賽
  • 支持單位:中國文化部和北京市人民政府
  • 主辦:中國對外文化交流協會等
  • 地區:北京
比賽介紹,比賽宗旨,創辦背景,賽事機制,國際音樂比賽聯盟會員,委約作品,賽事預選,比賽獎項、獎盃,本屆賽事,2012第五屆—長笛,評審陣容,歷屆賽事回顧,2011弦樂四重奏,2010第三屆—大提琴,2009第二屆—單簧管,2006第一屆—長笛比賽,

比賽介紹

北京國際音樂比賽是經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批准,中國文化部和北京市人民政府作為支持單位,由中國對外文化交流協會和北京市對外文化交流協會聯合主辦,北京億成文國際文化發展有限公司承辦,德國駐華大使館和義大利駐華大使館文化處協辦的國際古典音樂賽事。北京國際音樂比賽是中國唯一的古典音樂多學科系列比賽,創辦之初即確定其面向其面向世界各地才華橫溢的 年輕音樂家,推動古典音樂多樂種共同發展的目標方向。賽事目前包含有長笛、單簧管、大提琴、弦樂四重奏4個單項比賽,各項賽事均為中國首次舉辦,賽事每年舉辦一屆,每單項4年一個輪次,並於賽後推出系列大師班及音樂周。2010年4月,比賽正式獲準加入“國際音樂比賽世界聯盟”(即日內瓦競賽聯盟),成為中國第一個獲得該聯盟成員資格的系列古典音樂賽事。
北京國際音樂比賽

比賽宗旨

◎ 發掘培養具有卓越潛質的音樂新秀
◎ 為廣大年輕音樂家提供更廣闊的前景和空間
◎ 催生新作品及更全面的素養和技能
◎ 促進多元音樂文化的國際交流

創辦背景

2006年日內瓦國際音樂比賽世界聯盟共有120餘個國際會員賽事,亞洲共有6個,日本4個及韓國2個,當時中國無一賽事列入其中,截止2010年亞洲已增至14個,中國4個(包括北京國際音樂比賽),日本7個,韓國3個。
中國擁有世界上最龐大的古典音樂學習群體,也有享譽世界的音樂家,但整體發展水平相對落後。中國本土培養的音樂人才在國際級古典音樂賽事中能夠獲獎甚至進入複賽的屈指可數,能在世界一流交響樂團中立足的演奏家更是寥寥無幾,甚至人數遠不及日本與韓國。從音樂教育的角度來講,除了音樂文化傳統、社會教育背景等因素的差異之外,目前中國的西方古典音樂學習者在其成長過程中,能夠參與世界各地音樂交流項目的機會較少,出國參加包括音樂比賽在內的各種音樂交流活動,對於普通的中國家庭而言依然成本巨大,同時中國相關國際音樂項目的缺乏,也使他們的眼界和閱歷難以拓展,而這種情況在除鋼琴與小提琴之外的其他器樂教育方面,體現更加明顯。
在中國舉辦國際音樂賽事,正是為了彌補這些缺憾,為此比賽制定了多類別、多領域的發展目標,並初步創立了包含4個單項的北京國際音樂比賽。而在全球國際音樂比賽中,多學科的賽事也並不多見,這正是北京國際音樂比賽最有特色的價值之所在。

賽事機制

北京國際音樂比賽的目標,是創辦具備一流水準和卓越品質的國際古典音樂賽事。而要實現這個目標,最重要的就必須嚴格堅守公平、公正、獨立的競賽原則。賽事管理團隊努力通過不斷完善賽事機制以保證每一位選手得到公正的評判,讓最優秀的選手脫穎而出。誰是比賽獲獎者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參賽選手、評審、觀眾對賽事公平競賽原則和組織管理水平所給予的肯定,這才是北京國際音樂比賽最關注的核心價值。
北京國際音樂比賽採取獨立運作的模式。北京國際音樂比賽管理委員會是一個常設性的,獨立賽事管理機構,管委會通過對國際各大音樂賽事制度的研究,為自身比賽管理提供科學依據,擬定比賽項目發展計畫,制定嚴格的《北京國際音樂比賽評判規則》和《評審準則》、賽事章程及執行方案,並在《評審準則》的框架下產生每屆賽事評審委員會,評審委員會依據《北京國際音樂比賽評判規則》獨立完成最終評判。《北京國際音樂比賽評判規則》和《評審準則》公示在賽事官方網站,接受社會監督,以求從制度上盡最大努力來保證選手的公平利益。《評判規則》 通過4屆比賽不斷完善適用,所有國際評審均對其給予了高度評價。

國際音樂比賽聯盟會員

國際音樂比賽世界聯盟(又稱日內瓦競賽聯盟WFIMC)成立於1957年,總部設在瑞士日內瓦,是隸屬於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國際音樂理事會成員。截至2012年,聯盟共有來自世界各地的會員比賽124個。“北京國際音樂比賽”於2010年4月正式加入該聯盟,
北京國際音樂比賽
北京國際音樂比賽通過聯盟的權威推介與宣傳渠道,將進一步擴大該項賽事的國際影響力,吸引世界上更多的優秀音樂人才和一流音樂大師參與比賽,進而幫助獲獎選手登上更為寬廣的事業發展舞台。這對於推動中國音樂教育事業發展,增進中外音樂文化交流都將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委約作品

北京國際音樂比賽始終積極倡導新作品的創作與推廣,每屆比賽所涉及的各專業項目均委約作曲家專門創作一首當代作品,作為選手參賽曲目,為本專業發展提供更多的當代經典作品,這是BJIMC賽事每屆必備的傳統內容。並且北京國際音樂比賽還得到西門子藝術基金會(Ernst von siemens musikstiftung)的委約作品資助。2006年長笛比賽新作品 中央音樂學院作曲教授葉小剛《十二月的菊花》
北京國際音樂比賽
2009年單簧管比賽新作品 上海音樂學院作曲教授 何訓田《香之舞 I》
2010年大提琴比賽新作品 上海音樂學院作曲教授 何訓田《香之舞 II》
2011年弦樂四重奏新作品 上海音樂學院 作曲教授 何訓田《香之舞 Ⅲ》
2012年長笛比賽新作品 德國作曲家Birke Bertelsmeier女士 創作中
2013年單簧管比賽新作品 德國作曲家J?rg Widmann教授 創作中
北京國際音樂比賽

賽事預選

北京國際音樂比賽為保證比賽的公平,公正,每屆賽事預選工作均在國外進行,由評審會主席與其他兩位預選評審,共同評選出最終入圍選手。北京國際音樂比賽管理委員會收到選手報名材料後,將所有選手錄音CD進行標號,評審會主席及預選評審根據選手編號決定入圍選手,預選結果產生即不可更改。
2006年第一屆長笛比賽 預選在瑞士巴塞爾進行2009年第二屆單簧管比賽預選在德國慕尼黑進行
北京國際音樂比賽
2010年第三屆大提琴比賽預選在德國克龍貝格進行
2011年第四屆弦樂四重奏比賽 預選在德國柏林進行
2012年第五屆長笛比賽 預選在德國慕尼黑進行

比賽獎項、獎盃

室內樂比賽
北京國際音樂比賽
第一名 30,000美金
BJIMC獎盃、獲獎證書
比賽後參加系列音樂會
出版組合專輯CD&DVD
第二名 17,000美金
BJIMC獎盃、獲獎證書
第三名 8,000美金
BJIMC獎盃、獲獎證書
獨奏器樂比賽
第一名 25,000美金
BJIMC獎盃、獲獎證書
比賽後參加系列音樂會
出版組合專輯CD&DVD
第二名 16,000美金
BJIMC獎盃、獲獎證書
第三名 7,000美金
BJIMC獎盃、獲獎證書
第四名 1,000美金
獲獎證書
第五名 1,000美金
獲獎證書
第六名 1,000美金
獲獎證書
新作品獎 1,000美金
獲獎證書

本屆賽事

2012第五屆—長笛

2012第五屆北京國際音樂比賽——長笛比賽,將於2012年10月11日至10月23日在中國北京舉行。本次比賽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批准舉辦,中國文化部和北京市人民政府作為支持單位,中國對外文化交流協會和北京市對外文化交流協會聯合主辦,北京國際音樂比賽管理委員會和北京市億成文國際文化發展有限公司負責具體承辦。
凡比賽當日年齡在32周歲以下(1980年10月10日後出生)者均可申請報名參加比賽,參賽者國籍、種族、性別不限。報名截止日期2012年7月4日。

評審陣容

主席:Paul Meisen (德國,慕尼黑音樂學院教授)
Jeanne Baxtresser (美國,紐約愛樂樂團前首席長笛演奏家)
Paul Edmund - Davies (英國,英國愛樂樂團和英國國家歌劇院長笛演奏家)
Peter - Lukas Graf (瑞士,巴塞爾音樂學院教授)
Andrea Griminelli (義大利,世界著名長笛演奏家)
韓國良 (中國,中國國家交響樂團長笛首席,中央音樂學院長笛教授)
Andrea Lieberknecht (德國,漢諾瓦音樂學院教授)
Massimo Mercelli (義大利,著名長笛演奏家,Emilia Romagna音樂節創始人、藝術總監)
Akiko Mikami (日本,上野學院大學教授)
Michel Moragues (法國,法國國家交響樂團長笛獨奏家,巴黎國立音樂學院教授)
Wolfgang Schulz (奧地利,維也納音樂與藝術大學教授)

歷屆賽事回顧

2011弦樂四重奏

2011年9月25日落幕的第四屆北京國際音樂比賽(簡稱BJIMC)——弦樂四重奏比賽,對BJIMC這項中國唯一的國際性古典音樂系列賽事來說,具有非常特殊而重要的意義。它標誌著BJIMC目前所涉涵的長笛,單簧管,大提琴和弦樂四重奏4個在中國均為首次進行的單項賽事,已全部成功舉辦。今年是BJIMC第一個賽事周期的圓滿結束,明年的長笛比賽又將開啟下一個全新的賽事輪次,這意味著BJIMC在極其艱難的條件下,依然持續發展並已開始走向成熟。通過前三屆賽事的不斷積累,本屆比賽在賽事水準,國內外影響力,發掘優秀音樂人才,促進中國音樂教育,以及增進國際間音樂文化交流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成功。
世界一流的賽事水準再獲肯定
本屆賽事預選在德國柏林進行,經過評審會主席Wolfgang Boettcher先生,著名小提琴家Thomas Brandis先生,和中提琴演奏家Stefan Fehlandt 先生的共同評選,最終有世界不同國家的10個組合來到北京參加正賽。與往屆相同,在本屆比賽的10組參賽選手中,很多都有過在其他國際一流音樂比賽中的獲獎經歷,其中很多已是在歐洲舞台非常成熟並已發行過多張專輯的音樂家,有些選手甚至還創辦了自己的音樂節。因此包括國內外眾多音樂專業人士在觀看了本屆比賽選手的演奏之後,給予最多的評價是“水準之高令人震撼”!評審會主席Wolfgang B?ttcher先生表示,本屆參賽組合的整體水準已經完全達到甚至超過了目前國際上其他同類頂級音樂比賽的賽事水平,上海音樂學院管弦系主任認為,這樣的比賽各院校相關專業應該組織學生觀摩,太有學習價值了。而本屆比賽的評審也和往屆一樣,雲集了8個國家11位室內樂國際大師。 美國柯蒂斯音樂學院小提琴教授Shmuel Ashkenasi提到,他參加了16個國際同類比賽,但是北京國際音樂比賽所邀請到的大師級評審陣容,也是自己第一次看到,選手整體水平非常高。國際評審蔣逸文教授評價比賽說:北京國際音樂比賽無論從選手和評審陣容,還是從組織籌辦都是世界頂級的。它是在我參加過和評判過的眾多世界國際大比賽中最專業最公正的比賽。評審蘇貞教授說,本屆賽事奠定了中國國際音樂大賽的標準,將成為載入中國音樂史的重要內容。上海音樂學院錢仁平教授稱“評審陣容堪稱厚重,選手水平讓人震驚”。本屆比賽冠軍組合的第一小提琴手Barnabás Kelemen也感慨說,他們今年參加了3個頂級四重奏比賽,這個比賽的評審及選手水準是最高的。
北京國際音樂比賽
北京國際音樂比賽
歐洲室內樂學院專門為本屆比賽增設了“青年弦樂四重奏最具潛力獎”,而在本屆比賽參賽組合中年齡最小的,來自中國上海的Simply Quartet最終摘得了這個獎項。此外,芬蘭Kauniainen音樂節藝術總監、大提琴家 Seppo Kimanen先生還邀請賽事並列冠軍組合Kelemen Quartet在芬蘭音樂節上進行演出,並期望與賽事長期保持合作關係,為BJIMC獲獎音樂家提供更多演出機會。
吸引世界一流的選手和國際頂級的評審,是BJIMC幾年來為保證賽事品質所秉承的一貫理念,並也因此得到了音樂界和觀眾的充分肯定和普遍讚賞。
北京國際音樂比賽
此外,一流作曲家為比賽創作委約作品,是BJIMC保持一流賽事水準的重要組成部分。BJIMC每屆比賽均邀請著名作曲家創作一首作當代作品做為選手參賽曲目,葉小剛先生為第一屆比賽創作了《十二月的菊花》,何訓田先生更是連續三屆為比賽創作了《香之舞》系列,獲得了賽事評審們的高度評價和讚譽。為了向多年來曾給予比賽無私幫助,並對推動比賽發展具有重大意義的社會人士和機構表達敬意和感謝,BJIMC專設了“北京國際音樂比賽傑出貢獻獎”,本屆比賽頒發的賽事歷史上第一個“傑出貢獻獎”,便被授予了何訓田先生。第五屆BJIMC已簽約德國作曲家Birke Bertelsmeier女士為長笛比賽創作新作品,同時第六屆BJIMC也將簽約德國著名作曲家 J. Widmann創作單簧管比賽新作品,並得到了西門子藝術基金會(Ernst von siemens musikstiftung)的委約作品資助。
賽事的國內外影響力不斷增強:
憑藉連續四屆賽事在國內外選手和評審之中所積累的良好口碑,BJIMC的國際知名度正不斷提升。本屆比賽並列冠軍組合成員Barnabás Kelemen和其他一些選手表示,在歐洲音樂界現在很多人都知道在中國有一個水平很高的“北京國際音樂比賽”,他們在參賽之前就已經對該項賽事的歷史有所了解。
德國巴伐利亞廣播音樂記者Philipp Martin Greiner在賽前便與比賽管理委員會聯繫,從複賽一直跟蹤採訪至頒獎音樂會結束,並已將賽事報導及採訪在巴伐利亞音樂廣播播出。而日本著名古典音樂評論人Yawara Watanabe(渡邊和)先生,更是自己主動來到北京全程觀摩了本屆全部比賽,並對賽事創辦人張勇先生進行了專訪,並說自己也觀看過許多國際上赫赫有名的弦樂四重奏比賽,但BJIMC此次邀請到評審水準之高還是讓他感到非常吃驚。同時德國“德新社”在頒獎音樂會後也及時報到了賽事過程及獲獎名單,德國巴伐利亞廣播還將在聖誕節前後專門安排播出獲獎者錄音及賽事委約作曲家何訓田先生的作品“香之舞III”。
從第一屆比賽開始受邀在德國、義大利駐華使館舉辦經典音樂會之後,BJIMC今年又接受了德國駐華大使Michael Schaefer先生的邀請,賽後由本屆並列冠軍組合Quatuor Za?de及芬蘭評審Seppo Kimanen先生在其官邸再次舉辦了經典音樂會。德國駐華大使Michael Schaefer先生在音樂會上發表了真誠而感人講話,他在發言中說,自2006年BJIMC創辦以來,德國駐華使館就開始給予比賽支持與幫助。這個比賽為全世界才華橫溢的年輕音樂家提供了一個展示和交流的舞台,為促進中國和世界古典音樂文化的交流建立了一個橋樑。在過去的四年時間裡,張勇先生和他的團隊走過了一段艱難的歷程,他們遇到了很多的困難和挑戰,但他們一直堅守信念,保持賽事的獨立和公正,得到了多位世界著名音樂家的認可和讚揚。
Michael Schaefer先生最後談到,他認為BJIMC現在已經是中國古典音樂界最重要的項目,成為了中國與世界文化交流的一個重要的紐帶。他謹向張勇先生和他的團隊致敬,並希望他們今後能夠獲得更多的支持。
2011第四屆北京國際音樂比賽---弦樂四重奏 評審陣容:
(評審會主席)Wolfgang B?ttcher :德國,柏林音樂學院大提琴教授Shmuel Ashkenasi :以色列,美國柯蒂斯音樂學院小提琴教授
Hatto Beyerle:奧地利,歐洲室內樂學院藝術總監
Zhinuo Ding:中國,上海音樂學院教授
Jean Marie Gamard:法國,法國巴黎音樂學院教授
蔣逸文:美國,上海弦樂四重奏第二小提琴
Seppo Kimanen:芬蘭,西貝柳斯弦樂四重奏成員,芬蘭Kauniaisten 音樂節藝術總監
Mikhail Kopelman:烏克蘭,柯貝爾曼弦樂四重奏組第一小提琴,美國伊斯曼音樂學院小提琴教授
Johannes Meissl:奧地利,海頓室內樂學院副院長及教授,國際夏季學院(布拉格)藝術總監Hariolf Schlichtig:德國,慕尼黑戲劇與音樂學院中提琴及室內樂教授
蘇貞:中國,中央音樂學院管弦系教授 2011第四屆北京國際音樂比賽---弦樂四重奏 獲獎組合:
並列第一名:Kelemen Quartet (匈牙利)
並列第一名&新作品獎:Quatuor Za?de (法國)
第二名:空缺
第三名:Cuarteto Quiroga (西班牙)
青年弦樂四重奏最具潛力獎:新魄力弦樂四重奏組(中國)

2010第三屆—大提琴

2010年8月5日至7日,本屆賽事預選在德國Kronberg Academy進行,通過三天認真而細緻的工作,本屆評審會主席Raimund TRENKLER先生、評審Walter GRIMMER先生及他的同事們通過選手的CD錄音篩選出44名選手進入在北京的最後3輪比賽。
北京國際音樂比賽
本屆比賽選手來自全球22國家的93人報名參加
國際報名選手:60人
中國報名選手:33人(國內院校21人,海外院校12人)入圍選手:44人(其中8人為中國選手)
入圍中國選手包括: 畢笑一 德國科隆音樂學院
蔡幸涵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
李若迪 德國科隆音樂與舞蹈大學
呂冰夏 中央音樂學院和新加坡楊秀桃音樂學院
仵代岱 新加坡楊秀桃音樂學院
徐 婷 武漢音樂學院附中
張 集 中國愛樂樂團 周潤青 上海音樂學院
經過團隊的艱苦努力, 2010年迎來了第三屆北京國際音樂比賽-大提琴比賽,這是中國首次舉辦的國際性大提琴比賽。
2010年10月22日晚,北京美爵酒店宴會廳,所有參賽選手、各國評審、各院校大提琴專家、媒體及各界嘉賓出席了第三屆北京國際音樂比賽開幕式酒會,評審主席Raimund TRENKLER代表各國評審發言,對中國第一次舉辦國際性大提琴比賽,所匯聚到的參賽選手整體水平之高,國際一流評審人數之多感到驚訝。主辦方中國對外文化交流協會副秘書長王建國以及中國大提琴學會主席俞明清教授對於比賽給大提琴專業領域所作出的貢獻也給予了充分肯定。執行總裁張勇先生代表團隊對比賽的工作以及今後的比賽發展做了簡單匯報。
北京國際音樂比賽
開幕酒會中非常重要的一項內容是比賽選手抽籤儀式,這是選手開賽前最關注的內容。管委會為各國選手精心設計了抽籤環節,主背板上懸掛了40多個不同畫面的中國手工繪畫精緻絹風箏,每個風箏的背面是選手後幾天賽程的比賽順序,風箏也作為禮品隨之送給選手,為緊張的抽籤儀式增加了一份驚喜,以此祝願所有參賽選手今後的演繹生涯飛得更高更遠。
本屆大提琴比賽面向全世界範圍邀請了10個國家的總計13位大提琴國際演奏家或教育家擔任評審,每一位評審皆為享譽世界的大提琴名家。他們專業的評判以及敬業的工作態度令人敬仰。
經過預賽,初賽,複賽,最終6名選手進入決賽, 根據北京國際音樂比賽評判規則,評審會以決賽選手分數高低,依次進行投票,獲獎名次須有絕大多數評審不少於10張投票認可,最終投票結果是:第一名空缺,俄羅斯的Alexander Ramm 和哥倫比亞的Santiago Canón Valencia並列第二名, 第三名中國的李若迪,第四名Matthew Zalkind美國,澳大利亞的Richard Narroway和中國的呂冰夏並列第五名。 評審認為他們還需要更多演奏經驗的積累和沉澱,才能成長為更富內涵的,具備世界水準的演奏家,並勉勵他們對自己的音樂生涯能夠有更為遠大的藝術追求。管理委員會對評審會評審結果充分尊重,以高標準的評審尺度確保國際一流賽事的定位。
北京國際音樂比賽
在決賽投票結束後,全體國際評審特別對北京國際音樂比賽“評判規則”嚴謹的條款設計給予熱烈掌聲。
賽後舉辦了數場大師班及音樂會,為獲獎選手提供充分展示自我的舞台。並邀請法國著名大提琴演奏家Philippe MULLER先生、奧籍華人大提琴演奏家秦立巍和新加坡楊秀桃音樂學院院長伯納德蘭斯基先生出席共同登台演出。
11月2日,比賽管理委員會與德國駐華大使館合作,在使館內為國際友人奉獻了精彩的小型音樂會,德國駐華文化參贊馮馬丁及夫人,美國駐華文化參贊何敬生先生及夫人以及繪畫藝術家、演奏藝術家、社會活動家等各方嘉賓出席了本次音樂會,對才華橫溢的年輕音樂家完美的演奏給予了真摯的掌聲。
2010年第三屆北京國際音樂比賽---大提琴比賽 評審陣容:
(評審會主席)Raimund Trenkler (德國,德國克龍貝格音樂學院院長及藝術總監)
Richard Aaron (美國,美國密西根大學教授&美國茱莉亞音樂學院教授)
Young-Chang Cho (韓國,德國埃森富克旺根音樂學院教授&韓國延世大學名譽教授)
Walter Grimmer (瑞士,國際著名大提琴演奏家)
Kazimierz Michalik (波蘭,華沙蕭邦音樂學院副院長、弦樂系主席、大提琴教授)
Ivan Monighetti (瑞士,巴塞爾音樂學院大提琴教授&莫斯科音樂學院客座大提琴教授)
Philippe Muller (法國,著名室內樂音樂家&法國國家高等音樂學院大提琴教授)
Arto Noras (芬蘭,西貝柳斯音樂學院大提琴教授,納坦利音樂節藝術總監,Paulo 國際大提琴比賽藝術總監)
Walter Nothas (德國,慕尼黑音樂學院大提琴教授)秦立巍(中國/澳大利亞,新加坡楊秀桃音樂學院教授,上海金茂音樂廳藝術總監)
Uzi Wiesel (以色列,特拉維夫音樂學院教授&悉尼音樂學院大提琴教授)
楊洋(中國,中國愛樂樂團助理藝術總監&杭州愛樂樂團藝術總監)
俞明清(中國,中央音樂學院大提琴教授&中國大提琴學會會長)
2010年第三屆北京國際音樂比賽---大提琴比賽 獲獎選手:
第一名: 空缺並列第二名Alexander Ramm (俄羅斯/立陶宛,莫斯科國立柴可夫斯基音樂學院)
並列第二名Santiago Canón Valencia (哥倫比亞,紐西蘭懷卡托大學)
第三名 李若迪 (中國,科隆音樂與舞蹈大學)
第四名Matthew Zalkind (美國,美國茱莉亞音樂學院)
並列第五名 呂冰夏 (中國,中央音樂學院&新加坡楊秀桃音樂學院)
並列第五名Richard Narroway(澳大利亞,芝加哥西北大學)
新作品獎 畢笑一 (中國,科隆音樂學院)

2009第二屆—單簧管

2009年4月25日,第二屆北京國際音樂比賽-單簧管比賽在北京威斯汀酒店開幕,拉開了中國首個國際性單簧管比賽的序幕。比賽邀請全球9個國家的13位評審組建了評審委員會。2月底在德國慕尼黑音樂學院評審主席Gerd Starke先生、著名長笛演奏家Paul Meisen先生及單簧管演奏家蔣彬偉先生進行了預選工作,最終在117位報名選手中,評選出53位入圍選手。賽程分初賽、複賽、半決賽、決賽四輪在北京音樂廳進行。
經過比賽預選,最終有52名選手獲資格親臨北京比賽現場進行初賽。在10餘天的比賽中,通過初賽、複賽、半決賽、決賽的角逐以及評審評分及投票,最終比賽第一名由俄羅斯選手 Valentin URYUPIN 摘得,並同時囊獲中國作品獎,獲得了本屆比賽最大的嘉獎。來自以色列的Moran KATZ獲得第二名、來自日本的Chikako KONDO和來自澳大利亞的Eloise Susannah FISHER獲得並列第三名,值得一提的是經評審會一致決定,特別授予來自韓國的 Han KIM “最具潛質新人獎”,這也是本屆比賽一個意外的亮點,同時也為國際單簧管界發掘了一顆未來之星。 比賽組委會為獲獎選手提供高額獎金作為有潛質的新人日後的發展基金,獎金總額度高達48000美金。其中第一名獎金25000美金,第二名獎金12000美金,第三名7000美金,四、五、六名及中國作品獎獎金分別為1000美金。
北京國際音樂比賽
各國選手精湛的技藝以及對藝術獨有的感悟在北京賽場上充分展現,在中國古典音樂界掀起一陣交流的熱潮,為日趨向前的中國古典音樂發展平添了一抹朝氣。眾多高水準的選手參賽再次充分驗證了北京國際音樂比賽的世界級定位,這裡和眾多國際音樂比賽一樣,成為眾多選手點亮自我的舞台。
經過長達四年的前期策劃與準備,活動創始人、總策劃人張勇先生率領核心團隊精心策劃、組織並全力實施的2006年至2009年的”第一屆長笛比賽“和”第二屆單簧管比賽“已取得圓滿成功。
北京國際音樂比賽
擁有豐富古典音樂活動策劃經驗的優秀團隊嚴格遵照國際競賽模式,全力打造的中國首個國際古典音樂系列比賽,在古典音樂界引起了巨大的反響。巨觀的掌控與細節的把握以及策劃團隊忘我的工作保證了比賽高品質,高規格的世界級水準。
比賽評審會由13位評審組成(10位國外評審、3位國內評審),評審會主席由擁有極高國際聲望的德國著名單簧管演奏家、教育家Gerd STARKE擔任,其他12位評審也都是在國際、國內享有盛譽的著名單簧管演奏家及教育家。
本次比賽的藝術性與公平性,均達到國際音樂比賽水準,由非音樂獨立管理機構組織承辦,並以縝密而審慎的態度,經過反覆論證與討論,制訂了科學而嚴謹的比賽評判規則,從制度上保證了比賽的公平、公正性。
比賽預選全部在德國慕尼黑進行,組委會特組織人員專程前往親抵德國慕尼黑,與本屆比賽的評審會主席Gerd STARKE先生及其他兩位專家(非本屆比賽評審)一起,聽取錄音資料並現場打分,確定選手的參賽資格。比賽的曲目完全按國際水準平選取。比賽組委會還特邀清華美術學院潘毅群教授為比賽設計了獎盃:音符無序地堆疊組合,沉寂與浮想的乍現充分寓意了北京國際音樂比賽發掘新人,推出新人的宗旨。全手工雕刻, 24K 純金鍍造,附有全體評審簽名,這一件 創意與製作完美結合的藝術品, 細緻的雕琢與精良的材質,更彰顯了北京國際音樂比賽注重品質、精益求精的理念。
2009第二屆北京國際音樂比賽---單簧管比賽 評審陣容:Gerd Starke (德國,著名單簧管演奏家、教育家)
Eduard Brunner (瑞士,薩爾布呂肯音樂學院教授)
Giammarco Casani (義大利,羅馬交響樂團單簧管首席)
Michael Collins (英國,國際著名單簧管演奏家)
Philippe Cuper (法國,巴黎國家歌劇院單簧管首席)
范磊 (美國,美國勞倫斯大學單簧管教授&中央音樂學院單簧管客座教授)Wenzel Fuchs (德國,柏林愛樂單簧管首席)
黃遠涪 (中國,中央音樂學院單簧管教授&中國單簧管學會主席)
Charles Neidich (美國,國際著名的單簧管演奏家、錄音藝術家&美國朱莉亞音樂學院單簧管教授)
Evgeny Petrov (俄羅斯,莫斯科音樂學院單簧管教授)
陶純孝 (中國,中央音樂學院單簧管教授&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前教科司司長)
Masaharu Yamamoto (日本,東京國立藝術大學單簧管教授)趙曾茂 (中國,上海音樂學院單簧管教授)
2009第二屆北京國際音樂比賽---單簧管比賽 獲獎選手:
第一名及中國作品獎Valentin URYUPIN(俄羅斯,莫斯科國立音樂學院)
第二名Moran KATZ(以色列,美國朱莉亞音樂學院)
並列第三名Chikako KONDO(日本,東京交響樂團)
並列第三名Eloise Susannah FISHER(澳大利亞,凡爾賽音樂學院)
第五名Mathieu ROSKAM(比利時,美國曼哈頓音樂學院)
第六名Maja pawelke(德國,美國朱莉亞音樂學院)
最具潛質獎Han KIM(韓國,首爾藝苑藝術學校)

2006第一屆—長笛比賽

2006年4月23日,第一屆北京國際音樂比賽-長笛比賽在北京港澳中心瑞士酒店開幕,正式拉開中國首個國際性長笛比賽的序幕。世界著名長笛演奏家及教育家Aurèle Nicolet先生擔任評審主席,比賽邀請了全球7個國家的14位評審組建了評審委員會。比賽共收到來自27個國家和地區的127名選手報名參賽。賽事預選在瑞士巴塞爾進行,除預選外賽程分初賽、複賽、半決賽、決賽四輪在北京音樂廳進行。
北京國際音樂比賽
國際高水準參賽選手
來自全世界28個國家、地區的127位選手報名,預選賽後70位選手進入了北京的比賽現場。在這些選手中,不乏在各類國際長笛比賽中獲獎的優秀選手。如:Yuki Koyama (曾獲第六屆神戶國際長笛比賽一等獎),Clement Dufour (曾獲第七屆讓-皮埃爾·朗伯爾國際比賽一等獎),Sibei Weng/翁斯貝(中國)(2004年第54屆慕尼黑ARD國際音樂比賽,第四名),Denis Buryakov(曾獲讓-皮埃爾·朗伯爾國際長笛比賽二等獎,獲慕尼黑ARD國際長笛比賽特別表演獎),Schneider Loic(曾獲第七屆讓-皮埃爾·朗伯爾國際長笛比賽一等獎),Katalin Nagy(曾獲讓-皮埃爾·朗伯爾國際長笛比賽特別表演獎)等十幾位曾獲得國際比賽大獎選手。多位比賽評審談到,在中國舉行的第一屆比賽中,除了這些佼佼者之外,參賽選手整體水平之高讓評審們感到意外。
國際權威評審團:
比賽評審會主席由世界“長笛之父”莫伊斯(Marcel Moyse)的高足和繼承人,世界三大長笛大師之一,瑞士人尼柯萊(A.Nicolet)先生擔任。評審會的其他14名成員也都是當今活躍在國際樂壇、國內音樂界頂級水平的長笛演奏家和著名的資深長笛教育家,如芬蘭赫爾辛基交響樂團首席長笛阿蘭柯Petri Alanko,著名長笛演奏家麥森Paul Meison,法國里昂音樂學院長笛教授比爾諾德 Philippe Bernold,聖彼得堡音樂學院瓦維莉娜Alexandra Vavilina等;從而保證了此次比賽在評判標準上的國際化,也促進了演奏流派的多元化。
與交響樂團、室內樂團及著名演奏家的合作:
比賽邀請了著名的北京交響樂團作為比賽的協奏樂團;室內樂團由旅德小提琴家譚力瑋、旅瑞中提琴演奏家王昌海、旅法大提琴家朱亦兵組成的活力三重奏Vigor Trio擔任;比賽鋼琴伴奏由法國里昂音樂學院教師布格諾Laetitia Bougnol和義大利拉夏德方音樂學院教授卡特Francesca Carta擔任,兩位青年鋼琴家都曾與歐洲音樂家合作灌錄唱片,有著十分豐富的伴奏經驗,十分擅長室內樂的演奏。另外比賽還特別邀請到中國當代著名作曲家葉小綱作為比賽的特邀作曲家,為比賽專門創作樂曲《十二月的菊花》。
專業的管理、卓越的策劃組織:
比賽官方網站開通了中文、英文、法文、德文、日文5種語言,為參賽選手提供專業細緻的服務;比賽的各個流程和細節按照最嚴謹專業的方法給予了最妥善的處理,使緊張的賽事在有條不紊的安排下進行直至結束;比賽還調動了各類主流媒體資源,包括人民日報、北京晚報、China daily等四十餘類平面傳媒,中央電視台、北京電視台等電視傳媒機構、北京音樂台(獨家廣播協辦媒體),也對賽事做了大量宣傳; 嚴謹公正的組織流程和比賽服務使得比賽的承辦方北京億成文國際文化發展有限公司獲得了尼柯萊先生的高度讚許。在賽後他親筆題寫了:“非常高水平及卓越的組織運作、完全民主的評選! 歐萊勒·尼柯萊”作為對此次賽事組織工作的嘉獎。
頂級視聽盛宴暨頒獎音樂會:
賽後主辦方舉辦了隆重的頒獎音樂會,評審們親自登台,以其精湛的演技博得了現場經久不息的掌聲。在北京音樂廳,國內的長笛演奏學生及愛好者們現場領略到國際音樂大師的風采。
2006第一屆北京國際音樂比賽---長笛比賽 評審陣容:
Aurèle Nicolet (瑞士,世界著名長笛大師)Christiane Nicolet (瑞士,長笛演奏家&瑞士巴賽爾廣播電視台音樂製作人)
Petrik Alanko (芬蘭,長笛演奏家&芬蘭赫爾辛基交響樂團首席長笛)
Philippe Bernold(法國,法國里昂音樂學院長笛教授)
陳三慶(中國,北京交響樂團首席長笛)
樊曼儂(中國台灣,著名長笛教育家)
Raymond Guiot (法國,著名長笛教育家)
何聲奇(中國,上海音樂學院長笛教授)
金昌國(日本,東京藝術學院長笛教授)
Paul Meisen (德國,著名長笛演奏家教育家)
Felix Renggli(瑞士,德國弗賴堡高等音樂學院長笛教授)
Alexandra Vavilina (俄羅斯,聖彼得堡音樂學院長笛教授)朱同德(中國,中央音樂學院長笛教授)
朱驥(中國,四川音樂學院長笛教授)
2006第一屆北京國際音樂比賽---長笛比賽 獲獎選手:
第一名Lo?c Schneider(法國,巴黎國立高等音樂學院)
第二名Denis Bouriakov(俄羅斯,芬蘭坦佩雷音樂學院)
並列第三名Andrew John Day(澳大利亞,美國朱莉亞音樂學院)
並列第三名Andreas Kissling (德國,柏林藝術大學)
第五名張俏(中國,印地安那音樂學院)
第六名Yuki Koyama(日本,慶應義塾大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