匏琴

匏琴

匏琴。隋煬帝時由扶南傳入。我國唐時鄰國驃國 ( 緬甸伊洛瓦底江流域)亦有這種琴,是京族特有的民族樂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匏琴
  • 性質民族樂器
  • 所屬民族:京族
  • 特點:結構簡單,但音色優美,音調豐富
新唐書·南蠻傳下·驃》:“有大匏琴二,覆以半匏,皆彩畫之,上加銅甌。以竹為琴,作虺文橫其上,長三尺餘,頭曲如拱,長二寸,以絛系腹,穿甌及匏本,可受二升。”參閱《文獻通考·樂十》。
它結構簡單,但音色優美,音調豐富,曲音清雅,多有變化,演奏之時,如驚濤拍岸,如百鳥朝陽,如高山流水,深受京族民眾的喜受。獨弦琴用大半個竹筒(或用幾塊木片拼成長方形的木匣)做成琴身,長約二尺半,一端插上一根圓木柱子與琴身成直角,另一端安上一個把手,上系一條弦線,連線到小圓柱上,用一塊小竹片撥弄弦線,便可彈出娓娓動聽的樂音。每當明月當空,琴師撥動琴弦,悠揚的琴聲飛向長空,眾人在晚風中聆聽動人的樂曲,別有一番情趣。彈奏獨弦琴時,須不時調整搖桿,當把琴弦擴張時,可撥出較高的樂音;使琴弦放鬆時,樂音變得較為低沉。由於用左手推拉搖桿而使琴弦鬆弛或擴張,彈奏時需要稍作停頓,因而形成了一短一長的發音規律。通常是音長較強,音短較弱,全過程由強變弱,由弱變強,不斷變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