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公廟(湖南攸縣麻城包公廟)

麻城包公廟久負盛名。據《麻城包公廟志》記載:明代嘉靖壬辰十一年(1532),江西龍虎山上清宮光瑞法師雲遊到攸縣北鄉望東市(今市上坪)荷花形(今市城村)開址立廟,石壘三間草廬,立宋代包拯 (民間稱包公)神位,用藥籤給民眾治病祛災。爾後,明末思想家李贄的入室弟子湖北麻城學者悟震,在李贄被誣為“亂道惑世”自刎身亡後,為避朝廷株連而流落在江蘇、浙江一帶,三年後於明萬曆丙午三十三年(1605),輾轉來到望東市。他見到荷花形這地方的自然地理特徵極象他湖北老家麻城龍湖的形狀,便在荷花形包公廟安頓下來。當時包公廟很簡陋,悟震家裕,又想到有如此奇緣,便傾其所有家產用來修廟,同時到各地化緣募資,興修包公廟正殿,塑立包公神像。為懷念家鄉和恩師,悟震將荷花形改稱“麻城”,襲用至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包公廟
  • 別稱:睡佛廟
麻城包公廟,包公廟現景,

麻城包公廟

改建後的麻城包公廟又稱“聖城”。廟中有廟,殿中有殿。上百尊神像,集儒、釋、道各教,互尊共榮。每年農曆八月舉行盛大廟會,來自兩省三縣的進香朝拜者絡繹不絕。三教信眾分別在大廟各寺院、宮觀,依教儀頂禮膜拜。
當地一峰法師(俗名歐陽天暉,邑廩生),曾為《荷花形異城》賦詩一首曰:“北江環抱瀉清溜,甘棠遠列畫圖開。縱有丹青描不就,靈秀鐘毓一方來。”清代文士湯詒軒《麻城夕照》詩云:“龍圖香火古麻城,向晚貪看返照明。村市炊煙忙過客,樹梢殘月倦流鶯。紅蒸天半霞千縷,碧漾江頭水一泓。孝肅於今遺廟在,高瞻棟閣夕陽橫。”
清末民初,包公廟還開辦過文昌書院、文徵學堂。據說,清末拔貢余世本、名醫賀昇平,民國將領丁德隆、劉少凡,中國人民解放軍原鐵道兵少將副司令員劉克、中央燃化部總工程師湯炳光,都曾在此就讀或執教。
民國二十三年(1934)八月,丁德隆舊地重遊,與胞兄丁賢欽專程來到麻城包公廟,敬香還願,引來了千餘人圍觀,目睹丁將軍在包公殿前頂禮隆祭包拯的熱烈場面。事先他曾親自驅車前往長沙,精心定製了湘繡龍袍一件,敬獻給包拯大老爺(繡制的龍袍原物仍在)。同時,還製作了一塊由他親書“大道歸一”四個鍍金大字的巨幅匾額,懸掛在正殿中央。祭拜時,在包公殿前,鳴官金、奏民樂、放地銃、燃編炮、焚香燭、敬貢品,焚化楮錢10擔、駿馬10匹、官輿10輦以及一大批官服朝靴、鳳冠霞帔,祈禱國泰民安。

包公廟現景

麻城包公廟歷盡滄桑,先後八次被毀,十次重修。如今的仿古式廟宇建築群,分別由包公大殿、左右旁殿、觀音閣、文昌宮、關公殿、龍王宮、戲台、山門、食堂和數十間香房組成。占地面積4000多平方米,建築面積1000多平方米,逐漸形成為以道文化為中心,集宗教信仰、旅遊觀光、文化娛樂等多種功能於一體的民間活動場所。“江南詩怪”顏真愚《麻城觀光》贊曰:“青山綠水繞麻城,爭羨神靈地亦靈。輩出人才新繼舊,振興經濟利成名。自然美共人文美,城鄉榮連古蹟榮。今日欣逢堯舜世,弦歌處處頌昇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