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亞明

包亞明

包亞明,男,在復旦大學中文系先後獲得學士學位(1986)、碩士學位(1989)、博士學位(2001)。1989起在上海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工作至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包亞明
  • 出生地:上海人
  • 出生日期:1965年
  • 職業:研究員
  • 畢業院校:復旦大學中
  • 代表作品:後現代語境中的美學與文化理論,在語言與現實之間等
現為上海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所長助理、上海社會科學院特色學科“西方文學文化批評思潮”學科帶頭人、《上海文化》雜誌社常務副主編、上海市青年文學藝術聯合會副會長。研究特長主要為西方文藝理論、都市文化理論與實踐研究。目前承擔課題主要有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全球化與大眾文化語境中的文藝理論新問題研究”、上海市“浦江人才計畫”項目“現代性、全球化與都市文化理論研究”、上海市委宣傳部專項課題“書店的文化消費空間與上海圖書流通市場研究”等。 主要學術成果有專著《後現代語境中的美學與文化理論》(上海遠東出版社2003年)、專著《上海酒吧:空間、消費與想像》(合作,江蘇人民出版社2001年)、論文集《遊蕩者的權力:消費社會與都市文化研究》(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論文集《在語言與現實之間》(上海遠東出版社1998年)。主編有《後大都市與文化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現代性與空間的生產》(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後現代性與地理學的政治》(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都市與文化譯叢》(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二十世紀西方美學經典文本》第四卷《後現代景觀》(復旦大學出版社2000年)、《眺望者叢書》(敦煌文藝出版社,2000年)、《世紀風——生於六十年代學人批評文叢》(上海遠東出版社,1998年)、《當代思想家訪談錄》叢書(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包亞明2000年3月至4月為英國學術院的訪問學者,2002年8月至2003年8月為美國哈佛大學燕京學社訪問學者,2004年秋季學期應邀在香港嶺南大學文化研究係為研究生開設了“當代中國都市文化研究”課程。 其他國際學術交流活動有:2001年4月參加了由紐約大學和哈佛大學聯合主辦的“上海都市文化國際學術討論會”,作了題為“懷舊的政治:上海酒吧、精英敘事與知識分子話語”的報告;2002年7月在香港大學比較文學系博士研究生暑期班上,作了“‘新天地’與上海都市空間”的報告;2002年7月參加了由香港大學、哈佛大學和紐約大學聯合主辦的“在中國現代歷史中重新定位上海與香港國際學術討論會”,作了有關上海“新天地”研究的發言;2002年12月在美國哈佛大學燕京學社第17屆年會上,作了“城市發展與全球文明對話”的報告;2003年應美國科羅拉多學院的邀請,作了“懷舊與當代上海都市文化”的報告;2003年4月參加了美國俄勒崗州立大學舉辦的“當代中國的娛樂、文化工業和美學”研討會,作了“當代上海娛樂消費類媒體的發展”的報告;2004年6月參加了香港嶺南大學與澳大利亞國立大學聯合舉辦的“都市想像與文化研究”國際研討會,並作了“上海與《上海一周》:當代中國大眾文化中的全球化與本土化問題”的報告;2004年10月應澳門大學傳媒系的邀請,作了“上海都市想像”的報告,應香港科技大學人文學部的邀請,作了“都市文化與上海、香港雙城記”的報告;2005年8月在第四屆國際亞洲學者大會上主持“城市形象塑造與上海都市文化研究”專題小組。
有利大樓
作者: 包亞明
外灘三號因為近日阿瑪尼旗艦店的開張和時尚大師喬治·阿瑪尼的現身,成為了上海小資媒體爭相報導的時尚勝地。我非常討厭“外灘三號”(“Three on the Bund”)這個直白霸道的名字,如果外灘建築物的命名全都採用這種思維方式的話,那簡直是上海的災難。照此推理,正在打造的另外一個外灘時尚領地麥加利銀行大樓(春江大樓),也有可能被稱為外灘十八號。外灘三號這個名稱本身也體現了對歷史感的嘲弄,這座以有利大樓名留上海史書的建築物,如果以編號方式命名的話,也許稱為外灘四號更合適,它所在的外灘4號(中山東一路4號)地塊,是英商天祥洋行於1860年購入的,天祥洋行當時修建的是一幢三層磚木結構的樓房,窗樘用石條作過梁,東首有木結構的陽台,樓房靠近廣東路一側為洋行本部,靠近外灘一側為洋行所屬的天祥保險公司,1914年天祥洋行宣告破產清理,同年華商保全、保家等保險公司和其他幾家機構聯合租賃了天祥洋行這座辦公大樓,大樓改稱為“聯合大樓”。
在上海這座城市生活的代價,就是我們經常會以一種複雜的心態目睹這座城市的“自我”更新,我們的歷史感也經常需要一些本不相干的人加以“調理”。我們也許還要感謝外灘三號的設計師Michael Graves,他至少沒有對有利大樓的外立面大動干戈,我們總算還不至於在家門口迷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