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怒而興師,勿慍而攻戰

夫戰勝攻取而不修其功者凶①,命曰“費留”②。故曰:明主慮③之,良將慎之④,非利不動⑤,非得不用⑥,非危不戰⑦。主不可以怒而興師,將不可以慍而致戰。合於利而動,不合於利而止。怒可以復喜,慍⑧可以復說,亡國不可以復存,死者不可以復生。故明主慎之,良將警之⑨。此安國全軍之道也⑩。

註解,譯文,古語智慧,智慧故事,

註解

① 不修其功者凶:言如不能及時論功行賞以鞏固勝利成果,則有禍患。
② 命曰費留:指若不及時賞賜,將士不用命,致使戰事拖延或失敗,軍費將如流水般逝去。命,命名;費留,吝財,不及時論功行賞。
③ 慮:謀慮、思考。
④ 修:治,處理。
⑤ 非利不動:於我無利則不行動。
⑥ 非得不用:不能取勝就不要用兵。得,取勝。
⑦ 非危不戰:不在危急關頭不輕易開戰。
⑧ 慍:惱怒、怨憤。
⑨ 故明君慎之,良將警之:明智的國君要慎重,賢良的將帥要警惕。慎,慎重、謹慎。警,警惕、警戒。
⑩ 此安國全軍之道也:這是安定國家保全軍隊的根本道理。安國:安邦定國。全,保全。

譯文

凡打了勝仗,攻取了土地城邑,而不能鞏固戰果的,會很危險,這種情況叫做“費留”。所以說,明智的國君要慎重地考慮這個問題,賢良的將帥要嚴肅地對待這個問題。沒有好處不要行動,沒有取勝的把握不能用兵,不到危急關頭不要開戰。國君不可因一時憤怒而發動戰爭,將帥不可因一時的氣忿而出陣求戰。符合國家利益才用兵,不符合國家利益就停止。憤怒還可以重新變為歡喜,氣忿也可以重新轉為高興,但是國家滅亡了就不能復存,人死了也不能再生。所以,對待戰爭,明智的國君應該慎重,賢良的將帥應該警惕,這是安定國家和保全軍隊的基本道理。

古語智慧

首篇孫武就提出了“慎戰論”,主張用兵作戰之前要對戰爭帶來的利弊進行有效分析,儘量使用“不戰而勝”的方法取得目標利益,減少物資消耗和人員傷亡。“慎戰論”在這裡表現為,不能因為將帥或者君主的個人情感色彩而發起戰爭,要慎重權衡利弊得失。“怒”和“慍”都是非常危險的情緒,往往會使得人情緒失去控制,從而感情用事,過於魯莽地做出相關決定,從而造成難以彌補的損失。
政治家最忌諱過於勇敢,無所忌諱,對自己情緒不能加以控制的人,若是因為自己一時的好惡而遷怒於下屬,遷怒於民眾,失去理智似的報復,那么這些人絕不是出色的政者。出色的政者應該具備以下條件,不為情所動,安心立命,在任何惡劣的情況下都能保持平靜的心態,鎮靜地分析分體解決問題。
企業的經營者和管理者是企業的核心力量,決定著企業的去向,甚至生死存亡。若是企業決策者對自己的情緒不能加已控制,導致的結果會是決策失誤,給企業造成重大損失,後果嚴重的話,企業將會因為一時之氣而煙消雲散,不復存在。

智慧故事

楊玄感因怒而敗隋朝末年,督運糧草的禮部尚書楊玄感平時就對隋煬帝不滿,於是趁機起兵造反,揮師直取東都洛陽。因為當時隋煬帝窮兵黷武,四方征戰,早已引起天下百姓的怨恨,楊玄感其義深得百姓支持,起義隊伍迅速擴大到十萬餘人。西部的代王楊侑聽說東部有人起義,危機四起,連忙發四萬精兵前去救援。遠征高麗的隋煬帝得知訊息後,也馬上班師回朝以滅楊玄感。
兩支援兵都馬上要打到跟前了,楊玄感急召好友李密和大將李子雄商議對策李密和李子雄建議說:“洛陽城固兵多,一時攻打不下,如果我們直取潼關,進入關中,開永豐倉賑濟百姓,贏得人心,以關中為落腳之地,再伺機東向,爭奪天下,未為不可。”楊玄感認為二人說的有理,立即撤去洛陽之圍,率大軍向潼關疾進。弘農(今河南陝縣)是楊玄感大軍取潼關的必經之路。弘農太守楊智積對屬下說:“楊玄感被迫放棄洛陽是因為我方援軍即將趕到。如果讓他進入關中,以後的勝敗就很難預料了,我們應該把他們滯留在這裡,待援軍來到,一舉消滅他們!”
楊玄感率大軍經過弘農時,準備繞城而過,突然,楊智積高高站立在城頭,對著楊玄感破口大罵,語言污穢之極,不堪入耳。楊玄感勃然大怒,立即命令大軍停止前進,將弘農城團團包圍起來。李密認為楊智積使的是激將法,必有喲凝眸,於是對楊玄感苦苦相勸:“追兵即在身後,此城非逗留之地,小不忍則亂大謀,將軍當三思而行!”楊玄感道:“量一小小城池,能奈我何?待我捉住楊智積匹夫,以泄我心頭之恨!”
楊玄感下令攻城。不料楊智積早有防備,一連三天過去,城未攻克。這時傳來飛報:“追兵已經接近弘農!”楊玄感大吃一驚,這才慌忙撤去包圍,向潼關進軍。但是,一切都為時太晚。隋煬帝的大軍在潼關外追上了楊玄感。楊玄感剛吃敗仗,軍中士氣尚未恢復,陣形和戰術也未作安排,倉促和隋煬帝的大軍交戰,連戰連敗。楊玄感不得不逃向洛陽,在逃往上洛(今陝西商縣)的途中,連戰馬也倒斃了,余卒盡散,只剩下他和兄弟楊積善兩個人。楊玄感又悔又恨,對兄弟說:“我因一念之差,不能採納忠言,兵敗至此,再無臉面見人。你把我殺死吧!”楊積善舉劍殺死哥哥,然後自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