勘查區找礦預測理論與方法創新

《勘查區找礦預測理論與方法創新》是由中國地質調查局發展研究中心、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北京礦產地質研究院、中國地質大學(北京)、中國地質大學(武漢)、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昆明理工大學、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擔任主要完成單位,呂志成、龐振山、韋昌山、祝新友、王玉往、張德會、薛建玲、顏廷傑、姚書振、程志中、甄世民、秦克章、邱文龍、葉會壽、杜澤忠擔任主要完成人的一項科技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勘查區找礦預測理論與方法創新
  • 主要完成單位:中國地質調查局發展研究中心、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北京礦產地質研究院、中國地質大學(北京)、中國地質大學(武漢)、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昆明理工大學、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
  • 主要完成人:呂志成、龐振山、韋昌山、祝新友、王玉往、張德會、薛建玲、顏廷傑、姚書振、程志中、甄世民、秦克章、邱文龍、葉會壽、杜澤忠
  • 等級:一等
  • 獲獎序號:20160003
  • 獲獎證書編號:KJ2016-1-03
  • 獎種:國土資源科學技術獎
項目摘要
進入本世紀初,建成於上世紀50~60年代的我國大部分非油氣礦山,經過幾十年的開採,多數進入中、晚期,一大批礦山企業面臨資源危機、產能閒置、產量銳減、工人失業的嚴峻形勢,引起黨中央、國務院的高度重視。2004年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通過《全國危機礦山接替資源找礦規劃綱要》,設立“全國危機礦山接替資源找礦專項”,主要目標任務是在創新大比例尺找礦預測理論與方法基礎上,開展我國短缺、優勢礦產礦山勘查,發現並探明一批對我國礦物原料供應有重大影響的骨幹礦山的後備資源,延長礦山服務年限,解決職工就業,促進礦業城市(鎮)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創新勘查區找礦預測理論與方法是專項的三大核心任務之一,是礦山實現找礦突破的核心科技支撐,是礦山實現找礦突破的前提和基礎,悠關找礦的成敗,在指導礦山找礦實際中顯得尤為迫切和重要。
為實現找礦預測理論與方法創新,科學指導礦山深部和外圍找礦實現重大突破,完成“專項”找礦任務,從2006年到2013年,投入資金2.1億元,結合礦山找礦實踐,組織教育部、中國科學院、中國地質科學院及行業,開展129個典型礦床研究及找礦預測。組織400餘家地勘單位和礦山企業技術人員、100餘位國內一流專家,完成了230個礦山勘查案例分析和研究。組織50餘位物探專家完成了170個礦山物探方法技術套用案例分析。在以上工作基礎上,組織50餘位國內一流礦床專家,歷經5年研究建立勘查區找礦預測理論與方法。
通過八年實施,全面完成預定目標,取得了一批創新性成果:系統地完成了129個典型礦床研究及找礦預測,建立了129個典型危機礦山 “三位一體”找礦預測地質模型,有效指導礦山找礦實現重大突破;系統研究了230個危機礦山接替資源勘查案例,從找礦勘查學的角度,詳細地研究了危機礦山接替資源找礦項目從資源潛力評價預測、立項、設計、實施、綜合研究全過程的整體思路,工作手段的選擇和利用,以及新技術、新方法的使用和效果,系統地總結了勘查工作的經驗和教訓。首次研製了井—地磁測聯合反演、井—地IP聯合反演新技術,探測深部礦體,指導鑽探施工,取得顯著找礦效果。創建了以成礦地質體、成礦構造和成礦結構面、成礦作用特徵標誌、空間模型結構研究為核心內容的勘查區找礦預測理論方法體系,首次系統構建了我國25種主要礦床類型的找礦預測地質模型,提出了找礦預測的方法技術流程及找礦預測基本方法。發表論文692篇,其中SCI157篇,EI73篇。出版專著9部,培養碩士143名、博士79名、博士後1名。
研究成果豐富了我國礦產預測評價理論方法體系,顯著提高我國礦產預測勘查技術水平和找礦成功率,使礦產預測更具科學性。不僅為礦山找礦供了強有力的科技支撐,而且對促進中東部深部找礦提供了理論基礎。在該成果的指導下,230個危機礦山找礦項目中,124個新增資源量達到大中型規模,平均延長礦山服務年限17.3年,穩定就業人數60餘萬。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