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整裝勘查區礦產預測與找礦突破

《典型整裝勘查區礦產預測與找礦突破》是由中國地質調查局發展研究中心、甘肅省地質調查院、甘肅大冶地質礦業有限責任公司擔任主要完成單位,於曉飛、李永勝、李通國、郭少豐、袁慧香、王春女、公凡影、杜澤忠、牛鵬飛、李鎖成擔任主要完成人的一項科技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典型整裝勘查區礦產預測與找礦突破
  • 主要完成單位:中國地質調查局發展研究中心、甘肅省地質調查院、甘肅大冶地質礦業有限責任公司
  • 主要完成人:於曉飛、李永勝、李通國、郭少豐、袁慧香、王春女、公凡影、杜澤忠、牛鵬飛、李鎖成
  • 等級:二等
  • 獲獎序號:20190047
  • 獲獎證書編號:KJ2019-2-37
  • 獎種:國土資源科學技術獎
項目摘要
隨著我國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進程的推進,鐵、銅等礦產的對外依存度分別為88%、78%,已經嚴重影響了國家經濟發展和資源安全。因此,尋找戰略接續資源刻不容緩。2011年,國務院通過了《找礦突破戰略行動實施綱要》,確定整裝勘查區為最重要的、最具潛力的資源接續區。整裝勘查區工作程度高,綜合研究不足;對礦床成因類型、找礦預測模型等認識不足,找礦方向不明;方法技術針對性不強,制約了整裝勘查區進一步的找礦突破。如何解決上述問題,指導找礦勘查,是亟待突破的找礦瓶頸。
為實現上述目標,投入經費12320萬元,按照“理論創新、技術示範、點上突破”的思路,建立了整裝勘查區典型礦床及區域找礦預測模型,構建了針對特定找礦目標的礦產調查及找礦預測技術方法體系,實現了海量數據集成、找礦預測與評價技術方法創新。在此基礎上,部署礦產勘查實現了找礦重大突破。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
(1)突破了甘肅大橋金礦“沉積-改造型、熱泉型、造山型”等成因觀點,建立了“矽鈣面”控制的熱液交代型金礦床模式和“上脈下層”二元結構預測空間地質模型;針對整裝勘查區內找礦預測空間模型構建方面薄弱的現實,建立了白銀廠和喀拉達坂銅鉛鋅礦成礦均受火山機構和不同岩性界面聯合控制的空間地質模型等,為後續找礦勘查部署提供了重要依據。
(2)以預測要素提取為核心,建立了“預測圖件編制、成礦作用類型劃分、成礦要素調查、勘查技術有效性示範”的整裝勘查區1:50000找礦預測與評價技術方法體系,完善了我國1:50000區域礦產預測方法,為《固體礦產地質調查技術要求(1:50000)》(DD 2019-02)提供了決定性依據。
(3)套用前述一系列的理論和技術方法,大橋金礦取得重大突破,探獲金資源量37噸;指導白銀廠等整裝勘查區找礦取得重大突破,新增金27.8噸,銀913噸,鉛鋅157.3萬噸,銅3.38萬噸,估算其潛在經濟價值達457億元。
(4)本成果支撐了國家找礦突破戰略行動,為保障國家資源安全作出了重要貢獻;支撐服務了國家精準扶貧,解決職工就業13000餘人。引領拉動後續勘查投入34.7億元,新發現大中型以上規模礦床34處,累計新增資源量金752噸,銀4300噸,銅600餘萬噸,鉛鋅1000餘萬噸,鉬90萬噸,錫10萬噸,鎳30萬噸,潛在經濟價值 7500億元。
(5)本成果獲十大地質找礦成果獎1項,軟體著作權1項,培養部領軍人才1名,地調局傑出人才1名、優秀人才1名,碩士、博士、博士後19名,培訓技術骨幹2000餘人,發表論文39篇,其中SCI和EI 7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