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行為學法

動物行為學法是研究動物在自然環境中各種個體行為和群體行為的方法。動物行為是指完整動物機體的任何活動,是動物感受外來信息之後,通過神經中樞(或加上內分泌系統)的調節而後表現出來的有規律的適應性活動。由於動物行為的表現方式各式各樣,除了對個體進行直接觀察描述研究外,還可對動物行為進行分類比較研究,通常可歸為五類,即求生行為、索食行為、傳種行為、反應性行為和生物鐘行為。動物種群是個自然組合體,具有自我調節使其穩定生存與發展的功能,從更大範圍的群落看,也是一個具有自我調節的自然組合體。因此,不僅研究個體與群體的關係,還要研究各生物群體之間的關係。由於這些系統都是開放系統,還要研究這些系統與整個生態環境的關係。

引入系統論方法、結構論方法、協同論方法、突變論方法,將把動物行為研究提高到更科學更系統化的水平。遙感技術的發展,為研究大範圍的動物行為提供了先進的工具,可把現場觀察和飼養觀察結合起來,提供更全面更科學的證據。許多高等無脊椎動物通過學習而產生一些適應性行為,包括條件反射、習慣化、嘗試與錯誤、潛伏學習與頓悟學習、印隨(銘刻)等。研究動物的行為不僅為動物分類學提供有價值的材料,而且在生產上也有很大價值,古人以狩獵為生,不懂野獸行為,便無法狩獵;人們在育種時會選擇性地培育有 一定行為的後代。研究動物行為,分析趨同現象的發生,還有助於了解人類的行為。人類行為是有計畫有預見的,但人類行為也是有規律的,與動物行為有不可分割的關係,研究動物行為的規律,對改善兒童的學習,加速智力開發也有一定參考意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