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力電池熱管理技術散熱系統熱流場分析

動力電池熱管理技術散熱系統熱流場分析

《動力電池熱管理技術 散熱系統熱流場分析》是2018年11月機械工業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徐曉明。

基本介紹

  • 書名:動力電池熱管理技術散熱系統熱流場分析
  • 作者:徐曉明
  • 出版社:機械工業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8年11月1日
  • 頁數:173 頁
  • 開本:16 開
  • 裝幀:平裝
  • ISBN:9787111608561
內容簡介,目錄,前言/序言,

內容簡介

本書結合作者的部分研究成果,根據相關領域的國內外研究進展,圍繞動力電池散熱系統,分別介紹了動力電池散熱系統的研究現狀、散熱系統設計理論、動力電池生熱模型,並結合豐富實例,著重論述了有關被動式風冷散熱系統、主動式風冷散熱系統與主動式液冷散熱系統熱流場分析的重要結論。本書主要面向新能源汽車行業的從業人員,適合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熱管理等領域相關的研究人員和工程技術人員閱讀和參考,也可作為高等院校能源與動力工程、電動汽車、電池等相關專業的教材或參考書。

目錄

目錄
前言
第 1章 動力電池散熱系統研究現狀1
1.1 動力電池空氣冷卻式散熱系統 2
1.1.1 空氣冷卻式散熱系統工作原理 2
1.1.2 空氣冷卻式散熱系統研究現狀 4
1.2 動力電池系統液體冷卻式散熱系統 6
1.2.1 液體冷卻式散熱系統工作原理 6
1.2.2 液體冷卻式散熱系統研究現狀 7
1.3 動力電池系統相變冷卻式散熱系統 9
1.3.1 相變冷卻式散熱系統工作原理 9
1.3.2 相變冷卻式散熱系統研究現狀 13
1.4 本章小結 16
參考文獻 17
第 2章 動力電池散熱系統設計理論 21
2.1 散熱系統設計要求 21
2.2 電池單體產熱量計算 23
2.2.1 產熱機理 23
2.2.2 熱物性參數 23
2.2.3 產熱模型 24
2.2.4 傳熱機理 25
2.3 散熱系統設計 26
2.3.1 散熱方式選擇 26
2.3.2 系統匹配設計 28
2.3.3 仿真分析 53
2.3.4 實驗驗證 55
2.4 本章小結 58
參考文獻 58
第 3章 動力電池充放電生熱模型 60
3.1 電池單體生熱模型介紹與國內外研究現狀 60
3.1.1 電化學—熱耦合模型 60
3.1.2 電—熱耦合模型 61
3.1.3 熱濫用模型 62
3.1.4 集中質量模型 64
3.1.5 一維模型 65
3.1.6 二維模型 65
3.1.7 三維模型 66
3.2 案例———鋰離子電池充放電發熱功率測定 68
3.2.1 鋰離子電池的工作原理和充放電熱分析 68
3.2.2 鋰離子電池單體性能和熱物性參數 69
3.2.3 鋰離子電池單體生熱模型搭建 71
3.2.4 鋰離子電池單體充放電發熱功率測定實驗 72
3.2.5 電池單體發熱功率測定及分析 73
3.2.6 電池單體發熱功率實驗測定值與仿真計算比對分析 78
3.3 本章小結 80
參考文獻 80
第 4章 被動式風冷散熱系統熱流場分析 82
4.1 動力電池被動式進風散熱系統建模 82
4.1.1 被動式進風數學模型建立 82
4.1.2 汽車和風洞物理模型建立 82
4.2 動力電池被動式進風散熱系統熱流場分析 84
4.2.1 不同出風口模式動力艙熱流場分析 84
4.2.2 不同環境溫度下動力艙熱流場分析 92
4.2.3 不同充放電倍率動力艙熱流場分析 97
4.2.4 不同電池組位置動力艙熱流場分析 103
4.3 本章小結 105
參考文獻 106
第 5章 主動式風冷散熱系統熱流場分析 108
5.1 動力電池主動式進風散熱系統建模 108
5.1.1 主動式進風數學模型建立 108
5.1.2 動力電池包物理模型建立 109
5.2 動力電池主動式進風散熱系統熱流場分析 109
5.2.1 不同進風方向電池包熱流場分析 109
5.2.2 不同進風模式電池包熱流場分析 112
5.2.3 不同 SOC狀態電池包熱流場分析 117
5.2.4 不同充放電倍率電池包熱流場分析 119
5.2.5 不同瞬態工況電池包熱流場分析 122
5.2.6 主動式進風散熱電池包熱流場風道最佳化分析 128
5.3 本章小結 131
參考文獻 131
第 6章 主動式液冷散熱系統熱流場分析 133
6.1 動力電池主動式液冷散熱系統建模 133
6.1.1 主動式液冷系統數學模型建立 133
6.1.2 電池包和水冷板物理模型建立 133
6.2 動力電池主動式液冷散熱系統熱流場分析 133
6.2.1 不同水冷板流徑電池包熱流場分析 133
6.2.2 不同環境溫度電池包熱流場分析 137
6.2.3 不同進液流量電池包熱流場分析 146
6.2.4 不同模組間隙電池包熱流場分析 166
6.2.5 冷板流徑最佳化 170
6.3 本章小結 171
參考文獻 172

前言/序言

前言動力電池散熱的目的及意義現階段,在萬物互聯、大數據、雲計算、增材製造和人工智慧等新技術的衝擊下,全球製造業迎來了一場新的科技變革。汽車行業作為現代工業的基礎支撐,已成為世界各國迎接科技變革的重要突破口。因此,“低碳化、信息化、智慧型化”逐漸成為汽車行業的發展目標,在此基礎上,中國《汽車藍皮書》於2016年提出了“智慧型化、電動化、電商化、共享化”的汽車行業四化轉型目標,逐漸推動汽車行業的快速轉型與汽車技術的融合發展,新能源汽車已成為未來汽車發展的必然趨勢。伴隨動力電池、驅動電機、電控系統等技術的不斷最佳化,加之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如比亞迪、特斯拉、寶馬等都推出了性能優良的電動汽車車型,不斷助力汽車產業低碳化進程。據中國汽車工程學會提出的中國汽車技術總體發展目標:到2020年,電動汽車銷售量占比將達到7%以上;到2030年,電動汽車的銷量占比將超過40%。因此,在未來的很長一段時間內,汽車行業市場將由傳統燃油車與以電動汽車為代表的新能源汽車共同組成。
新能源汽車是以傳統燃油車作為對照的汽車類型,廣義上來講,不單純以汽油或柴油為燃料,不依賴或不完全依賴內燃機為動力的汽車,都可以歸入新能源汽車。新能源汽車主要有混合動力汽車(HEV,含插電式和增程式)、純電動汽車(BEV)、燃料電池汽車(FCEV)、替代燃料汽車等。從節能和降低污染物排放的效果來講,新能源汽車要好於傳統燃油車,其效果從低到高依次是替代燃料汽車、混合動力汽車、純電動汽車、燃料電池汽車,各國都把純電動汽車和燃料電池汽車作為遠期的發展目標,期望實現完全的電氣化驅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