勒(漢字)

勒(漢字)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勒,是漢語辭彙,漢語拼音為lè;lēi,其部首為革,是左右結構。形聲。從革,力聲。從“革”,表示與皮革有關。本義:套在馬頭上帶嚼子的籠頭。如:《說文》:“勒,馬頭絡銜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勒
  • 外文名:ㄌㄜˋ ㄌㄟ
  • 拼音:lè lēi
  • 部首:革
  • 筆畫:11
  • 筆順編號:12212511253
基本信息,漢字釋義,古籍解釋,康熙字典,說文解字,說文解字注,

基本信息

部外筆畫:2
結構:左右
五筆86:AFLN
五筆98:AFE
倉頡:TJKS
鄭碼:EEYM
四角號碼:44527
UniCode:CJK

漢字釋義

〈名〉
(1)(形聲。從革,力聲。從“革”,表示與皮革有關。本義:套在馬頭上帶嚼子的籠頭)。
(2)同本義 [bridle]。
勒,馬頭絡銜也。——《說文
勒面績總。——《周禮·巾車》
案勒一具。——《漢書·匈奴傳》。註:“馬轡也。”
弓矢鞍勒。——《後漢書·烏桓鮮卑傳》
纓轡貝勒。——《儀禮·既夕禮》
(3)又如:馬勒;勒面(古代馬面飾)。
(4)對數能量損失,中子能量損失的一種量度,等於中子初始能量與在慢化過程中任一點上能量之比的自然對數值 [lethargy]。
(5)勒克司的簡稱(照度單位) [Lux]。
(6)勒書,反向行筆之法,即欲左先右。如馮武在《書法正傳》中說: 畫之祖,勒法也。狀如運算元,便不是書。其法初落筆鋒向左,急勒回向右,橫過至末,復駐鋒折回,其勢首尾俱低,中高拱如覆舟樣,故曰“勒常患平”。
〈動〉
(1)約束;收緊韁繩以止住馬騾等或使馬轉身 [restrain;rein in]。
勒騏驥而更駕兮,造父為我操之。——《楚辭·九章·思美人》
揚桴上隴坂,勒騎下平原。——虞世南《出塞》
(2)又如:勒馬;勒帛(系帛作腰帶);勒限(給一定的期限);勒口(套上帶嚼口的籠頭);勒子(婦女用的,由形如兩片葉子連線起來的帽圈)。
(3) 雕刻 [carve]。如:勒功(把記功文字刻在石上);勒石(刻字於石);勒銘(勒碑,勒石。鐫刻銘文);勒巧(把記巧文字刻在石上);勒碑。
(4)統率 [command]。
勒兵,下令軍中。——《史記·魏公子列傳》
(5)又如:勒兵(治軍,操練或指揮軍隊,陳兵。檢閱軍隊);勒卒(部署、操練士卒);親勒六軍
(6)強迫;強制 [compel;force]。如:勒取(強行索取);勒迫(強迫);勒停(強制停止;勒令停職)。明 王鐸《太子少保兵部尚書節寰袁公神道碑》:“尋,推公(袁可立)南戶部尚書,因勒俾致仕。”
(7)割,劃 [cut]。
宋江按住那婆娘,右手卻早刀落,去那 婆惜嗓子上只一勒,鮮血飛出。——《水滸傳》
(8)勒索 [extort;blackmail]。如:勒掯(掯勒、累掯。勒索,剋扣)。
(9)挑動,挑逗 [provoke;tantalize]。如:勒戰(挑戰)。
lēi
(10)用繩子等捆住或纏住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唐韻》盧則切《集韻》《韻會》《正韻》歷德切,𠀤楞入聲。《說文》馬頭絡銜也。從革,力聲。一說馬轡也,有銜曰勒,無曰羈。《釋名》絡也。絡其頭而引之。《玉篇》馬鑣銜也。《前漢·匈奴傳》鞌勒一具。
《增韻》抑也。《玉篇》抑,勒也。
刻也。《禮·月令》孟冬,命工師效功,物勒工名,以考其誠。《注》刻名於器,以備考驗。
《廣韻》石虎諱勒,呼馬勒為轡。

說文解字

【卷三】【革部】勒
馬頭絡銜也。從革力聲。盧則切

說文解字注

(勒)馬頭落銜也。落絡古今字。糸部繯下雲落也。知許之不作絡矣。釋名。勒、絡也。絡其頭而引之。按網部、馬落頭也。金部銜、馬勒口中。此雲落銜者、謂落其頭而銜其口。可控制也。引伸之為抑勒之義。又為物勒工名之義。廣韻雲。石虎諱勒。呼馬勒為轡。此名之不正也。爾雅。轡首謂之革。革卽勒之省。馬絡頭者、轡所系也。故曰轡首。毛詩䩦革皆當依古金石作?勒、鋚勒。毛傳曰。攸、轡首飾也。革、轡首也。自來上句奪首飾二字而莫得其解。從革。力聲。盧則切。一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