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減龍膽瀉肝湯(中藥)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加減龍膽瀉肝湯,中醫方劑名。出自《外科發揮》卷七。主治肝經濕熱,陰部生瘡,陰囊腫痛,小便赤澀,便毒懸癰,婦人陰挺;肝經濕熱,玉莖患瘡,或便毒懸癰腫痛,小便赤澀,或潰爛不愈;又治陰囊腫痛,或潰爛作痛,小便澀滯,或睪丸懸掛;肝經濕熱,兩拗腫痛,或小便澀滯;肝經濕熱,下部腫{作痛,小便澀滯,陰挺如菌,或出物如蟲;氣鬱熱腋氣,及腋下多汗。

基本介紹

  • 名稱:加減龍膽瀉肝湯
  • 出處:《外科發揮》卷七
組成,用法用量,主治,方義,附註,重要文獻摘要,

組成

龍膽草(酒拌炒黃)、澤瀉各一錢,車前子(炒)、木通、生地黃(酒拌)、當歸尾(酒拌)、山梔(炒)、黃芩、甘草各五分。

用法用量

上作一劑,水二鐘,煎八分,食前服。

主治

肝經濕熱,陰部生瘡,陰囊腫痛,小便赤澀,便毒懸癰,婦人陰挺;
1.《外科發揮》:肝經濕熱,玉莖患瘡,或便毒懸癰腫痛,小便赤澀,或潰爛不愈;又治陰囊腫痛,或潰爛作痛,小便澀滯,或睪丸懸掛;
2.《校注婦人良方》:肝經濕熱,兩拗腫痛,或小便澀滯;
3.《女科撮要》:肝經濕熱,下部腫{作痛,小便澀滯,陰挺如菌,或出物如蟲;
4.《醫統》:氣鬱熱腋氣,及腋下多汗。

方義

《濟陰綱目》:瀉肝而兼導赤,瀉其子也;瀉肝而用利水,肝主疏泄也。龍膽、山梔,假以降火;當歸、生地,以滋肝陰;生甘草緩肝之急;炒黃芩助肝之氣。

附註

本方方名,《景岳全書》引作“加味龍膽瀉肝湯”。

重要文獻摘要

方論選錄
《古今圖書集成醫部全錄》:“加減龍膽瀉肝湯治肝經濕熱,玉莖患瘡,或便毒懸癬腫痛,小便赤涪,或潰爛不愈。又治陰囊腫痛,或潰爛作痛,小便牆滯,或睪丸懸掛。龍膽草(酒拌炒黃)、澤瀉各一錢,車前子(炒)、木通、生地黃(酒拌)、當歸尾(酒拌)、山梔(炒)、黃芩、甘草各五分。上作一劑,水二鐘,煎八分,食前服。”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