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味四神丸

加味四神丸,中醫方劑名。出自《醫學衷中參西錄》上冊。具有溫補腎陽,暖脾止瀉之功效。主治黎明腹痛泄瀉。

基本介紹

  • 名稱:加味四神丸
  • 出處:《醫學衷中參西錄》上冊
  • 組成:補骨脂、吳茱萸、五味子、肉豆蔻、花椒、生硫黃、大棗、生薑
  • 功用:溫補腎陽,暖脾止瀉
  • 主治:溫補腎陽,暖脾止瀉。主治黎明腹痛泄瀉
歌訣,組成,用法用量,功用,主治,方義,使用注意,附方,各家論述,

歌訣

加味四神味棗姜,茱椒脂蔻及硫黃。五更腎瀉寒凝痛,煖腎溫中又補陽。

組成


補骨脂(酒炒)六兩(180g)、吳茱萸(鹽炒)三兩(90g)、五味子(炒)四兩(120g)、肉豆蔻(面裹,煨)四兩(120g)、花椒(微焙)一兩(30g)、生硫黃六錢(18g)、大棗八十一枚、生薑(切片)六兩(180g)。

用法用量


1、古代用法:先煮生薑十餘沸,入大棗同煮至爛熟,去姜,余藥為細末,棗肉為丸,如梧桐子大。

2、現代用法:先煮姜十餘沸,入棗同煮,至爛熟去姜,余藥為細末,棗肉為丸。睡前服,一次5-8g,開水送服。

功用

溫補腎陽,暖脾止瀉。

主治

黎明腹痛泄瀉。

方義

故四神方中,用補骨脂以補命門,吳茱萸以補肝膽,此培火之基也。然瀉者關乎下焦,實又關乎中焦,故又用肉豆蔻之辛溫者,以暖補脾胃。且其味辛而澀,協同五味之酸收者,又能固澀大腸,攝下焦氣化。且姜、棗同煎,而丸以棗肉,使辛甘化合,自能引下焦之陽,以達於中焦也。然此藥病輕者可愈,病重者服之,間或不愈,以其補火之力猶微也。故又加花椒、硫黃之大補元陽者以助之,而後藥力始能勝病也(硫黃生用)。

使用注意

方中硫黃有毒,宜慎用。

附方

名稱:丁香平胃散
組成:厚朴、白朮、甘草、陳橘皮、縮砂仁、丁香
用法:上為細末。每服三大錢,水一盞,加生薑七片,大棗三個,同煎至八分,食前溫服
主治:腹痛泄瀉
出處:《楊氏家藏方》卷六
功用:理一切氣,溫和脾胃,大進飲食
名稱:三建膏
組成:天雄、附子、川烏、桂心、官桂、桂枝、細辛、乾薑、蜀椒
用法:上切為片。麻油二斤浸,春五、夏三、秋七、冬十日,煎熬去滓,濾淨再熬,徐下黃丹,不住手攪,滴水不散為度。陰疽,以蔥湯洗淨,攤成加銀粉少許,貼患處;腹痛、少食、泄瀉,攤成加丁香末少許,貼臍中及中脘;陽衰精冷,攤成加阿芙蓉少許,貼臍中及丹田;冷哮喘嗽,攤成加麝少許,貼肺俞及華蓋、膻中;癥瘕冷積,攤成加麝香、阿魏少許貼患處
主治:陰疽歹肉不化,腹痛泄瀉,陽衰精冷,冷哮喘嗽,癥瘕冷積
出處:《張氏醫通》卷十三
名稱:大斷下丸
組成:附子、細辛、乾薑、高良姜、肉豆蔻、訶子、酸石榴皮、龍骨、赤石脂、牡蠣、白礬
用法:上為細末,醋煮麵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前溫米飲送下
主治:臟腑停寒,腸胃虛弱,腹痛泄瀉,全不思食
出處:《楊氏家藏方》卷七

各家論述


人稟天地之氣而生,人身一小天地也。天地之一陽生於子,故人至夜半之時,腎系命門之處,有氣息息萌動,即人身之陽氣也。至黎明寅時,為三陽之候,人身之陽氣,亦應候上升,自下焦而將達中焦。其人或元陽之根底素虛,當臍之處,或兼有凝寒遮蔽,即互相薄激,致少腹作疼。久之陽氣不勝凝寒,上升之機轉為下降,大便亦即溏下,此黎明作瀉之所由來也。夫下焦之陽氣少火也,即相火也,其火生於命門,而寄於肝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