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臣塔

功臣塔

功臣塔,位於浙江省臨安市錦城鎮的功臣山頂,因山得名。具體位置在臨安汽車站附近一公里處。始建於五代後梁貞明元年(915年),1982年維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功臣塔
  • 地理位置:浙江省臨安市
  • 始建於:915年
  • 重修時間:1982年
結構,歷史,

結構

功臣塔位於臨安鎮東南方一公里的功臣山頂,功臣山海拔157.7米。
東有錢祖墓,北有石鏡山,南坡下有錢故居遺址。
功臣塔
塔因山而得名,始建於五代後梁貞明元年(915年),1982年重修。
功臣塔為磚砌仿木構樓閣式,方形平面,通高25.3米,由基座、塔身、塔剎組成。
基座直接砌在岩石上,邊長5.36米,高 0.44米。
中心原有地宮,鑿石而成,長70厘米,寬50厘米,深108厘米,早年被盜。
塔身五層,高22.06米。
每層每面正中辟門洞,隱出轉角倚柱、 柱、地?、腰串、闌額及重?。
各層疊澀出檐,二、三層設平座。
塔壁厚126厘米(底層),一至四層門道兩側相對設龕、頂部飾斗八藻井。
塔頂四坡,上有鐵鑄塔剎,高2.62米。
剎下圓木剎竿,長5.6米,由上下兩層交叉梁承托,梁端插入內壁轉角。
塔內現狀為上下直通,1982年維修時曾於塔身內外發現卯孔,記憶體被焚燒過的木構殘件,說明塔內外原有木構做法。
在2009年,臨安市市長王宏帶著其他人員在功臣塔下挖掘寶貝。

歷史

五代吳越國王錢氏崇信佛教,大興寺塔。
朱彝尊在《曝書亭集》中云:“寺塔之建,吳越武肅倍於九國。”建於錢鏐故里臨安功臣山上的功臣塔,是現存年代最早的一座吳越古塔。
功臣山原名大官山,為錢鏐兒時常玩之地。錢鏐發跡後,唐昭宗封官晉爵,賞賜甚厚,並下詔改大官山為功臣山。
功臣塔內景功臣塔內景
五代後梁乾化五年(915年),錢鏐舍功臣堂建功臣寺。功臣塔也應建於此時。
塔為磚砌筒形結構,平面方形。
分五層,通高25.12米,立面自下而上逐層收分,無塔心柱,輪廓緩和,形制上有唐塔遺風。
磚砌塔身每層的柱子也都用磚砌築而成,依附在壁體凸出一半的方形柱子叫倚柱,平柱則為梭形,四邊門洞邊的柱子叫做槏柱。
塔的門洞一般稱作壺門。“壺”的意義原為宮中的小巷,引申有尊貴者出入的意思。
塔為供佛之所,佛的出入當然極為尊貴,故名壺門。
其四出甬道上用疊澀砌成藻井,這在兩宋時相當流行。
塔檐和平座都採用平磚疊澀,出檐較淺。
腰檐鋪作和平座鋪作的扶壁拱均為磚制,出跳構件應是木製,已毀,但留有殘洞遺蹟。
各層平柱上均有柱頭鋪作,底層並用補間鋪作一朵,扶壁拱為重拱造,從殘洞遺蹟判斷就是五鋪作。
為加強塔身的整體性,塔壁內安置了許多木筋,這種方法為磚塔建造時所普遍使用。
塔頂有生鐵鑄造的覆缽、寶瓶、剎桿。
從遺留的建築痕跡推測,功臣塔是現存疊澀磚出檐的磚塔過渡到磚木混合結構,並使用木構塔檐和平座的最早實例。
它在繼承唐塔的風格上又有了創新與發展,可謂承前啟後,其發展脈絡在此塔中表現得相當明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