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醫學

功能醫學是以科學為基礎的保健醫學,屬預防醫學領域。其套用是以人的基因、環境、飲食、生活型態、心靈等共同組合成的獨特體質作為治療的指標,而非只是治療疾病的症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功能醫學
  • 概念:以科學為基礎的保健醫學
  • 所屬醫學領域:預防醫學領域
  • 功能醫學檢驗:通過收集血液評估人體器官功能
概念,功能醫學,功能醫學檢驗,健康四步,傳統醫學,醫學起源,

概念

功能醫學

功能醫學就是套用國際上最先進的檢查技術,定量檢查反應器官功能的各種分子,從而評估器官功能然後再根據檢測結果進行維護或糾正的一門醫學。
它是一種完整性並具有科學基礎的醫學,除了治療疾病外,它更提倡健康的維護,利用各種 特殊功能性檢查 來了解和系統分析我們身體各系統功能下降的原因,再依其結果設計一套『量身訂做』式的營養治療建議、生活方式指導,幫助您預防疾病,改善亞健康症狀及慢性疾病的輔助治療,享受更優質的生活。

功能醫學檢驗

通過收集受檢者的血液、尿液、唾液、糞便和頭髮等標本,運用LC/MS/MS、ICP-MS等高精度儀器物理學、化學和生物學等實驗方法,檢測、評估人體器官功能。了解我們身體內的致病因子、亞健康和慢性疾病產生的原因及指導我們如何保持年輕的狀態。功能醫學檢驗是臨床醫學檢驗的補充,及預防醫學的有效工具。是一門多學科互相滲透、交叉融合的綜合性套用學科,涉及化學、物理學、生物學、生物化學、免疫學、微生物學、生理學、病理學、遺傳學、分子生物學、統計學和多科室臨床醫學等學科。

健康四步

1)調查了解:以問卷方式了解個人健康信息,包括性別、年齡、職業、婚煙及家庭狀況、家族病史、生活方式、飲食習慣、近期自身不適感覺等。
2)檢查分析:通過調查問卷,量身設計針對健康的功能醫學檢查(找出疾病生長的內環境和萌芽)和針對疾病的臨床醫學篩查(找出已產生的病症),全面了解目前的健康狀況,分析影響健康的因素,評估器官的功能和疾病產生的風險。
3)干預改善:根據健康檢查數據結合個人生活形態與飲食習慣,制定個性化健康管理方案,通過非藥物方式幫助補充營養與能量並排除毒素、修復受損細胞和提升器官功能,從而逆轉患病因子,達到獲得健康的目的,並且,在不可迴避的面對衰老時;能老的慢,更老的健康。
4)保持維護:依據完整的健康檔案信息結合個人需求目標,於被您認可和允許的時間與方式:電話、簡訊、Email 等,提醒督導您注意個人健康問題:注意膳食、增加運動和調適心情。您還可以在私人專屬健康顧問的指導下,通過記錄健康日記和參加專項健康維護課程等形式,更好地達到改善和促進健康的效果。

傳統醫學

傳統醫學檢驗(找病)
l 是什麼病?
l 找出致病單一原因
l 將不同病症分開認定
功能醫學檢驗(找健康)
l 為什麼生病?
l 考慮複雜的內部連動關係
l 不同病症間的關聯性
將身體功能具體量化

醫學起源

人類防治疾病、保障健康的社會實踐,在文明古國中已有幾千年的歷史。人們在長期的醫療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這些經驗的系統總結便形成醫學。在醫學領域中,先是科學觀察和實驗使人們開始對人體的結構和功能有了比較正確的認識,繼而臨床觀察結合病人屍體解剖所見,又把對疾病的理解置於人體病理的基礎上,從此醫學進入科學化的時代。
在現代社會中,生活和工作的節奏不斷加速,各種矛盾和壓力給現代人帶來越來越沉重的精神負荷。研究表明,很多疾病同適應不良性的行為有關,由此引發出一門眼界更寬廣的新學科——行為醫學。
20世紀中葉以來,生物醫學的光輝成就吸引了社會的注意力。在醫學教育中,生物醫學占用了主要的學時,造成新一代醫生對心理、行為和社會等方面的相對忽視和無知。臨床訓練過分專業技藝化,病人在醫生的眼目中變得有若待修理的機器。在醫院裡,病人像在工廠傳送帶上的工件一樣,在各科室間輪轉。醫生在診斷上一味依賴化驗和特殊檢查,在治療上只在個人專業範圍內考慮,治病不治人。
醫學發展的理論基礎,一直就奉直線型的因果關係為圭臬。人是因為得了“疾病”而生病,這個觀念長久以來已成為主流醫學的中心思想,事實上,雖然醫學採取了許多科學的工具及法則,但並不像人們所認為的那樣全部屬於科學領域,不是每個醫學行為都能夠以純科學方法去印證。現行的醫療模式常常依賴統計去做出決定,手術的成功率、治療的愈後、藥物的作用與副作用等,但醫生在行醫時所面對的每一個病患,卻都是獨特的個體生命,而不是所謂的“平均個人”,更不是一堆數字。
實際上,每個人從體質到環境,從飲食到生活方式,沒有完全一樣的。遇上健康的問題,往往可能是不同表現的某類疾病,而不是不同表現的各種疾病,而所謂的“代謝綜合徵”的四種不同表現,背後所隱藏著的是飲食不當、營養失衡、慢性發炎、氧化傷害、環境毒素與個人壓力等多種因素,這就是為什麼了解致病的原因,比知道疾病的名字重要。現行醫學不是以“人”而是以“病”為中心,忽視了“複雜理論”,亦無法面對“不確定原則”。
醫學統計顯示,隨著社會富裕、公共衛生改善以及疫苗和抗感染藥物不斷湧現,感染性疾病比重大幅度地下降,而冠心病、癌症、中風和創傷等成為致死的主要原因。這些疾病和個人的生活方式有密切關係。例如高膽固醇飲食同動脈粥樣硬化、吸菸同肺癌、飲酒同交通事故和暴力損傷之間都顯示有高度相關。矯正這些行為就成為行為醫學要著手解決的一個主題。
1974年,Alan Dever提出了慢性病流行病學的模式,發現影響民眾健康的四項因素:包括生活型態(占48﹪)、生物遺傳因素(占26﹪)、環境(占15﹪)及健康管理體系(占11﹪)。
現代醫學的發展在傳染病急診、疾病診斷等範疇確實有了長足性的進步,使得人類的平均壽命因此獲得大幅的延長。然而對於慢性疾病及退化性疾病(即退化或稱衰化)的治療與預防卻沒能有更顯著的進步。究其原由皆是因為:現代醫學是“等待醫學”——需要等待身體產生器質性病變,才能符合疾病的診斷標準,方可予以治療;現代醫學是“對抗醫學”主張不同的疾病皆由不同細菌感染所造成。現代醫學所主張的對抗療法,的確成功挽救了無數人類的生命,並且,傳染性疾病也從世界各國的十大死因名單中被去除。然而,藥物雖能夠殺死細菌,確無法支持人體細胞進行代謝和提供細胞修復所需的物質。
1975年,美國參議院成立“營養問題特別委員會”,集中全美國人類生物科學各種領域的精英共同徹底調查、探討“營養與人類所必要的物質”,其研討範圍涵蓋全世界的營養問題。而在美國參議院的調查報告中特別提到“細胞分子矯正醫學(Ortho Molecular Medicine)”,引起全球醫學界的重視。其報告指出:現代慢性病其實就是細胞代謝異常的疾病,是起因於營養的代謝失衡。對於這種失衡,不能用應付細胞的方法治療,因為它是身體質變引起的疾病。從前的營養問題主要是熱量不足,現在的疾病問題則是完全在於營養不均或不良。而從前的醫學完全忽視了膳食與疾病的關聯。
“分子矯正醫學”理論則是由美國著名量子化學家萊納斯·卡爾·鮑林 (英文:Linus Carl Pauling),在1968年首次以“細胞分子矯正醫學(Ortho Molecule)”為主題發表了慢性病治療的新方向,他認為:給予身體正確的分子(即適量的氧、水及營養)大部分的疾病就會被根除。
所謂“分子矯正醫學”,系以人類“身”與“心”的健康為總體營造主體,人類生物學各種相關科學,加以綜合研究,以徹底了解構成人體細胞的“分子”狀態、遺傳基因及細胞活動,從而分析人體基本需求的四大物質元素:營養、心靈、氧氣及水、了解彼此的互動及相輔相成關係,然後加以適當的組配、安排、充分的供給人類使用,使人體內擁有健全、恆常的生態鏈,促使細胞分子正常、代謝順暢、血液組織與循環良好,潛在意識及情緒安定,因而形成自然治癒力
運用該醫學理論進行的治療被稱為“分子矯正療法”。即預防細胞病變,要從改善細胞營養做起,也就是要作好營養分子的清除、調理和補充。
1992年在美國有高德曼及科萊茲博士創建了抗衰老醫學學科,並建立美國抗衰老醫學科學院對從業人員進行資質認證。這是健康醫學的起源,功能醫學為美國抗衰老醫學科學院對通過資格認證的醫生及健康臨床從業人員開辦的一門臨床教程。功能醫學在美國及其他地區並沒有形成醫學體系及培訓認證。
鑒於分子矯正醫學研究的是人體器官功能亦被稱作器官功能性醫學,簡稱功能醫學。功能醫學在中國的發展
由Genova Diagnostics (USA)、Metamertix Clinical Laboratory (USA)、瀚仕功能醫學研究所(台灣)在中國極力推廣功能醫學,開展了大量前期臨床及研究工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