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役

力役,漢語辭彙。

拼音:lì yì

釋義:1、以武力征伐。2. 勞役。3. 徵用民力。4、服役;乾體力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力役
  • 拼音:lì yì
  • 注音:ㄌㄧˋ ㄧˋ
  • 詞語肆義:以武力征伐
詞目,拼音,引證解釋,中國歷代政府強制徵發的勞役,先秦力役,秦之力役,漢代力役,

詞目

力役

拼音

lì yì

引證解釋

1、以武力征伐。
《穀梁傳·僖公十九年》:“ 梁 亡,自亡也。如加力役焉,湎不足道也。” 范寧 集解:“如使伐之而滅亡,則淫湎不足記也,使其自亡然後其惡明。”
2. 勞役。
孟子·盡心下》:“有布縷之徵,粟米之徵,力役之徵。”
唐 元稹 《酬樂天南行》詩:“跋家逃力役,連鏁責逋誅。”
唐 吳筠 《覽古十四首》:力役弊萬人,瑰奇殫八方。徇志仍未極,促齡已雲亡。
《新唐書·魏徵傳》:“上奢靡而望下樸素;力役廣而冀農業興,不可得已。”
清 孫枝蔚 《重修黃樓詩和五兄大宗》:“當時豈為游觀美,此事須知力役輕。”
3. 徵用民力。
漢書·五行志中之下》:“是時民患上力役,解於公田。”
明 陸深 《傳疑錄》:“爵命崇則力役多,以天下為私奉,非至公之法也。”
4. 服役;乾體力活。
宋 沉俶 《諧史》:“自今改前所為,但聽老奴盡心力役,不二三年,舊業可復。”
明 姚士粦 《見只篇》卷下:“未幾, 江 為 周吏部 力役運石,石故壓 江 一足,果斷。”
清 唐甄 《潛書·去奴》:“宮中之事,選粗健女子充之,以給力役,備非常。”

中國歷代政府強制徵發的勞役

初見於《孟子 盡心下》:”孟子曰:有布縷之徵.........力役,民負荷斯養之役也。”

先秦力役

先秦時期徵發眾庶所服的無償勞役。力役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上是指各種雜役,包括田獵、逐寇、伺捕盜賊、喪葬、祭祀等雜役。狹義上的力役就是指特定這發的徭役,包括築城修路、開河作堤、運輸物資等大規模勞役。最早見於《孟子·盡心下》的“力役之徵”。
綜合先秦的文獻記載,力役之法有以下規定:①人數:一家有七人則三人服役,六人則兩家五人服役,五人則兩人服役。大規模徵發力役時,每家只征一人,其他人為余夫(預備役)。田獵、逐寇、伺捕盜賊時,則凡屬服役的人要全部出動。②年齡:“國人”自二十歲至六十歲,“野人”自十五歲至六十五歲。五十歲就可不服力役。③日數:“用民之力,歲不過三日。”但力役的日數也因年歲的豐歉而定。豐年三日,中年兩日,無(荒)年一日,凶(災荒)札(瘟疫)之年無力役。 ④免役:《周禮,地官·鄉大夫》說:“國中貴者、賢者、服公事者、老者、疾者皆舍(免役)。”
“力役”之詞早於徭役;更早於勞役。
力役是先秦時期取民之力的統稱,見於《國語》,《春秋穀梁傳》,《管子》,《莊子》等。徭役,最早見於文獻《孟子·盡心下》,秦漢時期得以沿用。勞役,是百姓指應統治者的需要,提供的無償勞動力。先秦文獻中並無勞役之詞,唐代人顏師古在為《漢書》作注時,經常使用勞役來表述統治者徵發的徭役。宋人范曄所撰《後漢書》卷四十三,何敞列傳:“興造勞役,百姓愁苦。”繼而勞役又被認為是指“將輕罪犯人集中到一定處所責令勞動的刑罰”。秦人觸犯法律將受到處罰,處罰方式一種是繳納錢幣的經濟手段,另一種是服勞役的刑罰途徑。這種犯罪罰服勞役的懲罰措施,學者稱其為“勞役刑”。

秦之力役

廣義的力役包括刑徒、居貲贖債者、下吏(犯罪的官吏)、罪犯等所服的勞役;狹義上的力役就是指正常徵發的徭、戍之役。

漢代力役

漢代力役在秦的基礎上發展並完善,分為徭役、兵役兩大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