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漢語文字)

劍(漢語文字)

劍(拼音:jiàn)是漢語通用規範一級字(常用字)。此字初文始見於西周金文,形聲字,古字形從金僉聲,後改為從刀僉聲。本義指隨身攜帶的雙面有刃的兵器,呈長條形。古籍中又可活用為動詞,指用劍砍或刺殺。

(基本信息欄主要參考資料: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劍
  • 拼音:jiàn
  • 注音字母:ㄐ一ㄢˋ
  • 平水韻部:去聲二十九艷、去聲三十陷 
  • 部首:刂
  • 總筆畫:2+7
  • 造字法形聲字
  • 結構:合體字,左右結構
  • 五筆:WGIJ
  • 倉頡:OMLN
  • 鄭碼:ODVK
  • 區位碼:2903
  • 統一碼:5251
  • 繁體字:劍
  • 異體字:*劒、剣、劎、劔、鐱、剱、𠠆
  • 字級:一級(編號1587) 
文字溯源,詳細釋義,古籍釋義,說文解字,說文解字注,廣韻,康熙字典,字形書法,字形對比,書寫提示,書法欣賞,音韻集成,中上古音,韻書集成,

文字溯源

字形演變流程圖字形演變流程圖
“劍”是典型的形聲字。周代金文(圖1-3)的“劍”一般從金、僉(qiān)聲,隸定作“鐱”。古代的劍是金屬材質的,所以字形用“”作形旁,右半部的“”是它的聲旁。“劍”字的本義是古人帶兵打仗時候所使用的武器。在小篆的字形中,聲旁“僉”移至左半部,右部改用“”作形旁,與現雄精組付代字形相同;部分篆文與漢碑隸書作“劒”,字形用“”作形旁,聲旁仍為“僉”,隸定作“劒”,形旁“刃”也表示刀。後來從刀、僉聲的字形成為主流。現代通行的楷書將“刀”寫成立刀旁“刂”,左半部根據草書簡化為“僉”,是偏旁類推。

詳細釋義

詞性釋義英譯例句例詞
名詞
古代兵器名。兩面有刃,中間有脊,短柄。
sword;dagger
《管子·地數》:“葛盧之山發而出水,金從之。蚩尤受而制之以為劍承拔狼、鎧、矛、戟。”
辛棄疾 《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詞:“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
曹禺等《膽劍篇》第一幕:“他穿著越國文官的朝服,戴冠佩劍。”
寶劍;舞劍;劍拔弩張刻舟求劍
〈文言〉指劍術。
swordplay
《莊子·說劍》:“昔趙文王喜劍,劍士夾門而客三千餘人,日夜相擊於前。”
陸游《醉歌》:“學劍四十年,虜血未染鍔。”
劍客;劍士
(Jiàn)地名。四川劍門山的簡稱。
李商隱《井絡》詩:“井絡天彭一掌中,漫夸天設劍為鋒。”
杜甫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詩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Jiàn)地名。雲南劍川的簡稱。
張泓《滇南新語·生啖彘》:“劍人究以燎毛者為上品。”
(Jiàn)姓氏用字。
動詞
〈文言〉用劍割削或刺殺。
kill with sword;
dagger
潘岳《馬汧督誄序》:“﹝司馬叔持﹞白日於都市手劍父讎,視死如歸。”
王禹偁《霍光論》:“吳起,一將軍也,劍其妻,而《史記》壯之。”
高文秀《澠池會》:“相如,你若保主公無事回還,我面搽紅粉,劍去髭鬢也。”
〈文言〉挾在脅下。
《禮記·曲禮上》:“負劍辟咡詔之,則掩口而對。”孔穎達疏:“劍,謂挾於脅下,如帶劍也。”
劉大櫆《程孺人傳》匪幾捆:“孺人愛之甚,盛夏不敢持扇,遇啼哭,輒劍以行。”
〈文言〉帶劍;佩劍。
《韓非子·人主》:“私劍之士安得無離於私勇而疾距敵。”
參考資料:

古籍釋義

說文解字

【卷四】【刃部】居欠切(jiàn)
劒,人所帶兵也。從刃僉聲。
劍,籀文劒從刀。

說文解字注

人所帶兵也。
段註:桃氏為劒:有上制,有中制,有下制。注云:此今之匕首也,人各以其形皃大小帶之。
從刃,僉聲。
段註:居欠切,八部。
劍,籀文劒從刀。

廣韻

居欠切,去梵見 ‖僉聲談1部(jiàn)原列梵韻依王韻改釅
劒,《釋名》曰:“劒,檢也,所以防檢非常也。”《廣雅》曰:“龍泉、太阿、干將、鏌鋣、斷蛇、魚腸、純鋼、燕支、葵偷、屬陳、乾隊、堂谿、墨陽、巨闕、辟閭,並劒名也。”崔豹《古今注》云:“吳大皇帝有寶劒六:一曰白虹、二曰紫電、三曰辟邪、四曰龍蘭騙流星、五曰靑冥、六曰百里。”《列子》云:“孔周有三劒:一曰含光、二曰承影、三曰霄陳。”吳王賜子胥屬鏤之探兵櫃謎劒而死。周穆王有錕鋙劒,切玉如泥。居欠切。一。
【校釋】①純鋼:《廣雅》作“純鈞”;葵偷,《廣雅》作“蔡倫”;屬陳,《廣雅》作“屬鹿”,均當依《廣雅》改正。②大皇帝:原作“太皇帝”,據巾箱本、鉅宋本及《唐韻》改。霄陳,探才《列子·湯問》作“宵練”,當據改。

康熙字典

【子集下】【刀部】康熙筆畫:15畫 部外筆畫:13畫
《唐韻》《集韻》《韻會》並居欠切,檢去聲。《玉篇》:籀文劒。《說文》:人所帶兵也。《釋名》:劒,檢也,所以防檢非常。《管子·地數篇》:葛盧之山,發而出金,蚩尤受而制之,以為劒鎧矛戟。
又操劒殺人亦曰劒。潘岳《汧督馬套廈船敦誄序》:漢明帝時有司馬叔持者,白日於市,手劒父讎。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楷體)字形對比(楷體)

書寫提示

劍
【規範提示】“僉”的第二筆捺改點,末筆橫改提。
【寫法】“僉”寬“刂”窄,頂部左右旁齊平,底部“刂”低。“僉”,第二筆點過豎中線;第三筆短橫在橫中線上側;“⺍”上開下合,第三筆撇在豎中線;末筆提的右端過豎中線。“刂”,兩筆的中點都在橫中線。

書法欣賞

音韻集成

中上古音

時代聲韻系統名稱韻部聲母韻母
先秦
王力系統
k
ǐam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鹽添嚴凡
jwɑm
北魏後期北齊
鹽添嚴凡
jwɑm
齊梁陳北周隋
鹽添嚴凡
jwɑm
隋唐
擬音/王力系統
k
ǐɐm
擬音/董同龢系統
k
juɐm
擬音/周法高系統
k
iuɑm
擬音/李方桂系統
k
jwɐm
參考資料:

韻書集成

字頭小韻韻攝聲調韻目/韻部聲母聲類開合等第清濁反切擬音
廣韻
去聲
六十梵
合口呼
全清
居欠切
kjuɐm
集韻
劒、劍
去聲
五十七驗
開口呼
全清
居欠切
kiɐm
韻略
去聲
居欠切
增韻
去聲
居欠切
中原音韻
去聲
廉纖
齊齒呼
全清
kiɛm
中州音韻
去聲
廉纖
江熖切
洪武正韻
去聲
二十二豔
全清
居欠切
kiem
分韻撮要
陰去
第二十兼檢劍劫
參考資料: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楷體)字形對比(楷體)

書寫提示

劍(漢語文字)
【規範提示】“僉”的第二筆捺改點,末筆橫改提。
【寫法】“僉”寬“刂”窄,頂部左右旁齊平,底部“刂”低。“僉”,第二筆點過豎中線;第三筆短橫在橫中線上側;“⺍”上開下合,第三筆撇在豎中線;末筆提的右端過豎中線。“刂”,兩筆的中點都在橫中線。

書法欣賞

音韻集成

中上古音

時代聲韻系統名稱韻部聲母韻母
先秦
王力系統
k
ǐam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鹽添嚴凡
jwɑm
北魏後期北齊
鹽添嚴凡
jwɑm
齊梁陳北周隋
鹽添嚴凡
jwɑm
隋唐
擬音/王力系統
k
ǐɐm
擬音/董同龢系統
k
juɐm
擬音/周法高系統
k
iuɑm
擬音/李方桂系統
k
jwɐm
參考資料:

韻書集成

字頭小韻韻攝聲調韻目/韻部聲母聲類開合等第清濁反切擬音
廣韻
去聲
六十梵
合口呼
全清
居欠切
kjuɐm
集韻
劒、劍
去聲
五十七驗
開口呼
全清
居欠切
kiɐm
韻略
去聲
居欠切
增韻
去聲
居欠切
中原音韻
去聲
廉纖
齊齒呼
全清
kiɛm
中州音韻
去聲
廉纖
江熖切
洪武正韻
去聲
二十二豔
全清
居欠切
kiem
分韻撮要
陰去
第二十兼檢劍劫
參考資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