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賦(辭賦)

劍賦(辭賦)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劍賦有兩重含義:一是辭賦文章《劍賦》,分別包括金光煜辭賦、達奚珣辭賦;二是指小說《劍賦》(作者朝雨暮方知)。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劍賦
  • 體裁:小說
  • 作者:朝雨暮方知
  • 體裁:辭賦
  • 作者:金光煜
  • 作者:達奚珣
金光煜辭賦,題解,劍賦 作者:金光煜,注釋,達奚珣辭賦,劍賦 作者:唐·達奚珣,注釋,點評,

金光煜辭賦

題解

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中,劍不再單純作為一種兵器,而是被賦予了諸多特殊的文化內涵。本文以劍為賦,歷數中國歷史上與之相關的典故事跡,縱橫鋪排,體物言志,表達了作者耿直中正、嫉惡如仇、為國為民的思想情懷。

劍賦 作者:金光煜

劍之時義遠矣哉。耶溪之鋌1,赤山之精2,祝融噓焰3,女媧鎔形,銷以羊頭4,被以龜章5。質耀晴雪,彩動華星,陸特剸犀6,水截奔鯨,風湖為之骨驚,薛燭為之心折。一揮而雷電走,再振而魑魅泣7,指鄭則三軍白首,麾晉則千里流血8。仆本好劍之人,請言其始:
想其季子西邁9,聘於上國,萬里隨身,三尺雪鍔10,一朝過徐,徐君囁嚅,歸來掛墓11,宿草荒蕪。至如平原適楚,毛遂穎脫12,兩言利害,日中不決,拔刃直前,白馬盤血,堂下十九13,成事碌碌。若乃荊卿入秦,白虹貫日,圖窮督亢,匕首忽發,揕胸未及,環柱袖絕,易水風寒,壯士不越14。及夫澠池一會,趙瑟秦缶,辱甚偏鼓,十城虗壽,一介英藺15,猛氣咆勃,突刃五步,虎狼褫魄。至若項王虎闘,八千雷奔,宰割山河,指揮中原,楚歌一夕,蓋世心違,帳中起舞,泣挫雄威16。又如袴下少年,杖劍歸漢,一拜金壇,三軍竦嘆,蹴項鋤嬴,千金漂母,偽游雲夢,兔盡烹狗17。乃有炎祚中缺,王氏弄權,朱雲抗直,原斬佞臣,天威霆震,忠憤縲紲,大呼攀殿,殿檻遂折18。至乃天地軍麾,山河鼓角,倚樓行藏,看鏡動業,江邊老病,劍外衰草,崆峒未倚19。壯志已老獨惜乎?鐲鏤之賜慘矣,大夫之死哀矣,武安之刎忠矣,豫讓之擊壯矣。暨夫宋玉之倚天外,周穆之切和氏,專諸之置魚腹,張陵之奪梁冀,虞公之指日,侯生之刎頸,馮諼之彈鋏,伊吾之抵掌,東海之勇婦,公孫之劍舞20。冒兇徒之烈刃,對漢使之陵母21。或大試而小試,或有遇而未遇22,歷萬古之無窮,羗難得而備悉也。
若余者,勤十年磨,恥一人敵,陋匹夫之疾視,憤太阿之倒持23。將欲軒陛之下,有先意順旨者24,以此劍誅之;廟堂之上,有蔽賢蒙惡者25,以此劍麾之;朝廷之中,有附邪背正者,以此劍擊之;四海之內,有謀逆亂紀者,以此劍斬之。庶使奸臣氣喪,佞人膽栗,國家清明26,邪氣消滅,則劍之功也,不其大矣乎?不然埋石函於豐城,吐紫氣於靈岳,待雷煥之一掘,庶得試於他日27

注釋

1、耶溪:即若耶溪,在會稽縣南二十五里。鋌,讀音“定”,指未經冶鑄造的銅鐵。
2、赤山:即赤堇山。在今浙江紹興東南,相傳為春秋時歐冶子鑄劍之處。
3、祝融:相傳為火神 。噓,吹。
4、羊頭:三棱形的箭鏃。語本《淮南子·脩務訓》:“苗山之鋌,羊頭之銷。”
5、龜章:類似龜紋的圖案。
6、剸:讀音“團”,意指割斷或截斷。特,指雄性的動物。
7、魑魅:古謂能害人的山澤神怪,亦泛指鬼怪。
8、麾:通“揮”。指鄭則三軍白首,麾晉則千里流血:出自《越絕書》:“楚王作鐵劍三枚,晉鄭聞而求之,不得,興師圍楚之城,三年不解。於是楚引太阿之劍,登城而麾之。三軍破敗,士卒迷惑,流血千里,晉鄭之軍,頭畢白也。”
9、季子:指春秋時吳國公子季札。邁:遠行。
10、鍔:刀劍的刃。
11、囁嚅:想說而又吞吞吐吐不好意思說出來。此句出自《史記·吳太伯世家》:“季札之初使,北過徐君。徐君好季札劍,口弗敢言。季札心知之,為使上國,未獻。還至徐,徐君已死,於是乃解其寶劍,系之徐君冢樹而去…”用以讚揚誠信守諾。
12、平原:指戰國時期平原君趙勝。毛遂:平原君的門客。兩言:指平原君和楚王的交談。
13、十九:指跟隨平原君來楚的其他十九個門客。此句出自《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秦之圍邯鄲,趙使平原君求救,合從於楚,約與食客門下有勇力文武備具者二十人偕。平原君曰:‘使文能取勝,則善矣。文不能取勝,則歃血於華屋之下,必得定從而還。士不外索,取於食客門下足矣。’得十九人,余不可取者,無以滿二十人。門下有毛遂者,前,自贊於平原君曰:‘遂聞君將合從於楚,約與食客門下二十人偕,不外索……’。”
14、荊卿:即荊軻。越:歸來。《史記·刺客列傳》:“軻既取圖奏之,秦王發圖,圖窮而匕首見。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驚,自引而起,袖絕。拔劍,劍長。操其室。時惶急,劍堅,故不可立拔。荊軻逐秦王,秦王環柱而走。”
15、英藺:指藺相如。及夫澠池一會,趙瑟秦缶: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秦王飲酒酣,曰:‘寡人竊聞趙王好音,請奏瑟。’趙王鼓瑟。秦卸史前書曰:‘某年月日,秦王與趙王會飲,令趙王鼓瑟。’藺相如前曰:‘趙王竊聞秦王善為秦聲,請奏盆缶秦王,以相娛樂。’秦王怒,不許。於是相如前進缶,因跪請秦王。秦王不肯擊缶。相如曰:‘五步之內,相如請得以頸血濺大王矣!’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張目叱之,左右皆靡……。”
16、虎闘(斗):勇猛。雷奔:如雷之奔行。楚歌:項羽困於垓下,韓信為瓦解楚軍鬥志,讓漢及諸侯兵圍之數重。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項王乃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項王則夜起,飲帳中。有美人名虞,常幸從;駿馬名騅,常騎之。於是項王乃悲歌慷慨,自為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數闋,美人和之。項王泣數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視……”
17、袴下少年:即韓信。杖:持。竦嘆:恭敬,嘆服。蹴:踐踏。項:項羽。嬴:秦始皇嬴政。漂母:漂洗衣物的老婦。此數句出自《史記·淮陰侯列傳》:“信釣於城下,諸母漂,有一母見信飢,飯信,竟漂數十人。信喜,謂漂母曰:‘吾必有以重報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孫而進食,豈望報乎!’淮陰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雖長大,好帶刀劍,中情怯耳。’眾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於是信孰視之,俛出袴下,蒲伏(同匍匐)。一市人皆笑信,以為怯……”雲夢:古藪澤名,即雲夢澤。漢高祖六年,劉邦用陳平計設計游雲夢,擒韓信,將其降為淮陰侯。兔盡烹狗:兔子死了,獵狗因不再需要而被烹。比喻事成見棄,多指功臣被殺。《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范蠡遂去,自齊遺大夫種書曰:‘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為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子何不去?’”
18、炎祚:五行家謂“劉漢”以火德王,所以炎祚代指漢朝的統治。中缺:指王莽代漢自立。王氏:王莽。朱云:西漢時期歷史人物。天威:代指皇帝。縲紲:捆綁犯人的繩索,引申為牢獄。檻:欄桿。據《漢書·朱雲傳》:“雲上書求見,公卿在前。雲曰:‘今朝廷大臣上不能匡主,下亡以益民,皆尸位素餐。臣願賜尚方斬馬劍,斷佞臣一人以厲其餘。’上問:‘誰也?’對曰:‘安昌侯張禹。’上大怒,曰:‘小臣居下訕上,廷辱師傅,罪死不赦。’御史將雲下,雲攀殿檻,檻折。”
19、天地軍麾,山河鼓角:化用杜甫《遣興》:“天地軍麾滿,山河戰角悲。”形容全國各地都處於戰亂之中。軍麾,軍中指揮用的旗。鼓角,戰鼓和號角,代指戰事。倚樓行藏,看鏡動業:化用杜甫《江上》:“勳業頻看鏡,行藏獨倚樓。”表達渴望早日成就勳業、為年華漸老而焦急的心情。行藏,人物行止、蹤跡和底細等。劍外:四川劍閣以南地區。崆峒:山名,在今甘肅平涼市西。
20、暨夫:語氣詞,承上啟下的作用。宋玉:戰國人。倚天外:出自宋玉《大言賦》:“長劍耿介,倚天之外”,形容寶劍之長,氣勢之盛。周穆:周穆王。和氏:和氏璧。專諸:幫助闔閭用藏在魚腹中的匕首刺殺吳王僚的刺客。張陵:東漢大臣,官至尚書。梁冀:東漢時外戚出身的權臣,為人驕橫跋扈。一次帶劍入朝,張陵命令侍衛將劍奪下,並對其進行彈劾治罪。虞公:傳說虞公與夏戰,日欲落,公以劍指日,日返不落。侯生:魏信陵君的門客侯嬴,為報效信陵君的禮遇,刎頸答謝。馮諼:戰國時孟嘗君的門客。彈鋏:彈擊劍柄。《史記·孟嘗君列傳》:“彈其劍而歌曰‘長鋏歸來乎,食無魚’……。”伊吾:今新疆哈密。抵掌:擊掌。《後漢書·臧宮傳論》:“臧宮、馬武之徒,撫鳴劍而抵掌,志馳於伊吾之北矣。”比喻立下偉大的理想。東海之勇婦:李白詩篇《東海有勇婦》中劍術精湛、為夫報仇的女子。公孫:唐代著名的劍舞表演者公孫大娘。
21、陵母:王陵之母。王陵乃漢初大臣,以功封安國侯,官至右丞相。楚漢之爭時,項羽為使王陵歸附而劫持其母,王母為使兒子免受威脅而自刎。
22、試:用,任用。遇:際遇,機遇。
23、太阿之倒持:太阿是古代名劍。太阿倒持,即倒拿著劍,把劍柄給別人。比喻把大權交給別人,自己反受其害。
24、軒陛:殿堂的台階。先意:揣摩人意。順旨:謂曲意逢迎。
25、廟堂:指朝廷。蒙:隱瞞,包庇。
26、佞:巧言諂媚。栗:戰慄,害怕。清明:清正開明。
27、石函:石制的匣子。豐城:豫章豐城,今江西豐城市。靈岳:靈秀的山嶽。雷煥:人名,東晉人,善星曆卜占。為豐城縣令時,掘土得龍泉、太阿寶劍。此句出自《晉書·張華傳》:“煥到縣,掘獄屋基,入地四丈余,得一石函,光氣非常,中有雙劍,並刻題,一曰龍泉,一曰太阿。其夕,鬥牛間氣不復見焉。
參考資料:《古代朝鮮辭賦解析(一)》,於春海主編,商務印書館,2013年8月第1版。

達奚珣辭賦

劍賦 作者:唐·達奚珣

代有劍兮,物之至珍。精鋼百鍊,處匣千春;含光匿耀,守靜全真。蘊切玉之姿,鹹稱往歲;呈斬蛇之銳,幸在今辰。至如歐冶素蘊,風胡久委;許提拔而非遙,期磨礱而在邇。蓮鍔熒煌,思綠水之是投。霜鋒煜瀹,諒碧天之可倚。孰雲巨闕?亦曰龍泉。借衛身而用光眉壽,將行佩而永保流年。俯而察乃白光略地,仰而觀則紫氣射天。若乃取捨從人,沉淪委質;埋厚地之聲有年,望司空之來何日。擊兕之名已彰,決雲之勢不失。大哉寶劍之神用,等天地而齊畢。
註:達奚珣,唐代人,生平不詳。

注釋

1、切玉:割玉。形容刀劍鋒利。《列子·湯問》:“西戎獻昆吾之劍,……其劍長尺有咫,練鋼赤刃,用之切玉如切泥焉。”
2、斬蛇:漢劉邦起事前曾醉行澤中,遇大蛇當道,乃拔劍斬之。後以斬蛇劍為寶劍的代稱。
3、歐冶:即歐冶子。春秋時著名鑄劍工。
4、風胡:亦稱“風湖子”、“風胡”、“風壺”。春秋時楚國人,相劍家,精於識劍、鑄劍。
5、磨礱:磨礪。
6、蓮鍔:鋒利的寶劍。
7、綠水之投:指鑄劍的淬火工藝。唐代詩人李嶠《寶劍篇》:“吳山開,越溪涸,三金合冶成寶鍔。淬綠水,鑒紅雲,五彩焰起光氛氳。”
8、煜瀹:光亮。
9、碧天可倚:形容極長的劍。由“倚天劍”演繹而來。宋玉《大言賦》:“方地為車,圓天為蓋,長劍耿耿倚天外。”
10、巨闕:古代寶劍名。相傳為春秋時期鑄劍名師歐冶子所鑄。干將、莫邪、巨闕、辟閭號稱四大劍,鈍而厚重。
11、龍泉劍:中國古代十大名劍之一。傳說是由歐冶子劍師所鑄。
12、用:以。眉壽:長壽。
13、白光、紫氣:均指寶物的光氣。唐·白居易《李都尉古劍》詩:“白光納日月,紫氣排鬥牛。”
14、委質:棄身、置身。
15、埋厚地之聲有年:意為被埋沒多年。
16、望司空之來何日:何時能登天?司空:星名。
17、兕:猛獸名。
18、決云:斷雲。

點評

這是一篇以讚頌寶劍為題材的賦文。劍屬於短兵器,從未作為主戰兵器裝備軍隊和馳騁戰場。春秋至秦漢是鑄劍工藝迅速發展和戰場套用較為廣泛的時期,以後則逐步遠離戰場,主要作為軍官衛體或顯示威儀之用,但其作為武力的象徵意義卻長期存留在社會生活中。劍的精品由於集觀賞和實用價值於一身,因而自古以來一直作為君王帝王權力的象徵。漢代朝儀,上至天子,下至百官,無不佩劍。曹植的雜詩曾說道:“美玉生罄石,寶劍出龍淵。帝王臨朝服,秉此威百蠻。”正是由於劍的這種功能,歷代的朝儀規制雖有細部的損益,但總體上都無二致。唐代,軍中已不再用劍,但佩劍範圍則更廣,在文人、道士、士大夫中襲以成俗。著名的詩人李白、杜甫、賈島都會擊劍;“文起八代之荒”的散文家韓愈,腰中也懸一口寒光耿耿的利劍,認為“佩之使我無邪心”。正是由於人對劍的普遍鐘愛,所以以劍為題材的詩、賦也不絕於世,藉以表達各自的胸臆。
此賦匯集了古代有關寶劍的各種傳說,祖述了人類為造劍而投入的心智和財力,從而賦予寶劍以靈氣;反過來,寶劍又以其白光紫氣的靈威,伴隨著人的流年。此賦取譬雖小,但寓意很深:劍是武力的象徵,國之防務猶人之佩劍,不可離開須臾。中華民族為了有效地抵禦外侮,需要呼喚“寶劍之神”,更需要發揚歐冶、風胡的開創精神,再造戰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