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蘭門

劍蘭門建立於明末清初的年代,明朝滅亡時清軍血洗皇宮逃跑出來的太監,為了反清復明,創建了劍蘭門。2009年7月,廣東一男子自稱獲劍蘭門傳人親授袖箭絕技,在廣州大道南的一個花園裡有人苦練,並且他能箭無虛發,把幾厘米厚的鋼板或玻璃穿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劍蘭門
  • 成立時間:明末清初
  • 目的:反清復明
  • 成立者:宮中太監
劍蘭門-簡介,劍蘭門-袖箭,劍蘭門-掌門楊玉珍,劍蘭門-傳人楊鎮龍,

劍蘭門-簡介

劍蘭門的來源要推前到明末清初的年代,當時明朝滅亡,清軍血洗皇宮逃跑出來的太監,為了反清復明,從而創建了劍蘭門。劍蘭門上一任傳世掌門人叫楊玉珍,現任掌門楊鎮龍。二百多年後劍蘭門在人世間為何會消聲絕跡就不可而知了,而楊玉珍的養母則是劍蘭門二百年後最後一代傳人,至於中間這二百多年來劍蘭門繼承人為何脫節,後人也一概不清。
劍蘭門拜師時要把劍蘭門碑牌,銅香鼎,銅人和劍蘭鎮門鎮劍擺設在台上,磕頭拜師,要按劍蘭門祖訓宣讀入門門規例詞。劍蘭門主要功夫有劍蘭門貼身擒拿拳、隱身死穴拳、女兒防身術,以及劍蘭門掌門單傳絕技袖箭、凌標、十四招環首斷魂刀。

劍蘭門-袖箭

袖箭是武俠小說中描述的一種暗器,俠客將它閃電般甩飛後,往往斃敵於無形。但就是這一似乎淡出人們視野的暗器,偏偏在廣州大道南的一個花園裡有人苦練,並且他能箭無虛發,把幾厘米厚的鋼板或玻璃穿透。這位被稱作楊大俠的習武者說,他練袖箭已30多年,每天至少要堅持飛箭500餘次。而他掌握的這門絕技,是20世紀70年代初一身世坎坷的要飯老阿婆所傳。
虎背熊腰的楊大俠,身高約1.75米,他的脖子和雙手均有烈火焚燒過的傷痕。每日下午6時許,楊大俠均會帶上大把袖箭,扛著一個厚紙板做成的人形靶,至廣州大道南的一個花園練功。楊大俠會把袖箭放於一棵樹旁的石塊上,並將人形靶掛到樹上。繼之,楊大俠以樹腳為起點,跨步朝前走七步而止。待轉身面靶,楊大俠會挺胸吸氣數秒,接著,他的左手快速抓起十來支袖箭,且讓右手從中分出一支甩飛。但見楊大俠右手揚起的剎那,袖箭發出“蹦”的一聲悶響,穩穩地插入靶中央。僅幾秒鐘,楊大俠手裡的袖箭就會被他一一飛完,紛紛落在靶的各個部位上。袖箭悉數穿透紙板約六七厘米。
“袖箭擊中目標的強度,主要靠人的內功和外功配合。如此飛箭,可穿透2厘米厚的鋼板和4厘米厚的玻璃。”楊大俠說。“這是劍蘭門袖箭,可在七步之外飛箭斃敵。”楊大俠說,他從16歲開始學練袖箭,迄今30餘載。

劍蘭門-掌門楊玉珍

阿婆自稱楊玉珍,是劍蘭門傳人。一九一二年生於河北滄州,她的父母親到底是誰至今是個謎,是滄州某個道庵里的道姑,在她出生後就被親生父母拋棄在道庵門外拾遺的,待她十歲那年女承母業,她也成為道庵里的道姑,她跟隨養母練武,她養母把劍蘭門的武功精髓傳授給她,不久道庵的主持道長就離世而去,道庵主持和劍蘭門掌門人就由她的母親承接。
據稱,楊玉珍年輕時很美貌,被當地一土匪司令劉政陸搶劫上山,做了壓寨夫人。新中國成立後,楊玉珍因為是國民黨軍官家屬又曾經是土匪婆子,所以在肅反的時候她被人民政府判定為黑五類的壞份子,屬於無產階級專政對象,由於老太婆身份狼藉,得不到社會的認可,難以融入新社會,每逢革命運動和法院宣判大會她都少不了被革命委員會的人拉出去掛牌遊街示眾和站台批鬥。
她進不了任何的工作單位,孤苦伶仃只能靠幫人打短工和自己種些菜來維持生活,到了人老珠黃後連打短工都沒人要了。唯有拾荒討飯了此殘生。

劍蘭門-傳人楊鎮龍

楊大俠名曰楊鎮龍,這個名字由一位萍水相逢的老阿婆所起,他實則姓尹。1971年4月,剛滿16歲的小鎮龍在粵北山區某工廠工作。一天,鎮龍到一小食店吃午飯,被一討飯老阿婆的拐杖絆倒,麵條撒了一地,老阿婆也摔倒在地。於是,鎮龍把阿婆扶到椅子上,重新買了兩碗麵條,並送一碗給阿婆吃。
吃完面後,阿婆要求小鎮龍送自己回家。到了家,鎮龍才知阿婆孤身一人,房內堆滿烏七八糟的廢品。“小阿哥是好心人,我想讓你看看傳世信物。看了後你如果要走,我不會勉強。如果你願留下做我的徒弟,說明我們很有緣分。”聽完阿婆這番話,緊張的鎮龍只好硬著頭皮待在屋內。接著,阿婆讓鎮龍在內屋的一角挖了約50厘米深,取出一個長約1.5米的霉爛木箱,箱裡有兩捆紅布包著的東西。阿婆先把一個紅布包小心打開,但見內裹著七八柄舊刀劍,其封釉已乾枯發黑。
鎮龍拜阿婆為師。此後幾年裡,阿婆傳授鎮龍學會劍蘭門貼身擒拿拳、隱身死穴拳、女兒防身術,以及單傳絕技袖箭、十四招環首斷魂刀等。1976年4月楊玉珍去世,劍蘭門信物由鎮龍承傳至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