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養鋒

劉養鋒

劉養鋒(1894—1960)名葆鍔,養鋒為其字,西峰區顯勝鄉下劉村人。出身耕讀世家,賦性聰穎,敏而好學,博聞強記。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劉養鋒
  • 別名:葆鍔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西峰區顯勝鄉下劉村
  • 出生日期:1894年
  • 逝世日期:1960年
  • 職業:書法專業
  • 代表作品:《離騷筆箋》、《養鋒詩文集》、《千家詩繪畫四體書法藝術》
成長背景,革命時期,新中國成立,人物評價,個人作品,

成長背景

幼時由祖父教讀《三字經》、《千字文》等啟蒙讀物,臨帖習字,寒暑不輟,後入私塾讀書。上學第一天,先生戲出“馬踏木橋如鼓打”句以試其才,他略加思索,即以“雞啄銅盆似鑼敲”相對,令先生驚嘆;又試其字,清秀工整,頗具法度,連呼“神童”,遂執經授義,用意甄陶,成為得意門生。

革命時期

1914年考入蘭州中學,深研國文,兼修英語,勤學苦讀,以特優成績畢業,1919年由甘肅教育廳保送日本留學。先在東亞高等預備學校補習日語,1921年春考入帝國大學政治經濟系學習,親身感受到日本以“優秀民族”自詡的法西斯教育。當他看到“九段坂靖國神社”及“游就坂”世界博物館內中國男子吸鴉片、女子纏小腳的模型,商店走廊下中國人拾大糞,閒談說書等公然醜化侮辱中華民族的圖片,熱血沸騰,極其憤慨,立志振興中華,雪洗國恥。當年7月,請假回國奔喪,將父親安葬後,於1922年3月起程赴日,不料在途中經河北石家莊時遭遇土匪,隨身財物被洗劫一空,身心受到巨大衝擊,遂中斷留學,輾轉來到銀川,以任家庭教師為生。教學之餘,堅持讀書自修。
1926年9月,他投筆從戎,參加了馮玉祥將軍領導的國民革命軍,任吉鴻昌十九師師部秘書兼政治處長,深受在西北軍任職的共產黨人劉伯堅影響。1928年夏隨部隊駐防河北,任河間縣縣長,抑制豪強,整肅吏治。後隨部進駐甘肅隴南,接任碧口百貨局長,整肅貪污,興利除弊,觸及地方土紳和部分上層軍政人員的利益,屢受申斥。養鋒慨嘆:“一介書生,處此紛紜複雜之社會環境,處處碰壁,一籌莫展,徒喚奈何!”1929年隨軍抵達寧夏中衛縣。當天晚上的軍事會議決定,翌日拂曉進攻銀川,攻克省城後“見回不留”。養鋒深感事關重大,連夜草擬條陳,力勸吉鴻昌將軍按照馮玉祥司令“五原誓師”中各民族一律平等的主張,“只問匪不匪,不問回不回”,收回“見回不留”的命令。吉將軍接受了他的建議,攻克省城時派兵保護回民寺院,維護回民利益,避免了政治失誤。隨後,劉養鋒代理寧夏省政府秘書長。1929年冬,馮玉祥國民軍東進,養鋒辭掉軍職,改任寧夏教育廳廳長。
1933年秋,養鋒棄政從教,在平涼中學任國文、英語教員。1938年應甘肅學院之聘,任該院訓導長兼教授。兩年後又回平涼侍奉母疾,兼任平涼中學課程。1941年,籌辦鎮原中學並出任校長,先生熱心家鄉教育事業,四處奔走,籌措款項,聘請知名教員,業績不凡。時值抗日戰爭艱難時期,先生以民族大義為重,在學生中宣傳抗日,帶頭銷毀日貨,在師生中傳為佳話。解放戰爭初期,為照顧年高老母,養鋒回到肖金老家,轉入慶陽縣立國中教書。1948年5月,人民解放軍與胡宗南、馬繼援部在驛馬夏澇池發生激戰,他帶領鄉親把解放軍傷員白長義等7人抬回家中,為保證安全,又轉移古廟隱蔽,請醫生治療,傷愈送返部隊。

新中國成立

新中國成立後,他積極參加土地改革,認購國債,自願捐款支援社會主義建設,向學校捐獻珍藏的圖書,得到當地黨和政府信任,被選為甘肅省人大代表,省政協委員。1953年底,調任慶陽專署第三科(文教科)科長,1955年任平涼專署文衛組副組長。雖公務繁忙,仍刻苦學習,到老手不釋卷。他精通英語、日語,尤喜中國古典文學,讀書至得意處,每每擊節吟喔,旁若無人,或拍案而起,家人皆驚。

人物評價

養鋒品德高尚,為人正派,作風簡樸,公私分明,理該報銷的公費醫療也很少享受。1960年患病臥床多半年,藥費開支很大,用工資支付後,尚欠醫院一筆治療費,垂危之際,再三告誡家人,可變家產,絕不要國家一文錢。 (選自郭文奎主編的《慶陽史話》,作者 潘政東)

個人作品

劉養鋒長期堅持寫讀書筆記,對《楚辭》有較深造詣,著有《離騷筆箋》、《養鋒詩文集》;有《習字入門》、《臨梁子云書列子語》等法帖及碑匾楹聯傳世。
他的書法清秀工整,法度嚴密,筆力穩健,晚年主攻北魏《鄭文公碑》,自成一家,求書者接踵,墨跡遍及寧夏、隴東,不少名山寶剎多有其書題。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