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顯揚行政村

位於距菏澤城北13公里,全村,村莊占地約200畝。全村220戶。全村有耕地總面積5184畝(其中:田1726畝,地3458畝),人均耕地3畝,主要種植甘蔗、烤菸、木薯、糧食等作物;擁有林地35095.9畝,其中經濟林果地1920畝,人均經濟林果地1.15畝,主要種植咖啡、茶葉等經濟林果;水面面積1131畝,荒山荒地10119畝。有金礦、銅礦等資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劉顯揚行政村
  • 耕地面積:860畝
  • 戶數:220戶
  • 人口:1086人
村情概況,村莊簡史,經濟狀況,村莊企業簡介,現代名人,基礎設施,農村經濟,人口衛生,文化教育,基層組織,

村情概況

東西三條柏油大街,村莊東西長於南北,有路燈40盞,村文化大院一座,大型麵粉加工廠一處,並建有村碑,路標,還組建了治安小分隊。

村莊簡史

據《劉氏家譜》記載,明朝嘉靖十年冬,應遷徙之詔,從河南濮陽遷此建村,取名大劉莊。清康熙元年,劉氏八世祖劉顯揚為官清正,受人敬仰,為紀念先祖,便以他姓名改村名為劉顯揚。

經濟狀況

由於交通便利,水資源豐富,全村以種植春小拱棚西瓜為主導經濟產業。瓜田內套種玉米,玉米收後種蔬菜,實現三種三收的種植模式,畝收入達5500元,是經濟發展較快的村莊。

村莊企業簡介

回歸面業是該村的一家民營企業,始建於1990年,到2005年經過15年的精心經營,生產規模不斷擴大,麵粉質量不斷提高,深受老百姓的喜愛,現已發展成為黃堽鎮的一個品牌產品,產品供不應求。為滿足市場需求,加快前進步伐。2006年總經理劉泉錄同志經考察,投資200萬新建四層生產車間大樓,購置安裝了日產量200噸麵粉大型設備。目前麵粉除銷往濟南、淄博等周邊城市外,還遠銷雲南、廣西、四川、東北三省及內蒙等城市,年實現利潤達100餘萬元。

現代名人

武術家劉建錄,牡丹區黃堽鎮劉顯揚村人,著明武術大師。12歲參加兒童團並任團長。1949年參加革命工作。195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56年在菏澤縣縣委工作。1957年參加地下工作。隨從國家領導劉少奇同志出國訪問。1958年回響國家號召,回地方支援。1977年應國家武協邀請參加中國武術7省市南寧觀摩表演,榮獲國家級獎牌,並獲得“繩鎖咽喉”稱號。1979年參加中國武術越南邀請賽獲“山東大漢”光榮稱號。並載入“氣功變彩影片”歷史。1981年調黃堽鎮老齡委工作。1988年農村首屆牡丹藝術表演杯比賽中榮獲獎牌。2005年被牡丹區武協,認名為武協會副主席名譽稱號。在此期間,併兼任鄄城武術館,梁山武術館教練和名譽館長。他為中華武術的發展做出了應有貢獻。

基礎設施

截止2009年底,該村已實現通水、電、路、電視、電話五通,村轄內無路燈。全村有333戶通自來水,有90戶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占農戶總數的77%、20%)。有432戶通電,擁有電視機農戶381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88%);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381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301戶。
該村到鄉道路為土路;進村道路為土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未硬化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24公里,建有集貿市場1個。全村共擁有汽車2輛,農用運輸車6輛,拖拉機29輛,機車161輛。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1693畝,有效灌溉率為34.91%。
到2009年底,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109戶;裝有太陽能農戶41戶;建有小水窖15口;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廚、改廁、改廄)的農戶109戶。全村有5個自然村已通自來水;有9個自然村已通電;有7個自然村已通路;有9個自然村已通電視;有9個自然村已通電話。有4個自然村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該村農戶住房以土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182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233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有18戶居住在其他結構房屋。

農村經濟

該村2009年農村經濟總收入790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455萬元,占總收入的57%;畜牧業收入115萬元,占總收入的14.5%(其中,年內出欄肉豬1350頭,肉牛23頭,肉羊725頭);漁業收入3萬元,占總收入的0.37%;林業收入35萬元,占總收入的4.4%;第二、三產業收入174萬元,占總收入的22%;工資性收入8萬元,占總收入的1%。農民人均純收入2801元,農民收入以甘蔗、烤菸、木薯、糧食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8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14人,在省內務工8人,到省外務工6人。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432戶,共鄉村人口1730人,其中男性954人,女性776人。其中農業人口1696人,勞動力1076人。該村以漢族為主(是彝族、傈僳族族混居地),其中彝族205人,傈僳族64人。
到2009年底,全村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3人,占人口總數的0.17%;參加農村合作醫療1696人,參合率100%;享受低保308人, 占人口總數的17.8%。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室和鄉衛生院,衛生室面積30平方米,有鄉村醫生2人,該村距離鄉衛生院17公里。該村無公廁,無垃圾集中堆放場地,村內無生活排水溝渠設施,全村人畜混居的農戶266戶。

文化教育

該村建有國小1所,校舍建築面積2850平方米,擁有教師10人,在校學生235人,距離中學17公里。目前整個行政村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229人,其中小學生173人,中學生56人。
全村建有圖書室1個。

基層組織

該村建有黨支部1個,下設6個黨小組,共有黨員64人,少數民族黨員4人,其中男黨員57人、女黨員7人。該村黨支部2006年被木城鄉黨委評為先進基層黨支部; 2006年被木城鄉人民政府評為鄉級文明單位。村委會由 (支書兼主任、副支書、副主任等)組成,下設埡口、小寨、老廠、新寨、鄭家寨、包包寨、打電窪、上弓背山、下弓背等9個村民小組。該村建有團支部1個,共有團員46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