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涓子

劉涓子

劉涓子(約370~450年),南北朝人,宋元嘉十九年(442年),撰成《劉涓子鬼遺方》,古代漢族醫學經典著作之一。又稱《神仙遺論》。據《隋書·經籍志》所載為十卷,今本則只存五卷,後劉涓子後人傳與南齊龔慶宣而傳世,原書又稱《癰疽方》,經龔慶宣整理後,成今本《劉涓子鬼遺方》。

基本介紹

  • 本名:劉涓子
  • 所處時代: 南北朝
  • 出生地: 江蘇京口(今鎮江京口區)
  • 主要作品: 《劉涓子鬼遺方》
  • 主要成就: 撰成《劉涓子鬼遺方》
  • 擅長:外科手術
人物簡介,主要經歷,著作,學術內容,臨床套用,軼事典故,人物評價,後世影響,重要觀點條文摘錄,

人物簡介

劉涓子(約370~450年),南北朝時江蘇京口(今鎮江京口區)人,善醫學,尤精外科方術。晉義熙六年(410年),隨劉裕北征,專治被創者。宋元嘉十九年(442年),撰成《劉涓子鬼遺方》,原10卷,今存5卷。述其平生治病經驗,分述癰疽病因及鑑別。內容重於“金創”外傷療法及癰疽發背,疥癬及發禿等治方。使用炙法,薄貼法,針烙紙捻引流內外並治等療法,均為當時突出醫學成就。元嘉二十年(443年),居秣陵(今南京》,另有《神仙遺論》等著作。

主要經歷

劉涓子(約370-450)生活於晉末宋初。晉安帝時,曾任彭城(今江蘇徐州)內史。後來跟隨宋武帝劉裕北征,“有被創者,以藥塗之,隨手而愈”,可見其醫術不但十分高明,而且隨軍出征為軍士療傷,當是一個軍醫。

著作

《劉涓子鬼遺方》又稱《神仙遺論》。據《隋書·經籍志》所載為十卷,今本則只存五卷,後劉涓子後人傳與北齊龔慶宣而傳世,原書又你《癰疽方》,經龔慶宣整理後,成今本《劉涓子鬼遺方》。

學術內容

劉涓子所著《劉涓子鬼遺方》主要是介紹有關外科癰疽方面的知識,魏晉以後,服石之風漸盛,癰疽的發病率大增。客觀上要求提高對癰疽病的認識和改進治療,《鬼遺方》正是在這個時期出現的。此外,由於魏晉南北朝為中國南北分裂時期,戰亂頻多,故本書還涉及金瘡、內傷、瘀血、外傷治療,包括止痛止血,取出箭鏃等等。

臨床套用

《劉涓子鬼遺方》中對癰與疽首先從病機和症象方面作了明確的鑑別,對癰疽等證的辨膿,已經十分精細。除辨別成膿與否以外,還特別指出發病部位與愈後的關係,說明嚴重癰疽症引發全身性感染的預後嚴重。
《鬼遺方》在治療癰疽外證、石發中毒,都有較詳細的論述,它是根據癰疽的不同情況而給予辨證治療提出了許多解毒的治療方法。如對鐘乳石中毒,書中用“雄雞肘上血一合,將鐵粉湯一茶碗調服之”。又如丹砂發,書中用“黑鉛、黃芪、防風、伏龍肝各半兩,水一升,煎半茶碗去滓服之”。

軼事典故

《劉涓子鬼遺方》據說是晉末的劉涓子在丹陽郊外巧遇“黃父鬼”時所遺留的一部外科方面的專著,又稱《神仙遺論》。

人物評價

《劉涓子鬼遺方》對癰疽的辨證論冶,尤其詳盡,可稱為現存我國最早的一部外症癰疽及金瘡方面的專著。代表著我國南北朝時期外科的發展水平。

後世影響

中醫外科素有消、托、補三大法則,分別對應疾病的早、中、後期,強調在不同階段採取不同的治療方法。如消法針對癰疽初發,患者體質亦較好的情況下,為使初起的腫瘍得到消散,多用清熱、解毒、消腫的藥物,以求病人免受潰膿、手術之苦。而這些原則在《劉涓子鬼遺方》中已經有所體現,為三大法則的確立奠定了基礎。

重要觀點條文摘錄

《劉涓子鬼遺方》序
昔劉涓子,晉末于丹陽郊外照射,忽見一物,高二丈許,射而中之,如雷電,聲若風雨。其夜不敢前追,詰旦,率門徒子弟數人,尋蹤至山下,見一小兒提罐,問何往?為我主被劉涓子所射,取水洗瘡。而問小兒曰:主人是誰人?云:黃父鬼。仍將小兒相隨,還來至門,聞搗藥之聲。比及遙見三人,一人開書,一人搗藥,一人臥爾。乃齊唱叫突,三人並走,遺一卷《癰疽方》並藥一臼。時從宋武北征,有被瘡者,以藥塗之即愈。論者云:聖人所作,天必助之,以此天授武王也。於是用方為治,千無一失。姊適余從叔祖涓子寄姊書,具敘此事,並方一卷。方是丹陽白薄紙本瀉,今手跡尚存。從家世能為治方,我而不傳。其孫道慶與余鄰居,情款異常,臨終見語:家有神方,兒子幼稚,苟非其人,道不虛行。尋卷診候,兼辨藥性,欲以相傳囑。余既好方術,受而不辭。自得此方,於今五載,所治皆愈,可謂天下神驗。劉氏昔寄龔方,故草瀉多無次第。今輒定其前後,蔟類相從,為此一部,流布鄉曲,有識之士,幸以自防。
齊永元元年太歲己卯五月五日龔慶宣撰。
道慶曰:王祖母劉氏有此鬼方一部,道慶祖考相承,謹按處治,萬無一失。舅祖涓子兄弟自瀉,瀉稱雲無紙,而用丹陽錄。永和十九年,資財不薄,豈復無紙,是以此別之耳(案:永和只十二年,且去宋武甚遠,疑元嘉之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