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永之(清光緒年間孝子)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基本介紹

  • 本名:劉永之
  • 出生地:清豐縣後士子園村
  • 出生時間:清光緒年間
  • 主要成就: 清豐人秉承“修、齊、治、平”的古訓,  
清光緒年間,清豐縣後士子園村有個叫劉永之的人。他兩歲喪母,其父劉懷智又受募當兵開赴陝西。後輾轉新疆伊犁,孑然一身,開荒種地,累年不歸。幼小的劉永之由祖母和叔父撫養長大。多年來全家人一直多方打聽、四處查問,至劉永之24歲時終於得到了父親的一點訊息。他便不管音訊真假,橫下心來,背起行裝,踏上了萬里尋父的路程。記不清爬過多少高山峻岭,涉過多少河湖沼澤,穿越過多少森林草地、戈壁荒漠,他一路乞討、一路尋問,經半年有餘,終於父子相見。然而父親因多年來孤身一人辛苦勞作,積勞成疾臥病在床,又加思念家鄉親人終日啼哭,病勢越發沉重。人地兩生,舉目無親,缺米少錢,如何為父親治病養身呢?劉永之只好上山打柴或靠乞討換錢,為父親治病,日夜精心侍奉。然不足一月父親就離開了人世。永之無奈以蘆席作棺埋葬了父親。然後,又結蘆守墓歷時三載,方收拾骨骸,背負還鄉,將父親歸葬本族墓地。劉永之秉一顆孝心,不畏艱險,歷經四載,行程萬里,尋父歸親的義舉,感天動地,名揚四方。地方官上報朝廷,光緒皇帝特頒賜“萬里歸親”御匾以彰其孝行。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孝道所產生的道德習慣遷移到一個人的立身處世行事上,必然由對家庭的責任感轉化成對社會的責任感,從而成為整個社會道德基礎和行為準則。清豐人秉承“修、齊、治、平”的古訓,不僅事親至孝,而且推己及人,形成了尊老愛幼、敬賢禮讓、扶危濟困、惜弱憐貧、勇赴國難、以天下為己任之淳樸優良的道德風尚。湧現出眾多的忠臣良將、清官廉吏、民族英雄、志士仁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