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桂仙

劉桂仙,女,1934年出生於河北農村。1980年9月30日,經營首都首家個體餐館——“悅賓餐館”;1995年出資300萬元組建洪喜木業有限公司,任董事長;1996年出資8萬元開張古玩店,成為紫檀木古玩最大收購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劉桂仙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河北
  • 出生日期:1934年
  • 性別:女
基本信息,人物介紹,創業的艱難,包桌制,農貿市場,

基本信息

人物介紹

劉桂仙,女,1934年出生於河北農村。
“悅賓”
1980年9月30日,僅擁有四張桌子的“悅賓”誕生在東城區翠花胡同。試營業前一日,劉桂仙花36元買了4隻鴨子,她準備給客人做她拿手的鍋燒鴨。開張當晚結算,4隻鴨子變成7隻。劉桂仙記憶中,那天看熱鬧的人比吃飯的人多出幾十倍。曾就職汽車修理廠的退休職工話說當年“我們扒著門縫看”,他們看什麼叫個體餐館。個體餐館雖然開張但沒執照。工商局允許悅賓先斬後奏,主要為扶持私營經濟這一新生事物,扶持具體而微。

創業的艱難

回憶起當年創業的艱難,劉桂仙至今仍懷念當時的工商局“像娘一樣”。在供應緊缺年代,工商局幹部提著米袋子、端著鍋盆為悅賓尋米找豆腐。為她做擔保向銀行貸款500元購置了雪花牌冰櫃。又為劉桂仙辦下執照。執照雖辦妥,但供應短缺讓劉桂仙“急得直撞牆”。在一切憑本購貨的票證年代,個體經營面臨“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挑戰。
供應緊缺逼迫劉桂仙起五更遠走河北三河、高碑店等集市購貨,朝陽菜市場亦成悅賓攻關對象。那時海產品全部為冰凍。當時的食客有三類人:使館人員及住在華僑大廈的客人,如住在華僑大廈的香港演員鄭少秋就光顧悅賓多次。周邊機關,如文化部、法院、人民教育出版社、婦產醫院的公職人員。東四西大街賣服裝的個體戶。周邊住戶基本無人光顧,對於月收入三四十元的工薪階層來說,下館子無疑為敗家之舉。

包桌制

使館人員光顧的頻率幾將悅賓包攬。於是,劉桂仙創造性地提出包桌制,一桌10人,1人10元。四張桌子一拼,鋪上一塊白底紅花泡泡紗的桌布,像模像樣。悅賓對老外的吸引在於“比飯店好吃又便宜”。當然,不乏暗中觀察悅賓。比如,美國合眾國際社記者龍布樂的報導“在中國,美味食品和私人工商業正在狹窄的胡同里恢復元氣”。當時外國人交付劉桂仙的是外匯券,劉桂仙於是用外匯券去友誼商店購買什錦豌豆罐頭等特供食品。外國人買單時,劉桂仙一家可謂最早見識AA制的中國人。當時,劉桂仙對AA制很是不解,“自個兒吃自個兒的,小氣得很”,她說。
迅速成為萬元戶的劉桂仙,對於成本核算、毛利潤等細賬,不識字的她一竅不通。當時她對財富的期待是“比上班強就行”、“能養活兩個待業的兒子就行”、“能不撿菜幫子就行”、“能全家七口人一人一床被子就行”。精明好學,自稱“眼一份手一份”的劉桂仙在經濟學這把算盤上,她情願糊裡糊塗算粗賬。實際上,她有著自己的擔心。她怕賺多了被人當成資本家,背上“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罪名。
三中全會後,改革開放的春風雖微醺大地,但冰雪消融、氣候轉暖尚需時間,所以,作為“出頭鳥”的劉桂仙在質疑與撻伐聲中不敢定菜價。一個紙盒子擺在門口,請食客“估摸著給”。隨政治氣候日漸回暖,工商局規定悅賓賺錢百分比——30%至40%,於是悅賓在牆上添置一黑板,上書菜價:對蝦5元,魚香肉絲1.60元,炒土豆絲0.68元……如雷池,劉桂仙“怕犯錯誤”不敢超越,尤其不敢超越的是僱人。劉桂仙儘管“累得不敢躺倒,一躺倒就起不來了”,但仍掙扎著自己乾。建國後,在階級鬥爭薰陶中活過半輩子的她,其思維定式是——“僱工=剝削人”。剝削人的人是該被打倒的。思維定式最終解凍於1981年春節,姚依林、陳慕華走進翠花胡同的那一天——“小胡同飛出金鳳凰”、“把買賣做大”。“大人物的肯定”讓吃了定心丸的劉桂仙在崇文門三角地雇了一個人。“心裡揣著兔子”般地過了幾天,見沒動靜,她遂雇兩個,三個,直至今天的16個。回想當年,劉桂仙的創業足跡無不顯現著“摸著石頭過河”乍暖還寒的時代溫度。

農貿市場

上世紀80年代末,農貿市場誕生。1993年5月,以糧票的全面退場宣告票證時代終結。此時,距悅賓僅300米左右的黃城根農貿市場開市。這個近在家門口的市場猶如悅賓的大倉庫,讓劉桂仙欣慰“再不用去河北趕集了”。
供應的自由與豐富意味著悅賓創業艱難期已過。此時鄧小平南巡不久,劉桂仙意識到此前如履薄凍的路將“走得踏踏實實”。所以,1992年秋,她開了悅賓分店,後改名“悅仙”,自此劉桂仙從創業轉入守業。
創業之初,48歲的劉桂仙對工商局保證,“只要我掌勺,絕不做丟人現眼的事”。丟人現眼,即缺斤短兩,摻假賣假,以次充好,奴役夥計。28年過去,76歲的劉桂仙基本秉承自定律令,變動的字句是“只要我活著”。28年經營,她悟出一個真諦——“買賣不論大小,做穩了比什麼都強。國家要的是江山安穩,家庭圖的是妻賢子孝”。
若想悅賓不倒,悅賓傳代,悅賓練就不壞金身,劉桂仙讓家族牢記一個樸素至簡的真理“入嘴的東西比天大”。比天大的東西逼使劉桂仙28年“不錯眼珠地盯著倆飯館”。她盯防三偷:偷工減料、偷奸耍滑、偷雞摸狗。1996年,劉桂仙因年邁及疾病不再掌勺,然而掌舵依舊。每隔一天,她早10點到飯館,下午3點離開。儘管她自嘲“身子骨像個草包”,儘管無數人規勸現年76歲的她“生意做到這份上,該享享清福了”,然而劉桂仙拿得起,放不下,究其因是“人心隔肚皮,不盯著不行。”
就食材而言,劉桂仙的思路是“不怕貴就怕不新鮮”。在成本與利潤之間,她賺錢的辯證法是:“一心想賺錢,錢不一定賺得到;一心做好菜,錢就一定來。”所以,食材新鮮,一餐一做成悅賓第一店規;二、除了拍黃瓜,不做生冷,劉桂仙怕吃壞客人肚子毀名聲;三、能自己做的輔料自己做,如炸辣椒油,做不了的到廠家購買。值得一提的是,劉桂仙嚴把用油關。她說燒菜的關鍵是油,油沒邪味,湯就不混,菜就沒邪味;四、食材變味,廚師不準動勺;五、廚師做壞了菜,按菜價一半扣罰。
劉桂仙有句口頭禪,“這個檢驗,那個查看,誰檢驗也不如顧客檢驗。”食客檢驗的是28年如一日的味道;28年日如一日的潔淨。“悅賓從沒吃壞過人”,劉桂仙自信地說:“我就敢夸這個口。” 一位視悅賓為自家食堂的老顧客稱呼悅賓“咱家的菜”,感恩劉桂仙,“像守著娘吃飯一樣。”
今天回頭看,悅賓28年不倒,人們想當然視為受惠於飯店招牌“中國餐飲個體第一家”,而一位視悅賓為自家食堂的老顧客卻認為:質量勝於名聲。如果口味不佳,食客稀少,有名無實的悅賓能走多遠?客人們以簡單的道理破解悅賓的不壞金身:“家裡做飯都是真材實料吧,悅賓所用佐料沒有超出家裡的東西。”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