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月英(收藏愛好者)

劉月英(收藏愛好者)

劉月英,女,家住東風社區,性情開朗,思路清晰,對於家什她有一套自己的理念 “家什能用就不能丟,我用完了還要傳下去!”,家中有兩件跟隨了她一輩子的寶貝——— 錫酒壺和蒜臼。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劉月英
  • 國籍:中國
  • 職業:收藏愛好者
  • 性別:女
簡介,事跡,

簡介

家住東風社區的劉月英老人,今年已經92歲高齡了,依然性情開朗,思路清晰。讓老人驕傲的是家裡有兩件跟隨了她一輩子的寶貝——— 錫酒壺和蒜臼。劉月英老人現在天天喝酒,她喝酒已經有六十多年的歷史了,從她學會喝酒的那一天,錫酒壺就伴隨著她。多少次,錫壺掉到地上摔癟了,她也捨不得仍,將筷子放進去捅捅再用。劉月英不會說“對酒壺有感情”這類話,她的話平凡又實在——— “家什能用就不能丟,我用完了還要傳下去!”而那個有一百多年歷史的蒜臼,就這樣一代代傳下去。劉月英的兒子於常德多次搬家,每次都記得帶上這個蒜臼。孩子們不解:“你拿這么個笨重東西幹啥?又不能使了。”於常德說:“怎么不能使?這個蒜窩子好使著呢,用它砸的蒜特別香!”這個蒜臼經歷了兵荒馬亂的年代,經過了多次搬家,蒜錘子用壞了好幾個,它卻保留了下來,見證著老於家的歷史。
在東風社區,記者來到熱情好客的劉月英家中。劉月英今年九十二歲高齡,身子骨仍然十分結實,如今還能幹些燒水之類的活。她性情開朗,思路清晰,說話速度很快。劉月英老人招呼記者坐下後,拉起了家常。她向記者介紹了家裡的兩件跟隨了她一輩子的寶貝——— 錫酒壺和蒜臼。

事跡

一天喝兩盅活到九十九
劉月英從茶几底下拿出一個酒壺,笑呵呵地問:“你猜這個酒壺多少年了?”
這個錫做的酒壺,在手裡掂掂頗有分量。壺嘴有些扁了,記者還沒來得及開口,劉月英老人就一把接過去,三下五除二就把壺嘴捏圓了。劉月英說:“這個酒壺得有七八十年的歷史了,是從東關集上買的,那時候集上有錫匠,我的公公於秉純最早使用它。那時候家裡窮,吃飯都是問題,哪有閒錢喝酒?每當過節和家裡來客人的時候,家裡的老人才讓我到街上打二兩‘老白乾’,家裡再炒個花生米,吃菜喝酒,香得不得了!”
劉月英老人現在天天喝酒,每天中午半茶碗,晚上半茶碗,加起來三兩酒。劉月英老人學會喝酒,要追溯到六十多年前,那時莊戶人都要去坡里乾農活,家裡都帶著茶和酒。到了冬天干活很冷,休息時家人就讓劉月英喝一口酒暖暖身子。劉月英說:“剛開始覺得很難喝,後來喝習慣了,不喝就覺得不得勁。但那時候可不是想喝就能喝上的。”劉月英老人又說:“一天喝兩盅,活到九十九。而且假酒我一口就能嘗出來,度數不夠,發甜。”
到了劉月英的兒子於常德這一輩,喝酒的不多。於常德說:“我不是離了酒不行的人,高興的時候就喝兩口。過年過節,家裡來客人不能不備下酒,我就去白酒廠用地瓜乾子換,那時候大約五斤地瓜乾子換一斤白酒,有時還得找熟人才能換到。”再往後,就是改革開放後,生活條件好了,劉月英老人能夠天天喝酒了,每次打一桶散裝白酒,然後用錫壺慢慢喝。多少次,錫壺掉到地上摔癟了,她也捨不得仍,將筷子放進去捅捅再用。劉月英不會說“對酒壺有感情”這類話,她的話平凡又實在——— “家什能用就不能丟,我用完了還要傳下去!”一百多年歷史的蒜臼
(圖)劉月英(圖)劉月英
蒜臼,也就是老百姓俗話說的“蒜窩子”,這在百姓家中幾乎是必備用品。但於常德家的這個蒜臼卻大有來頭,家中五代人使用過它,有著百年歷史。這是一個砂石做的蒜臼,雖然十分結實,但經過百年時光,上面也留下了歲月的痕跡——— 蒜臼的邊緣已經不那么齊整,中間深深地凹了下去。可以想像它裡面砸過多少頭蒜。
蒜臼經歷了兵荒馬亂的年代,經過了多次搬家,蒜錘子用壞了好幾個,它卻保留了下來,見證著老於家的歷史。
這個蒜臼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於常德的爺爺於秉純那一輩。於秉純當年在東、西兩關頗有威望。當年南北軍在東關激戰,民不聊生。於常德說:“那時候還有高高的城牆,南北軍激戰,一邊攻城,一邊就連人帶梯子都掀下去。我爺爺搖著旗到兩軍中間,示意他們不要打了,給他們說和,並最終說和成功。”於秉純一生不聚財,家門外經常支起幾口大鍋做飯,接濟吃不上飯的窮人。他自己喜歡吃蒜,經常使用這個蒜臼。
這個蒜臼就這樣一代代傳下去。於常德多次搬家,都記得帶上這個蒜臼。孩子們不解:“你拿這么個笨重東西幹啥?又不能使了。”於常德說:“怎么不能使?這個蒜窩子好使著呢,用它砸的蒜特別香!”1995年後,於常德家裡不再使用這個蒜臼,但也沒有丟掉,而是小心放在裡屋中。於常德說:“論值錢,這不是什麼值錢的東西,但它是祖上傳下來的,我們應該把它傳下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