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書彬,東吳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主要從事著德國政府與政治、政黨政治、歐洲聯盟東擴、兩岸關係的研究工作。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劉書彬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基本資料,學歷與經歷,研究計畫,相關資訊,
基本資料
劉書彬
姓名:劉書彬
性別:女
出生年月:不詳
國籍:中國
時代:現代
籍貫:台灣
民族:漢族
身份:副教授
學歷與經歷
劉書彬
東吳大學政治學系學士,德國語文學系輔系文憑(1986-1990)
淡江大學歐洲研究所法學碩士(1990-1993)
德國科隆大學哲學博士。主修政治學,副修現代中國研究(漢學)、教育學。(1993-1999)
樹德科技大學通識教育學院專任助理教授
(1999-2003)
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通識中心兼任助理教授(2000-2003)
研究專長:比較政治、德國政府與政治、政黨政治、歐洲聯盟東擴、兩岸關係。
研究計畫
劉書彬
教育部九十年「提升大學基礎教育計畫案」之「以永續生存為導向之技職教育課程設計與推廣─人文價值與生命關懷為核心之通識課程」子計畫四主持人:公民環保教育在技職教育體系課程之設計與推廣(2001.08-2003.07)
教育部九十年度發展學校重點特色計畫─「多元知能統合之技職通識教育」。共同計畫主持人。(2001.10-2002.07)
國科會九十二年專題計畫—「德國社民黨政府『新中間路線』政策之研究」。(2003. 08-2004. 07)
相關資訊
‘政治系劉書彬老師 「政治學導論」教學經驗分享
鑒於修習「政治學導論」課程之學生,非來自政治系本科,客觀上,其學習背景上缺乏公共事務的關心,也無政治學基礎的分析概念;主觀上,也多認為通識課程在性質上,並非專業之重要課程,因此上課之初,多僅以修習一營養學分的態度來學習,並未體認該通識課程做為公民基礎知識,促進民主政治發展之重要性。其主觀之印象或許無法即刻改變,但是改善客觀的學習基礎,增進學生對與己身有關之公共事務的關心,卻是可行之道。
因此,除了教授一般政治學知識之外,更重要的教學課題即為:如何透過本課程,讓學生從日常生活中就發現俯拾可得的學習素材,而且日後能形成關心公共議題的公民。對此,我是透過「一周大事記」平時作業的進行來達成。該方法包含下列幾個步驟與教學功能:
提交國內外兩則大事摘要:培養學生閱讀政治相關新聞的習慣。
劉書彬 口頭摘要心得報告:進行綜合說明與思考或批判能力的培養。
教師回應學生作業:解釋疑問與政治學基礎知識或分析概念的建構。
開放討論與評述:多元意見的發表,強調公民責任的必要,並強化一般政治語彙的應對。
新聞大事記的要求,經過幾年的實施,從許多學生的學期作業回饋、質性訪談、和量化性的調
查顯示:學生經過至少一學期的作業訓練,出現三項結果:1. 學生對新聞之政治版與社論閱讀增加 。2. 大事記作業有助於時事瞭解,也有益於主題授課內容吸收,而對學習有幫助。3. 增廣見聞與新知 ,也提升公民意識與自我權益。
當然學生也提供學習心得與改進之道,尤其在問卷提示:「大事記作業與討論」的教學方式是
否為值得推薦的教學方式時,學生多數表示肯定時,更予支持繼續這樣的教學方法之實施。從教學法來檢驗,透過「大事記作業」之教學,具備了討論教學法、講述教學法和批判性思考的形式與內涵,因為讓學生有主動設定討論議題的功能,等於讓學生就自己興趣的時事議題,來讓老師應答,容易讓學生有課程參與感,再加上政治學重要的概念分析和圖解,就容易從點、線的知識,假以時日,匯集成較大面積的知識,並進而養成主動發問,尋求解答,回應國內外主流議題的能力。如此一來,政治學導論課程的授課目標,就能在日常生活落實學習中達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