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易斯模型

劉易斯模型

一個認為經濟發展依賴現代工業部門的不斷擴張,而現代工業部門的擴張需要農業部門提供豐富的廉價勞動力的二元經濟模型理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劉易斯模型
  • 時間:1954年
  • 作者:劉易斯
  • 出處:勞動無限供給條件下的經濟發展
經濟發展模型,基本要點,最主要方面,

經濟發展模型

1954年,劉易斯(W.A.Lewis)在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學報上發表了一篇具有里程碑意義的論文-“勞動無限供給條件下的經濟發展”,首次提出了完整的二元經濟發展模型[3]。這篇文章的發表標誌著二元經濟模型超越了思想階段而形成為一種具有嚴格內部一致性的經濟學理論。但這一理論也招致了激烈的批評。1961年和1964年拉尼斯(G.Ranis)和費景漢(J.C.H.Fei)發表論文[4]對劉易斯理論的不足之處進行了改進,使其更加準確和合理,形成為一個涵蓋面更廣的經濟發展理論體系。學說界通常把二元經濟模型稱之為劉易斯-費-拉尼斯模型。劉易斯因為作出了包括二元經濟理論模型在內的一系列重要理論貢獻而榮獲1979年度諾貝爾經濟科學獎。

基本要點

二元經濟模型的基本要點如下:
(1)不發達經濟是由兩個不同性質的經濟部門所組成的。一個是傳統部門(traditional sector);另一個是現代部門。從生產技術方面來看,傳統部門採用的是手工為主的生產技術,這些技術基本上是本地長期的生產實踐中緩慢形成的。現代部門使用的是以大機器設備為主的資本集約型生產技術,多半是從先進國家引進的。從經濟性質看,傳統部門經濟的貨幣化程度很低,生產的目的主要是維持全體共同體成員的生存,通行的是共同體原則,根據這一原則,在農業生產單位或農村社區內部,生產者(經營者)在決定勞動力僱傭水平時,主要考慮的是彼此互助、互濟和遵從傳統的倫理道德規範。因此即使勞動力的僱傭量超出了實現最大利潤所容納的最佳水平,經營者也不會或不可能解僱多餘的勞動力。於是在這個部門內,就業的勞動力是與有勞動能力並願意從事勞動的而人口規模相等的。這樣就會存在相當部分的剩餘勞動力。與此相對,現代化部門的市場化程度高,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通行的的是利潤最大化原則,其標誌就是企業家以邊際勞動生產率等於工資的原則決定僱傭規模。這意味著,只有那些邊際勞動生產率高於工資水平的勞動力才被僱傭。剩餘勞動力將不存在。
(2) 傳統部門中存在著邊際生產率低於其生活費用甚至等於零的勞動力。如果勞動力的邊際生產率為零,那么這部分勞動力的流出將絲毫不影響傳統部門的總產量。如果是邊際生產率高於零但低於生活費用的勞動力,那么其流出對傳統部門總產量的影響也不大。如果一個社會不存在現代部門,那么全體勞動力只能生存在最低生活水平的“馬爾薩斯陷阱”之中。邊際生產率在零到最低生活費用之間的那部分勞動力被統稱為過剩勞動力。其中邊際生產率為零的那部分勞動力被稱為純粹的剩餘勞動力。一國只有發展現代生產部門才能吸收剩餘勞動力並使全體人民的生活水平持續提高。
(3) 現代部門的擴張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是以吸收傳統部門的剩餘勞動力為其特徵的。經濟發展的一個最顯著的標誌就是勞動力從傳統部門向現代部門的轉移。這種轉移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邊際生產率為零的純剩餘勞動力的轉移,這部分勞動力的流出不影響傳統部門的總產量;第二階段,邊際生產率大於零小於最低平均生活費用的那部分勞動力的轉移,這一階段的轉移將開始影響傳統部門的總產量。第三階段,傳統部門的剩餘勞動力已被現代部門吸收完畢,現代部門的進一步擴張就必須與傳統部門爭奪邊際生產力大於最低生活費用的勞動力。勞動力的供求結構發生本質性的變化,勞動力過剩現象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勞動力不足。勞動力的實際工資持續上升,在競爭的拉動下,傳統部門的性質也開始發生變化,共同體原則趨於解體,資本主義經營原則開始確立,同時,在這一部門中開始生產技術的現代化。傳統部門的技術特徵和經營特徵逐漸消失。整個經濟體系變成現代經濟體系。至此工業化的主要任務已完成,國家從不發達經濟變成發達經濟。
(4) 經濟發展的關鍵階段就是第二階段。如果生產技術沒有進步以至於農業勞動生產率沒有顯著提高,則在這個階段勞動力從傳統部門的流出,必然導致糧食等農產品總產量下降。農產品短缺就不可避免。一旦農產品的供給出現不足,現代部門必須提高名義工資以穩定產業工人實際生活水平。現代部門的利潤率將因此而降低,產業擴張的速度放慢。這又意味著現代部門吸收剩餘勞動力的能力弱化。如果農業部門的生產率始終沒有提高,工業表面的擴張又沒有其他資本積累源泉,那么經濟發展的速度會顯著放慢。困難的格局可能持續相當長時間,甚至在某種極端的情況下始終無法完成該階段。這一階段的長短取決於傳統部門的生產率和現代部門資本積累水平。傳統部門的產出率越高,現代部門資本積累的速度越快,困難的第二階段也就會越短。在最理想的情況下,第二階段將會消失。

最主要方面

從上述模型可以看出,二元結構下的經濟發展取決於多方面的因素。其中最主要的是:(1)兩部門勞動生產率的高低。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傳統部門的勞動生產率越高,現代部門的工資就越容易在較長時間裡保持在較低水平。這樣就越有利於保持較高的利潤水平,擴大現代部門的再投資能力。而且,工資水平越低,企業家就越傾向於使用勞動密集型生產技術,就越有利於就業。現代部門生產率的提高會擴大資本家的儲蓄,從而促進再投資,使現代部門持續擴張。(2)兩部門技術進步的類型。越是勞動密集型技術進步,單位資本吸收的勞動力就越高,反之,越是資本密集型技術,單位資本吸收的勞動力就越低。但是勞動密集型技術進步雖然有利於短期內的就業,但是由於其勞動生產率不如資本密集型技術,積累能力和產業擴張能力較弱,對長期的經濟擴張和就業擴大有一定不良影響。因此選擇產業發展技術類型是必須根據經濟發展的特殊階段的要求,全面權衡各種類型的利弊。 (3 )兩部門的工資水平,特別是現代部門的工資水平。一般來說,工資水平應該反映勞動力市場的供求結構,如果從體系外對工資水平進行干預,將其抬高到均衡水平以上,那么對二元經濟發展是不利的。就傳統部門而言,如果“工資水平”不能象理論假定的那樣在轉換點到來之前始終保持在最低生存費用即制度工資水平(CIW),而是隨著勞動力的流出而不斷提高,則現代部門勞動力的工資也會被迫提高,這樣就會使發展條件變得對現代部門不利。同樣,現代部門勞動工資提高到均衡水平以上將使得該產業部門在利潤水平下降的同時提高資本集約度,這往往構成二元經濟發展的嚴重障礙。 (4)人口增長率的高低。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人口增長率越高,新增人口對現代部門積累的消食就越多,同時現代部門所面臨的就業壓力就越大。這同樣是不利於發展的。
總之,對於二元經濟體系的發展來說,兩部門勞動生產率的提高、高生產率的勞動密集型技術的普遍採用、低工資水平的維持、人口增長率的降低等是十分重要的條件。
劉易斯模型的目的是為了促進不發達經濟發展,動力是勞動力轉移和城市化。它對八九十年代的欠發達的中國特別合適,但21世紀的中國其實很難切合劉易斯模型的條件了,最根本的一點是,農村勞動力出現了短缺,而城市現代部門,特別是勞動密集型企業的工資增長緩慢,實際工資甚至是負增長,這就對農民沒有吸引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