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振凱隨感三題

《隨感三題》是學者劉振凱對人生、文化、大學體制等問題的感悟與思考。此文發表在2006年11月28日的《新疆日報》上,人民網作了轉載。

內容摘要,原文賞讀,

內容摘要

劉振凱認為,偶然的誕生意味著必然的死亡。可是,一般來說,文化的生命卻是不老的。因為文化的核心是非常堅硬的。文化是一種民族的身份證。可見,文化的薪火相傳,對於一個民族來說何其要緊。“文化的最後結果是人格。”對於一個民族來說,那就是民族性格。
什麼是大學,辦好大學之要務安在?劉振凱認為,當今中國之大學管理制度的行政化、官員化的特點十分突出,校園之內,機構臃腫,官員人浮於事,官本位盛行,比官大小的氣氛濃於比學問多少的氣氛,“教而優則仕”被視為正確導向,是為大病也。須知,重仕輕士,會受到歷史的懲罰。這是一條屢試不爽的鐵律。

原文賞讀

隨感三題
劉振凱
禹錫詩意
小仲馬在《茶花女》的演出獲得巨大成功之後,告訴他的父親說,《茶花女》可以和大仲馬最偉大的作品媲美。結果,大仲馬說:“親愛的孩子,我最大的作品就是你呀!”
我們讀出的是大仲馬對小仲馬深深的愛。
還有傅抱石之於傅小石;楊沫之於老鬼;茹志鵑之於王安憶;曹禺之於萬方;梅蘭芳之於梅葆玖;譚鑫培之於譚富英、譚元壽……
推而廣之,我們讀出的是老一代人對下一代人深深的愛。
唐人劉禹錫最能巧妙地詮釋這種情形,那正是:“芳林新葉催陳葉,流水前波讓後波。”

淺讀文化
無情的歲月會把秀麗豐腴的少女雕塑成醜陋瘦削的老嫗,會把英俊瀟灑的小伙鐫刻成佝僂矮小的衰翁。
蓋生命進程使然。
偶然的誕生意味著必然的死亡。
可是,一般來說,文化的生命卻是不老的。因為文化的核心是非常堅硬的。
文化是一種民族的身份證。
可見,文化的薪火相傳,對於一個民族來說何其要緊。
“文化的最後結果是人格。”對於一個民族來說,那就是民族性格。
大學辨
什麼是大學,辦好大學之要務安在?近年來似乎又成了一個問題。
我們有必要先聽聽幾位大學校長的說法:大學者,“非校舍之大之謂,非學生年齡之大之謂,亦非教員薪水之大之謂,系道德高尚、學問淵深之謂也。”這是1912年10月馬相伯代理北京大學校長就職演說中的話。
“大學者,研究高深學問者也。”這是1917年1月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學校長就職演說中的話,蔡氏還說,“大學者,‘囊括大典,網羅眾家’之學府也,《禮記·中庸》曰:‘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足以形容之。”
“所謂大學者也,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1931年梅貽琦在就任清華大學校長就職演說中如是說。
“‘大學乃大師之學,無大師則無大學’,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運行的主體是高素質的師資、一流的人才。要把北大建成世界一流大學關鍵在人,在於有一支學術水平高的教師隊伍。”現任北京大學副校長閔維方撰文這樣說。
四川大學校長謝和平院士的語言更為簡約,他說:“大學要有大師、大樓、大愛。”
“五四”前賢們對大學也有許多說法,歸納起來,大意無外乎大學是凝聚眾多大師的所在,是培植俊才大師的沃土。
當今中國之大學管理制度的行政化、官員化的特點十分突出,校園之內,機構臃腫,官員人浮於事,官本位盛行,比官大小的氣氛濃於比學問多少的氣氛,“教而優則仕”被視為正確導向,是為大病也。
須知,重仕輕士,會受到歷史的懲罰。這是一條屢試不爽的鐵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