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蜀永陵

前蜀永陵

前蜀永陵,位於四川成都西門外三洞橋附近,五埋藏前蜀皇帝王建的“永陵”。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前蜀永陵
  • 地理位置:四川成都
  • 開放時間:8:30-18:00
  • 景點級別:國家二級博物館
  • 門票價格:20元
  • 著名景點:永陵
舊撫琴台
前蜀永陵
四川成都西門外三洞橋附近,有一個土台,突兀於平地之上。雖然高度只有十五米多,並不算高大,但在成都這塊平地上,也算得是突出的了。多年來它一直被人們稱之為撫琴台,有說是西漢時期著名的文學家司馬相如的撫琴之處,也有說是三國時期諸葛亮撫琴的地方。可是都沒有任何可靠的歷史文獻記載和實物作證,因而也就無從定論,長期以來成了一個謎。
1942年,經過考古學家們的科學發掘,這個謎終於揭開了。它原來不是什麼撫琴台,而是一個古代帝王的陵墓,即五代埋藏前蜀皇帝王建的“永陵”。
亂世梟雄
王建(公元847~918年),字光圖,許州舞陽(今河南舞陽西北)人。青少年時代,屠牛盜驢,販賣私鹽。但他聰明果敢,極善投機,生逢亂世乃適得其所。他因在戰亂中保護狼狽出逃四川唐僖宗有功,從一個神策軍小卒升至利州(今四川廣元刺史。他利用唐昭宗討伐企圖抗衡朝廷的四川節度使陳敬遭之機,擴充自己的勢力,任劍南四川節度使, 後被昭宗封為蜀王。公元907年,朱全忠代唐建後梁王建看時機成熟,便在四川稱帝,國號大蜀,史稱前蜀,定都成都王建比較注意招攬人才,勸課農桑,為西蜀的安定富裕和文化繁榮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公元918年,王建病逝,葬永陵,俗稱王建墓
寫實佳作
永陵封土為圓形,現直徑80餘米,高15米。陵台之外,每隔二米半或一米半築磚基1道,共3道,似為陵垣遺蹟。正面第一、三道磚基之間,建包磚夯土墩1對。墓室建於陵台之下,南向,無墓道,全長30.8米。以14道紅砂岩砌築的拱券為骨架,券間鋪以石板和券石,石板表面次第塗抹細泥、白堊,其上再施彩。券頂天青色,壁面朱色。分前中後3室,每室裝木門1對,室間有甬道相通。中室中央偏後有須彌座石棺床,上置棺槨,棺床兩旁列有托棺床的12神半身透雕石像,石像均頂盔貫甲,孔武肅穆。後室建石床,稱為“御床”,床上置墓主之圓雕像及謚冊、玉哀冊、謚寶等法物,墓主雕像頭戴折口中,身著袍服,濃眉深目,隆準高顴,薄唇大耳,神態威嚴而慈祥,符合史籍所載王建之相貌, 堪稱古代寫實精神的佳作。
宮廷樂隊
永陵最珍貴之處在於棺床四周或舞或奏的樂伎浮雕, 這些樂伎位於棺床東西南三面,共24人,其中舞者2人,奏樂者22人,姿態有別,表情各異,操著琵琶、柏板、、吹葉等,彈擊拍吹各種樂器,共20種23件,組成一個完整的宮廷樂隊。
高超技藝
棺床樂伎服飾華麗,面貌豐腴圓潤,而作為抬棺的12神更是逼真異常,神態沉著勇猛。12神和24樂伎的石刻是傑出的,也是五代十國時期少見的藝術精品。伎樂的舞伎是2個主像,作揮袖對舞的姿態,給人以委婉柔和的優美之感。其餘樂伎均各執樂器作伴奏狀,熟練靈活,如聞其聲, 面相也體現出運用各種樂器的精神變化。奏弦樂的豎耳沉思,鼓樂的節拍緊張,吹葉的腮滿目睜,吹笛的則兩目凝視。這種仔細而深刻的從內在精神活動表現到面部神情,以及樂器曲調的完全融合,有如一氣呵成,反映了作者對現實生活的精細觀察和深刻體會。雕刻技術更是縱刀妍麗,嫻熟洗鍊。12神的面部表情和肌肉緊張部分,運用誇張手法,十分恰當。肘和手腕的粗碩和雄健,似把全身力量都集中上來作重大抬扶,更巧妙地借面部嘴巴的種種特殊動作,把12神表現得絲毫無雷同之處,而這種意匠經營,只有很高藝術修養和技巧才能辦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