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柳園村

前柳園村

前柳園村位於巨野縣城東南20千米,獨山鎮東南方向5千米,金山腳下,青龍路旁,東鄰核桃園鎮,西與邢海,解海接壤,南與孫莊相望,北與後柳園村相鄰,村坐落長方形,東西長550米,南北長380米,占地約21公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前柳園村
  • 別名:前柳園行政村(qian liu yuan xing zheng cun)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巨野縣獨山鎮
  • 面積:21公頃
  • 人口:1480
建制歷史,行政區劃,政治體制,經濟概況,社會事業,歷史文化,風景名勝,著名人物,

建制歷史

明洪武年間(1386-1403)山西洪洞大移民,由秦姓、張姓、伍姓入住,易村名為柳條圈,另有張姓由巨野城北白果樹遷入,陳姓家族於1869年從聊城閆覺寺移居此地,由於村後魏姓入住定居,才有現在的前後之分,易村名為前柳園。

行政區劃

全村有530戶,1480人,可耕種面積1653畝,由張姓、伍姓、陳姓、秦姓四姓組成,其中張姓、伍姓兩大家族,人口居多,均為漢族。全村分為三個生產小組,一條東西大街,八條南北街,自西向東。伍姓、秦姓屬第一生產小組,居村西,張姓、陳姓在第二生產小組,居村中,第三生產小組全部由張姓組成,居村東

政治體制

1954年,村設衛生室,行醫醫生趙正體,1969年實行村辦合作醫療,由李中存,張慶文行醫,1978年村衛生室由張道傑行醫。2010年,建起了前柳園一體化衛生室,村民全部參加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方便了村民就醫,為村民的身體健康做出了突出貢獻。

經濟概況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村裡的個體私營經濟得到快速發展,以張林田為代表的5戶私營鞭炮業在金鄉、嘉祥、巨野、單縣都有很好的信譽,利用山石資源的優勢,進行的石材加工業,農民企業家伍逢謙投資200萬元建起了無土燒磚廠,金山管廠董事長張林忠投資50萬元,生產各種型號的水泥預製管,初具規模的張東銀,張祥春,張道啟等分別投資20幾萬元生產井管,下水道管,品種多、型號全,滿足了用戶的要求,經濟效益較好,解決了剩餘勞動力的就近就業問題,增加了經濟收入,為社會做出了較大貢獻。公路通,百業興,該村交通便利,依靠青龍路的優勢,規模較大的加油站兩座,連鎖超市三家。理髮業、修理業、運輸業、飲食業應運而生,為當地人民的生活提供了便利,增加了經濟收入。
養殖業,傳統的以豬、牛、羊、雞、鴨、兔畜禽為主,各家各戶圈養、散養為主,2000年後,養殖業以規模化養殖為主,其中大型養雞專業戶1家(1萬隻雞),養豬專業戶3家,存欄500餘頭,養羊專業戶8家,養兔專業戶13家。

社會事業

教育的發展,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建國前,受教育的富家子弟就讀於私塾學校。1947年,村里在“馬王廟”作為校址,辦起了最早的公立學校,政府派來兩名公立教師,他們是宋傳珍和蔡瑞溪老師,一個班,學生人數25人,1959年由於巨金路修建,廟宇被拆,學校被迫轉入村內民宅,輾轉多家,當時學校4個班級,在校學生123人,教學環境、教學設施極差,“黑屋子、土台子、泥孩子”就是當時的真實寫照。1970年,該村依據地理優勢,受政府行為,把四個行政村,七個自然村合併成“五一大隊”,在村東集體投資建起了17間高標準的石木結構的教室,圍牆,大門,廁所,配套設施齊全,改變了教學環境,定名為前柳園國小,時任校長解敬軒。1-3年級為單班,4-5年級為雙班,教職員工17人,在校生375人,1-3年級屬該村學生,4-5年級生源來源於四個行政村。1976年在政府普及教育的號召下,把金山林中分為兩部分,前柳園國小又成立了“五一中學”,後劃歸邢海中學。2001年,國家教育部提出整合教育資源,合點並校,擴大教育規模,投資27萬元,建起了一座高標準的兩層教學樓,建築面積1300平方米,併購置了微機,語音室、實驗室、圖書室等配套設施。2004年,該校被評為巨野縣教育系統“先進單位”,2010年被評為“縣級規範化學校”,適齡兒童入學率達到100%。幼教事業是教育事業的一部分,幼教的發展給國小教育奠定了基礎,高中畢業的張德鵬、解艷麗夫婦,2001年投資15萬元,辦起了初具規模的高標準幼稚園-金山幼稚園,在園兒童230人,分小、中、大班,開展了適合少兒心裡、生理特點的豐富多彩的活動,使兒童得到了早期教育,為兒童的成長奠定了基礎,受到了社會、家長、教育主管部門的好評。
由於教育事業的發展,成就了有志青年的心愿,自恢復高考後,村中學子升入專、本科人數58人,其中博士、碩士生7人,張秋艷,博士,任北京聯通大學教授,碩士生張文靜(女),張紅素(女),張長青,張林洋,張翠娥(女),張紅岩(女)。

歷史文化

建國初期,生產力水平較低,土地貧瘠,糧食產量低,主要農作物為小麥、大豆、高粱、地瓜等。1955年後,村里成立了互助組,農業生產合作社,在村支部書記伍逢柱的帶領下,開挖大口水井,建造人推水車,修路、挖渠,水利條件得到改善,增強了抗禦自然災害的能力,糧食產量逐年增加,特別是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較大的調動了廣大村民的積極性,由粗放的經營,不斷向集約經營邁進,農作物的種植結構也得到合理調整,村里進一步改造水利設施,打深機井25眼,購置了灌溉設備。基本做到旱能澆,澇能排,農業生產初步實現機械化,農業種植由原來的糧棉輪作轉變為麥棉套、蒜棉套、蔥棉套種模式。由原來以糧食為主,轉化為以經濟作物為主,提高了科學種田的含量,增加了經濟收入,村民的生活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全村共有農用拖拉機85輛,農用三輪車138輛,播種機5台,收割機4台,彌霧機135部,旋耕耙3台,大型運輸車37輛,農用灌溉設施308套,高級轎車、麵包車17輛,機車287輛,1980年村里架起高壓電,實現了戶戶通。1982年柏油路沿村通過,1998年電話線進入本村,2011年有線電視入戶,2013年寬頻網路進入家庭,極大的改善了村民的物質生活和文化生活。高檔電視機、冰櫃、洗衣機、太陽能、變頻空調、電飯煲、微波爐進入平常百姓家,極大的提高了村民的生活質量,逐步向小康生活邁進。

風景名勝

無據考證的村西馬王廟,也就是成立學校的校址,廟宇建築風格別致,建築造型獨特,石像造型逼真,數尊佛像栩栩如生,後因巨金路施工,被迫拆毀,數尊石像被埋入地下,據說有很好的考古研究價值,現存有遺址。

著名人物

據張姓族譜記載,張鐵山與後柳園梁開工,光緒年間二人結拜為兄弟,練就一身武藝,身手不凡,專劫富人,劫富濟貧,當時在社會上引起強烈反響,留下了較好的口碑,引以為張姓家族的驕傲。
本村村民有著悠久的擁軍傳統,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期間,出錢、出工、出力。特別是解放戰爭時期,羊山戰役,為前線部隊送公糧,抬擔架、救傷員、做軍鞋,支援前線部隊作戰,做了大量的工作,體現了軍民一家親,軍民魚水情的友誼,解放後,有著擁軍傳統的前柳園村民為各兵種輸送了大批的兵源,為祖國的國防建設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村民在外有建樹的,張林川,內蒙古科左中旗黨校校長。張林,任中共中央人事司處長。張道忠,任營里、夏官屯、柳林、獨山鎮中學校長,後任獨山鎮副鎮長。伍逢春,退休前任獨山鎮教委副主任。張慶芳,1956年入伍,任排長,轉業到國家地質勘探11大隊。伍先修,1958年12月入伍,任某炮兵四團排級幹部,後轉入教育部門,任五一中學校長,現退休。張東貴,1966年入伍,徐州某部隊任連長,後轉入菏澤酒廠任黨委書記,現退休。張林亮,參加對越自衛反擊戰,榮立三等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