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庭蝸神經

前庭蝸神經

前庭蝸神經:

前庭蝸神經(vestibulocochlear nerve)由前庭神經及耳蝸神經共同組成,前者傳導位置覺,後者傳導聽覺。前庭蝸神經在橋延溝內,於面神經的後外方進入腦幹,二者之間可有迷路動脈,並一起伴行經內耳門入內耳道。在內耳道外側端,前庭神經及耳蝸神經分開。前庭蝸神經由腦幹至內耳門的長度為14mm。在內耳道內有面神經、中間神經(或稱面神經的感覺部)、耳蝸神經及上、下前庭神經,它們在內耳道底的位置十分恆定。內耳道底被一橫嵴分為上下兩部,上部被一垂直的骨嵴分為前後兩半。面神經及前庭神經在內聽道橫嵴上方,面神經居前,上前庭神經居後,二者之間即縱行的骨嵴。耳蝸神經及下前庭神經位於橫嵴的下方,耳蝸神經在前。因此,內耳道通常被分成4個部分,面神經在前上,耳蝸神經在前下,上前庭神經在後上,下前庭神經在後下。因為聽神經痛常起源於前庭神經,故一般將面神經擠向前方。但由於腫瘤生長方向不同,面神經既可向前移位,也可向前上或前下移位。耳蝸神經一般在聽神經瘤的前下方。少數聽神經瘤源自耳蝸神經,可將面神經推向上方。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前庭蝸神經
  • 外文名:vestibulocochlear nerve
  • 組合:蝸神經和前庭神經
  • :特殊軀體感覺性
前庭蝸神經的臨床檢查:,解剖結構:,

前庭蝸神經的臨床檢查:

前庭蝸神經包括兩種功能不同的感覺神經:前庭神經及耳蝸神經。
1、聽力檢查:
即測定耳蝸神經的功能。檢查聽覺可先用表聲、耳語、捻手指(由遠到近),當患者耳旁一聽到聲音時即記錄其距離,同時與患者另一側進行比較以明確有無聽力異常。也可用音叉等測定有無聽力減退或耳聾,並初步鑑別其為感音性或傳導性。必要時可用電測計檢查或用頻率128次/分的音叉檢查。
(1)任內(Rinne)試驗:
將振動的音叉置於患者乳突上,患者不能再聽到後,再將音叉移至該側耳旁,直至由空氣傳導的聲音也不能聽到為止,兩側分別試驗。正常時氣導時間約為骨導的2倍,傳導性耳聾時骨導大於氣導,為Rinne試驗陰性;感音性耳聾時氣導大於骨導,但兩者時間均縮短,為Rinne試驗陽性。
(2)韋伯(Weber)試驗:
將振動的音叉置於患者前額部中央,正常人聽到聲音仍在前額部中央,兩側感受相同,外耳或中耳損害的傳導性耳聾時感到患側較響,為Weber試驗陽性;內耳或神經損害的感音性耳聾時,健側較響,為Weber試驗陰性。常見於內耳病變、橋小腦腫瘤、椎基底動脈和內聽動脈供血不足等。
2、前庭神經功能檢查:
注意患者有無眩暈、嘔吐、眼震、平衡失調等。通過觀察檢查有無自發性症狀和誘發試驗來判定前庭神經功能。常用的誘發試驗如下:
(1)溫度刺激試驗:
患者仰臥,頭部抬起30°,用冷水和熱水進行外耳道灌注,灌注熱水時,眼震的快相向同側,灌注冷水時,快相向對側。灌注水的溫度控制在體溫上下各7℃,正常時眼震持續105~120秒,前庭神經受損時該反應減弱或消失。
(2)輪椅試驗即加速刺激試驗:
患者閉目坐在旋轉椅上,頭部前傾30°,向一側快速旋轉(20秒內轉10圈),然後突然停止,並請患者睜眼注視遠處,正常時可見快向和旋轉方向相反的水平眼震,持續約30秒,小於15秒時一般表示有前庭神經功能障礙。

解剖結構:

功能特殊感覺(特殊軀體傳入)——聽覺和平衡覺。
核團4個前庭神經核團位於腦橋和延髓之間、第四腦室底外側部。兩個蝸神經核(背側和腹側核團)位於延髓頭端淺層,緊鄰小腦下腳基底部。
前庭蝸神經在腦橋和延髓之間發出,進入內耳道。並在此分為耳蝸神經和前庭神經。
與平衡相關的前庭神經纖維是前庭神經節發出的軸突;神經元的周圍突分布於半規管的膜壺腹及橢圓囊斑和球囊斑。
與聽覺相關的蝸神經纖維是螺旋神經節發出的軸突;神經元的周圍突進入螺旋器。在內耳道內,前庭蝸神經與面神經的兩個分支和迷路動脈伴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