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寒武紀構造

前寒武紀構造

寒武紀構造(Precambrian tectonics)是指顯生宙以前的構造及其演化。地球在46億年前生成,有硬體保存下來的化石到近6億年前的顯生宙才出現,因此它代表地球85%的歷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前寒武紀構造
  • 外文名:Precambrian tectonics
  • 所屬學科:地質構造史
  • 年代:自地球誕生至6億年前
  • 所屬:古生代
整個前寒武紀大致可分成三個階段:①從46億年前到全世界已知最古老的38億年英雲閃長質岩石露頭之間,地球形成的最初8億年沒有地質記錄存留下來,被稱為地質歷史的黑暗時期,一般認為當時有強烈而密集的隕石撞擊有關。這一時段的歷史可從月球淺色高地上44億~40億年的斜長岩及其他火成岩中間接推斷。②38億~25億年太古宙階段的情況表現在全球各主要克拉通的早前寒武紀基底雜岩中,科馬提岩等獨特岩類在其中產出、普遍的深變質作用、岩漿活動以及構造變形圖式等都提示當時有一個更熱和更薄的岩石圈,地表的物理環境和後來有很大不同。南非克拉通的記錄表明陸殼最早的克拉通化在30億年前出現。③元古宙(25億~5.43億年)屬晚前寒武紀,是從早前寒武紀向顯生宙的過渡階段,條帶狀含鐵建造(BIF)消失,標誌含氧大氣圈形成的疊層石碳酸鹽、冰磧岩和紅層的出現,以及預示生命大爆發的伊迪卡拉後生動物群等都發生在這一階段。第三階段又可以18億年為界分為早、晚兩個時期,晚期的晚前寒武紀世界陸域已廣泛發育有未變質的沉積岩系,它們廣泛地不整合在早期的晚前寒武紀變質結晶基底之上;這一階段的研究理論和方法已和顯生宙基本相似。早前寒武紀構造,因結晶基底由以深變質英雲閃長岩類為主的花崗片麻岩和不同變質深度的花崗岩綠岩帶二者組成,需要以構造熱事件標誌演化史序列,對構造樣式、岩石組合及同位素年齡為基礎進行綜合分析,探索其地質構造演化特徵。應該指出,早前寒武紀(太古宙)已有30億年齡值的由陸殼形成的古老克拉通,故有的學者認為自新太古代起已具板塊構造基本演化模式,並使克拉通區殘塊留存至今,但這種看法還未得到公認。戈德溫(Godwin,1981年)用豐富的資料令人信服地論證了地殼不可逆的前進演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