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石樑觀瀑布

《到石樑觀瀑布》是清代文學家袁枚所創作的一首七言古詩。這首詩專門描寫石樑瀑布,描寫了它的氣勢、形狀和聲響等,表現了詩人豐富的想像和雄放的筆力。此詩想像豐富,比喻多樣,誇張大膽,自成新意。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到石樑觀瀑布
  • 創作年代:清代
  • 作品體裁:七言古詩
  • 作者:袁枚
  • 作品出處:《小倉山房詩文集》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注釋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到石樑觀瀑布1
天風肅肅衣裳飄,人聲漸小灘聲驕。
知是天台古石橋,一龍獨跨山之凹。
高聳脊背橫伸腰,其下嵌空走怒濤2
濤水來從華頂遙3,分為左右瀑兩條。
到此收束群流交,五疊六疊勢益高。
一落千丈聲怒號,如旗如布如狂蛟。
非雷非電非笙匏4,銀河飛落青松梢。
素車白馬雲中跑5,勢急欲下石阻撓。
回瀾怒立猛欲跳,逢逢布鼓雷門敲6
水犀軍向皋蘭鏖7,三千組練揮銀刀8
四川崖壁齊動搖,偉哉銅殿造前朝9
五百羅漢如相招10,我本錢塘兒弄潮11
到此使人意也消,心花怒開神理超12
高枕龍背持其尻13,上視下視行周遭14
其奈冷泠雨濺袍15,天風吹人立不牢16
北宮雖勇目已逃17,恍如子在齊聞韶18
不圖為樂如斯妙19,得坐一刻勝千朝。
安得將身化巨鰲20,看他萬古長滔滔!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石樑:位於天台山上的一座石橋。
2.嵌空:張開空口。
3.華頂:華頂峰,是天台山最高的一座山峰。
4.笙匏(páo):即笙,古代所稱八音之一。
5.素車白馬:寫江濤聲勢浩大,如素車白馬張著帷蓋賓士而來。
6.逢逢(péng):鼓聲。布鼓雷門敲:《漢書·王尊傳》:“毋持布鼓過雷門。”雷門,會稽城門也有大鼓。越擊此鼓,聲聞洛陽。布鼓,謂以布為鼓,故無聲。”原意諷刺不自量力,妄自炫耀。
7.水犀軍:《國語·越語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億有三千。”這裡比喻裝備精良的水軍。皋蘭:在今甘肅蘭州北,此處代指邊境。
8.組練:即組甲被練。古代兵車戰士穿絲帶綴成的鎧甲,步兵穿麻布帶綴成的鎧甲,總指全副武裝的軍隊。
9.銅殿:佛寺。
10.五百羅漢:佛祖釋迦牟尼的五百個常隨弟子,擁有佛教最高果位“羅漢”的尊號。
11.錢唐:即錢塘,今浙江杭州市。兒弄潮:弄潮兒。為押韻而倒裝。指篙師舵工之類水手。
12.神理:意識,精神。
13.尻(kāo):臀部。
14.周遭:四周,周圍。
15.泠泠(líng):形容清涼。
16.天風:高空之風。
17.北宮:古代有勇士,姓北宮,名黝。《孟子·公孫丑上》:“北宮黝之養勇也,不膚撓、不目逃,思以一毫挫於人,若撻之於市朝。”這裡是說,即使是像北宮黝那樣的勇士,在此天風飛瀑面前也要駭異。
18.《韶》:傳說舜所作樂曲名,後人常以韶樂形容盡善盡美、優美動人的音樂。
19.不圖:沒想到。妙:作者自注曰:“葉”。意思是“妙”字本仄聲,這裡為了協韻,讀作平聲。
20.巨鰲:傳說中的海中大龜。

注釋譯文

天風呼呼吹得衣裳飄,人聲漸小水灘聲喧囂。
心知這是天台古石橋,恰似飛龍獨跨在山凹。
龍背高聳又橫伸著腰,下面張開空口奔騰是怒濤。
水從華頂峰來路途遙,一左一右飛瀑分兩條。
流到此處水流又相交,五疊六疊水勢更加高。
一落千丈瀑聲像怒號,像旗像布又像是狂蛟。
非雷非電又不像笙匏,就像銀河飛落青松梢。
白車白馬急急雲中跑,水流急下卻被石阻撓。
猛然濺起就像往上跳,咚咚布鼓聲向雷門敲。
披甲水軍向著皋蘭鏖,三千精兵勇猛揮銀刀。
四面崖壁聲聲都動搖,壯偉銅殿建造於前朝。
五百羅漢好像把手招,我本錢塘人兒慣弄潮。
到此一觀也覺意氣消,心花怒放只覺精神高。
高枕龍背抓住龍的尻,上看下看到處走一遭。
無奈水淋如雨濕我袍,天風勁吹山上站不牢。
北宮雖勇眼也不敢瞄,恍惚就像孔子在聽《韶》。
不料音樂竟是這樣妙,坐上一刻勝過一千朝。
怎樣能把自已變巨鰲,看它水流萬古長滔滔!

創作背景

石樑瀑布是浙江天台山八景之一。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袁枚遊歷福建、浙江,寫了不少歌詠天台山風景的詩歌和遊記,這是其中的一首。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作《到石樑觀瀑布》時,袁枚已年過花甲,但詩中一樣帶著年輕時的激情,從頭至尾飽蘢筆墨全心投入,又為後人畫下一幅令人激動的奇景。由“天風肅肅衣裳飄”的遠感,“人聲漸小灘聲驕”的漸入佳境,到“天風吹人立不牢”的貼近,“安得將身化巨整,看他萬古長滔滔”的熱切地以身相許,袁枚把興奮、高昂的精神貫穿全篇,傳遞給讀者。由“我本錢塘兒弄潮”三句,讀者可以想見作者平素放達的性格,以此為襯托,石樑瀑布的魅力更具有了震撼力。
像袁枚的其它寫景詩一樣,此詩對石樑瀑布也是極力鋪陳,調動各種手段狀形,幕聲,繪色。“一龍獨跨山之凹,高聳脊背橫伸腰”,將不動的山石模擬為傳說中的龍,龍本身就是讓人充分發揮想像的圖騰動物,像龍一樣的石樑更是難以描繪,只覺得水氣迷漾的瀑布前似有一條騰雲駕霧的飛龍。作者把它寫成“勢急欲下石阻撓,回瀾怒立猛欲跳”多么像一個急燥火爆的武士。“水犀軍向皋蘭鏖”“三千組練揮銀刀”等句則是將瀑布寫成一陣軍隊白色的戰服,揮舞著銀刀,衝鋒陷陣。把瀑布的氣勢貫入詩作,幻化出奇異的境界。“非雷非電非笙匏”句還是以“雷”“笙匏”等名詞寫聲,到“逢逢布鼓雷門敲“則直接以象聲詞入詩,描繪瀑布發出的震耳欲聾的聲音。前面的“三千組練”是寫瀑布之色,而“銀河飛落青松梢”更現出青松映襯下的刺目銀白,“素車白馬雲中跑“不僅一連用三個白形的物體,而且描出一派雲水氤氳,畫出了急迷狂瀉。作者抓住瀑布聲之響、色之向、形之狂而多變的特點從各個不同的角度,塑造出瀑布的形象,聲、色、形交錯而至,必經一起動用全部感覺器官才能全部接收詩中的信息,才能全面掌握石樑瀑布。袁枚的獨特還在於深入其境,抒發個人的感受。儘管那些狀景的句句無不帶有他熱情狂放的色彩,但他還覺得不夠。必須有更放肆的語言才能發泄內心如瀑布般奔瀉的情感。“高枕龍背持其尻,上視下視行周遭”,在詩的開頭,將石樑比作龍,龍跨怒濤之上,其後越寫瀑布洶湧,越襯出龍的威嚴和力量,這裡作者竟能“高枕龍背”,緩緩“上視下視”,主人公的形象躍然紙上,經過兩層的鋪墊,作者的瀟灑豪邁不言自明。“北宮雖勇目已逃,恍如子在齊聞解”是最能表現袁枚賞景性格的兩句詩。聯繫前面作者描繪的一系列地動山搖震撼人心,仿佛乾坤將被顛倒的景色,袁枚以為足以讓北宮這樣一位古代勇士的榜樣膽怯得移開目光。而孔子在齊國聽到韶樂之後三個月不知肉的鮮美則是人人盡知的溫文爾雅的故事,袁枚用孔子沉溺於盡善盡美的雅樂的故事來表現自己對瀑布的欣賞。但兩個典故,一孔武,一溫良極不相稱,袁枚的審美情趣恰在這齣奇新巧,以怪逞才。面對瀑布壯景,既有被奇與狂所征服的驚訝,同時又以能容納如此博大雄渾的襟懷而驕傲,不禁連北宮都諷刺起來,也只有孔老夫子在齊聞韻能寫出自己的陶醉之情。
此詩注重語言、結構等詩的形式,使創作完美無缺。在構篇上,詩人以感情起伏變化為線索,先是聞聲,然後遠遠見形,有了到達瀑布跟前的思想準備;繼而被瀑布的雄壯所震驚;接著有戰勝一切的自豪,最後是對瀑布的無限讚嘆。其間寫瀑布又是有分有合,客觀的描述和激動的詠嘆相結合,時而用“濤水來從華頂遙”,“一落千丈聲怒號”等白描的手法,時而又用比喻誇張的排比句,全憑感情所至。袁枚此詩在句式上雖然全部為七字句,但在頓句上下功夫,在兩句一頓中,加入三句頓、一句頓,以調節詩的節奏。起篇兩句之後,“知是”一句一頓乾脆有力,馬上又接“一龍獨跨”三句和“濤水來從”之句,使景致得以充分表現。“如旗如布”以下全部兩句一頓,韻律鏗鏘,正像瀑布飛瀉的緊張,“我本錢塘”三句收束,回復到平緩舒展的調子,使得兩句一頓的瀑布氣勢更為急迫、宏大。另外此詩句句押韻,蕭韻一貫到底,像瀑布奔流不歇,又體現作者驚奇、讚嘆的神情。

名家點評

浙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周舸岷《袁枚詩選》:這是一首非常出色的寫景詩,它從聽覺、視覺、感覺等各種角度,對石樑瀑布波瀾壯閼的氣勢作了生動的描繪。……詩不僅描寫細緻,氣勢雄壯,而且結構完整。

作者簡介

袁枚(1716—1798),字子才,號簡齋、隨園老人,浙江錢塘(今杭州市)人。少年得志,24歲即考中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後外任溧水知縣等地方官。33歲辭官歸隱,在南京小倉山築隨園,自稱隨園老人,悠閒終生。著有《小倉山房詩文集》《隨園詩話》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