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苴村(雲南省玉龍縣石頭白族鄉利苴村)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利苴村隸屬於雲南省玉龍縣石頭白族鄉,位於石頭鄉西部,地處沖江河源頭區。該村2006年農村經濟總收入247.36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93.8218萬元,占總收入的37.92%;畜牧業收入77.08686萬元,占總收入的31.16%(其中,年內出欄肉豬105頭,肉牛 50頭,肉羊0頭);漁業收入0萬元,占總收入的0%;林業收入1.3504萬元,占總收入的0.55%;第二、三產業收入18.8384萬元,占總收入的7.62%;工資性收入34萬元,占總收入的13.74%。農民人均純收入874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畜牧業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34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55人(占勞動力的6.53%),在省內務工49人,到省外務工6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利苴村
  • 外文名稱:The village of my
  • 地理位置:雲南省玉龍縣石頭白族鄉
  • 占地面積:1924畝
村情概況,自然資源,基礎設施,基層組織,特色產業,人口衛生,人文地理,發展重點,

村情概況

村委會所在地距鄉政府25千米,村海拔在2400米~4513米之間。有13個村民小組,總戶數338戶,總人口1344人,居民有僳僳族、普米族、彝族、漢族。村內有完小1所,衛生室1所。年末全村耕地面積1924畝,人均耕地面積1.43畝。全村林地面積4140公頃。因地處高海拔山區,耕地全為旱地,土地貧瘠。受地形和天氣影響,該村農作物種植一年一季,主要種植玉米、蕎麥、馬鈴薯等。全年糧食總產量718噸,人均有糧533千克。2011年全村經濟總收入611.74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013.00元。農民收入主要以種植業、畜牧業為主。

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1924畝(其中:田0畝,地1924畝),人均耕地1.44畝,主要種植玉米、土豆、芸豆等作物;擁有林地22900畝,其中經濟林果地1435畝,人均經濟林果地1.075畝,主要種植核桃、花椒、青梅等經濟林果;水面面積0畝,其中養殖面積0畝;草地500畝;荒山荒地0畝,其他面積0畝。

基礎設施

截止2006年底,該村已實現通電、通路,無路燈。全村有164戶通自來水,有0戶飲用井水,有169戶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占農戶總數的50.75%)。有322戶通電,有0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188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96.7%、0%和56.46%);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130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130戶(分別占總數的39.03%和39.03%)。
該村到鄉道路為土路;進村道路為土路;村內主幹道均為未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碼頭)40公里,無集貿市場。全村共擁有汽車0輛,拖拉機6輛,機車15輛。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0畝,有效灌溉率為0%,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畝。
到2006年底,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0戶;裝有太陽能農戶0戶;建有小水窖0口;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廚、改廁、改廄)的農戶0戶。全村有4個自然村已通自來水;有8個自然村已通電;有7個自然村已通路;有0個自然村已通電視;有2個自然村已通電話;有0個自然村已通路燈。有4個自然村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該村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0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0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333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還有0戶居住於其他結構的住房。

基層組織

該村建有黨支部1個,下設10個黨小組,共有黨員73人,少數民族黨員66人,其中男黨員59人、女黨員14人。村委會由支書兼主任1人、副支書1人、副主任1人組成,下設四路子、上利苴、下利苴、小橋頭等13個村民小組。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種植業、養殖業,主要銷售往縣內。2006年芸豆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80.7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32.62%。該村目前正在發展芸豆特色產業,計畫大力發展芸豆、藥材、畜牧產業。擁有企業0個,其中縣級龍頭企業0個;專業合作組織0個,其中,已登記註冊0個;參加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的農戶數0戶。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333戶,共鄉村人口1334人,其中男性686人,女性648人。其中農業人口1334人,勞動力841人。該村以僳僳族為主(是僳僳族、普米族混居地),其中僳僳族817人,普米族233人,其它民族159人。
到2006年底,全村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0人,占人口總數的0%;參加農村合作醫療1334人,參合率100%;享受低保131人。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鄉衛生院,衛生所面積為0平方米,有鄉村醫生0人,該村距離鄉衛生院24公里。該村建有公廁0個,建有垃圾集中堆放場地0個,建有村內生活排水溝渠設施0個,人畜混居的農戶333戶,占農戶總數的100%。

人文地理

沖江河兩岸錯落有致的僳僳族村寨、普米族村寨及碧綠的農經作物給她增添了無窮魅力。這裡的人們一直延續著古老的民風,他們絢麗多彩的民族服飾,與自然貼得最近的淳樸語言,生活中大山般的樸實,熱情大方的待人方式,原始傳統的生活習俗,獨特的民居建築風格,無一不充分表達了遠源流長的民族內涵,加上各民族長期與自然和諧相處,既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人居環境和異彩紛呈的民族文化,又極大地豐富了人文、文化內涵。

發展重點

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全村8個自然村居住分散,基礎設施落後,同時仍有4個自然村未解決人畜飲水問題;行政村暫無衛生室,村民看病難。
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大力發展芸豆、藥材、畜牧產業,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解決人畜飲水困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