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川齒蟾

利川齒蟾

利川齒蟾中雄蟾體長51mm,雌蟾59mm左右。頭部平寬,頭寬大於頭長,瞳孔縱置,體背部散布大小疣粒。後肢較長,有股後腺;脛跗關節前伸達眼后角,左右跟部略重疊。指、趾端圓,趾側緣膜窄,趾間具微膜。體背面黃棕或灰褐色,疣粒周圍有黑褐色圓斑,四肢顏色與體色相同,具不規則褐黑色橫紋;體腹面淺紫色,四肢腹面灰黃色,有深灰色斑。

利川齒蟾已被列入《有重要生態、科學、社會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生物學資料,種群狀態,分布,識別特徵,學名,中文名,中文拼音,分類等級,概述,模式標本保存地,國家保護級別,CITES公約級別,IUCN紅色名錄等級,紅皮書等級,中國特有,異名信息,文獻,

形態特徵

雄蟾體長53~65 mm,雌蟾體長57~62 mm。頭部平寬,頭寬大於頭長,吻端鈍圓,瞳孔縱置; 鼓膜隱蔽或略顯,有鼓環,耳柱骨長; 無犁骨齒,上頜齒髮達。皮膚粗糙; 整個背面及體側有大小疣粒,多呈圓形; 腹面光滑,腋腺和股後腺色淺。前肢適中,前臂及手長為體長的一半; 後肢較短,前伸貼體時脛跗關節達眼后角,左右跟部略重疊;指、趾端圓,趾側緣膜窄,趾間具微蹼。體背面黃棕色或灰褐色,疣粒周圍有黑褐色圓斑,眼間無三角斑,四肢顏色與體色相同,具不規則褐黑色橫紋; 體腹面淺紫色,四肢腹面灰黃色,有深灰色斑。雄性繁殖期皮膚甚鬆弛,頭側、前肢及跗部有黑刺團; 第一、二指具粗大婚刺; 胸部刺團一對,刺粒粗大而稀疏,左右相距適中; 無聲囊,有雄性線。卵徑 3.5~3.8 mm,乳白色。第30~35期蝌蚪全長73 mm,頭體長27 mm左右,尾長為頭體長的161%; 體背面褐黑色,尾部淺黃色,有褐黑色小斑點,體尾交界處有黃棕色斑; 尾鰭起於第一肌節,末端鈍圓; 唇齒式多為Ⅰ:5+5/5+5:Ⅰ;唇乳突僅在上唇中央缺2~3個; 口角副突少,其上多有小齒。
利川齒蟾
利川齒蟾

生物學資料

該蟾生活于海拔1 790~1 840 m山區的灌叢及闊葉喬木林區內。成蟾營陸棲生活,多在平緩中小型流溪及其附近活動,僅4月中、下旬入溪繁殖,雄性在夜間發出 “咯、咯、咯” 的連續鳴叫聲,有的發出“咯咯、咯咯” 的鳴聲。雌蟾產卵215粒左右,卵群黏附在水內石塊底面,呈環狀或成片。蝌蚪分散棲於流溪回水凼或緩流處石下,遊動緩慢,受驚後潛入石縫中。
利川齒蟾
利川齒蟾

種群狀態

中國特有種。該蟾棲息地的生態環境質量下降,其種群數量稀少。受脅等級: 近危NT。

分布

四川 (古藺) 、重慶(南川、奉節)、湖北(利川)、貴州(威寧)、湖南(西北部)。

識別特徵

學名

OreolalaxlichuanensisLiu,C.-c.,S.-q.Hu,andL.Fei.,1979

中文名

利川齒蟾

中文拼音

LICHUANCHICHAN

分類等級

概述

模式標本保存地

CIB

國家保護級別

CITES公約級別

未列入

IUCN紅色名錄等級

未予評估(NE)

紅皮書等級

受危(T)

中國特有

異名信息

Scutigersp.tadpole,LiuandHu,1960
Scutigersp.tadpole,HuandYang,1960
Oreolalaxlichuanensis,SichuanInst.Biol.andSichuanMed.Coll.,1976
Oreolalaxlichuanensis,SichuanBiol.Res.Inst.(Hu,YeandFei),1977
Oreolalaxlichuanensis,HuetFei,1979

文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