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城齒蟾

鄉城齒蟾

鄉城齒蟾,雄蟾體長43-55mm,雌蟾50-60mm。吻鈍圓,吻棱不明顯;無鼓膜;上頜有齒,無犁骨齒。皮膚粗糙,布滿疣粒,其間散有大圓疣;下疣粒明顯,腋腺淺黃,股腺大而圓。腹面光滑無斑。通體灰棕黃,四肢有窄橫紋。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鄉城齒蟾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
  • :兩棲
  • :尾
生態分布,科學分類,生存環境,形態特徵,生物學資料,種群狀態,主要亞種,鄉城齒蟾指名亞種,鄉城齒蟾德欽亞種,保護措施,

生態分布

分布於四川雲南等地,多生活於高山區多石塊的山溪,其生存的海拔範圍為2680至3300米。

科學分類

鄉城齒蟾界:動物 Animalia
門:脊索動物 Chordata
綱:兩棲 Amphibia
目:尾 Anura
科:鋤足蟾 Pelobatidae
屬:齒蟾 Oreolalax
種:鄉城齒蟾 O. xiangchengensis

生存環境

中文名:鄉城齒蟾
學名:Oreolalax xiangchengensis
英文名:Xiangcheng Toothed Toad
物種分類:兩棲綱、無尾目、鋤足蟾科、齒蟾屬
習性:棲於海拔2000-3000m的中甸高原水溪中。
鄉城齒蟾(學名:Oreolalax xiangchengensis)為鋤足蟾科齒蟾屬的兩棲動物,是中國的特有物種。分布於四川、雲南等地,多生活於高山區多石塊的山溪,其生存的海拔範圍為2680至3300米。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四川鄉城。

形態特徵

雄蟾體長45~51 mm,雌蟾體長54~61 mm。體略扁平,頭寬略大於頭長,吻圓,瞳孔縱置; 無鼓膜和鼓環,耳柱骨為短突起; 無犁骨齒,上頜齒髮達。體背面滿布細小刺疣,體側向腹面疣粒漸少; 腹麵皮膚光滑,腋腺圓,股後腺小或不顯。前肢長,前臂及手長約為體長之半; 後肢較短,前伸貼體時脛跗關節達口角,左右跟部相遇; 趾間多為全蹼(非繁殖期蹼缺刻較深)。背面橄欖棕色、棕褐色或深棕色,無深色花斑,雌性和幼體在疣粒部位有或略顯褐黑色斑; 腹面黃色。雄性第一、二指背面婚刺細密; 胸部刺團一對,甚大,刺細密,左右相距較窄。卵徑3.8 mm,動物極棕色,植物極乳白色。第31~33期蝌蚪全長60 mm,頭體長22 mm,體尾灰褐色或灰棕色,體尾交界處有棕紅色 “U” 形斑,尾鰭或尾肌上有少許黑色斑點; 唇齒式多為Ⅰ:4+4/4+4:Ⅰ; 唇乳突僅在上唇中央缺乳突3個,口角部位副突少,角質頜強。殘留尾長9 mm的幼體,體長28 mm左右,體色與成體同,有的在疣粒周圍略顯黑色。
鄉城齒蟾鄉城齒蟾

生物學資料

該蟾生活于海拔2 140~3 550 m的中、高山區。成蟾常在中型山溪邊或泉水石灘及其附近活動,白天隱藏在溪邊大石下或石縫中; 夜晚蹲在水邊石上,有的在水中僅露出頭部,受驚擾後可跳躍逃入流溪中。該蟾繁殖季節在4月下旬至5月中旬,少數個體延遲到5月下旬產卵。卵群產在石塊底面,呈環狀或團狀。蝌蚪多 棲於溪邊回水凼內,在有水草的淺水處數量較多。

種群狀態

中國特有種。該蟾分布於較高山區,棲息地的生態環境質量保存較好,其種群數量較多。受脅等級: 無危LC。

主要亞種

鄉城齒蟾指名亞種

(學名:Oreolalax xiangchengensis xiangchengensis),Fei et Huang於1983年命名,是中國的特有物種。分布於四川、雲南等地,常見於河谷的山溪中以及乾燥而炎熱。其生存的海拔範圍為2680至3300米。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四川鄉城。

鄉城齒蟾德欽亞種

(學名:Oreolalax xiangchengensis deqinensis),Yang於1990年命名,是中國的特有物種。分布於雲南等地,一般生活於河谷的山溪中以及乾燥而炎熱。其生存的海拔為2010米。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雲南德欽。

保護措施

數量少,分布狹窄,需注意保護。該物種已被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