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川黃連

利川黃連

利川黃連,中藥材品種,湖北省利川市特產,中國國家地理標誌產品。利川黃連形似雞爪,稱雞爪黃連,又稱南岸味連,是黃連中的名貴品種,相傳北京同仁堂即以利川黃連為原料。利川黃連形如雞爪,根莖集聚成簇,黃肥堅實,早在唐代就列為貢品。1976年,利川被定為“全國黃連基地”。利川黃連質量居全中國第一位,年產量僅次於重慶石柱,居全中國第二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利川黃連
  • 產地名稱湖北省利川
  • 品質特點:形如雞爪,根莖成簇,黃肥堅實
  • 地理標誌:原產地域保護
  • 批准文號:公告2004年第199號
  • 批准日期:2004年12月23日
歷史淵源,生產情況,藥用價值,簡介,驗方,品質認證,產地環境,原產地域產品保護,地域保護範圍,質量技術要求,專用標誌使用,

歷史淵源

中國是世界種植黃連最早的國家,利川也是中國種植黃連最早的地區之一。據顧學裘1939年在《西康藥材調查》中記載,中國從唐朝就開始人工種植黃連。利川黃連種植始於唐代,公元742年(唐天寶元年)《元豐九年志》載:“施州(即後之恩施)上貢黃連十斤,木藥子百粒”。由此可見,在唐朝時,黃連就是當時極為珍貴的貢品。《宋史志》42卷26頁記載:“施州下清江郡……貢黃連”。1891年(光緒十七年)《利川縣誌·卷之七·物產篇》記載:“黃連,邑產甚多,似雞腿者良。”說明明朝土司制度時期利川黃連已廣有栽培,且有鑑別良莠的標準。其實,從唐至清代,黃連一直是利川重要的土產,並用作貢品。清朝以後,黃連種植面積逐漸增加。抗日戰爭前,利川就有部分黃連經重慶萬州(萬縣)出口日本和歐美各國。
圖2 利川黃連生產基地圖2 利川黃連生產基地

生產情況

1949年後,利川的黃連生產發展迅速。1955-1956年先後建立了國營福寶山藥材場和謀道三合藥材場(集體),成為利川黃連栽培示範基地。1954-1957年,全中國黃連年平均收購量為179.5噸,利川同期年平均收購黃連32噸,僅占全中國收購總量的18.3%。20世紀60年代中期,黃連生產有了新的轉機,並出現持續發展的局面。在這期間開展的精細育苗、林間套種黃連、相關病蟲害防治等研究工作,獲得較好的成果,保證了黃連生產得以持續穩定的發展。1976年利川市被定為中國重點黃連種植基地。1980年,利川黃連種植面積達到753公頃,產量140噸,躍居全中國第一位。1985年底,利川被列為黃連商品生產基地。
利川技術人員研究黃連種植利川技術人員研究黃連種植
2003年9月由中國民族醫藥學會和利川市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的“中國黃連利川論壇”是利川黃連發展的又一里程碑。截止到2009年底,利川黃連種植面積超過7000公頃,年產量3000噸。這其中,建南鎮的黃連種植面積就達1666公頃,是利川黃連的核心產區。2009年8月利川政府向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國中藥協會遞交了申報利川建南鎮為“中國黃連第一鎮”的申請,力圖將建南建成“全國黃連種植示範鄉鎮”,開創利川黃連產業發展新局面。
到2010年,利川市15個鄉鎮中有14個鄉鎮出產黃連。主要生產基地有:建南、汪營、謀道、忠路及福寶山5個鄉鎮和開發區,涉及有110個村、970個村民小組、3萬多農戶種植黃連。2009年利川黃連產業總收入4億元,其中連農收入2.3億元,銷售企業1億元,加工企業0.7億元。

藥用價值

簡介

黃連是毛茛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藥用其根,以苦著稱於中藥。其在我國藥用歷史悠久,早在漢朝的《神農本草經》中即被列為上品。明清時,黃連被指定為貢品,四川產區每年都要進貢給宮廷。清代,黃連曾“運售出洋,歲值數萬”,遠去日本、朝鮮等國,因其根呈連珠狀而又色黃,故名“黃連”。並以條肥壯、連珠形、質堅實、斷面黃色、無殘莖及鬚根者為佳。
黃連主產於四川的洪雅、石柱、雅安、峨眉等地,並有川連、雅連、雞爪連等別名。中醫認為其性味苦寒、無毒,具有瀉火解毒、清熱燥濕、清心除煩、止吐殺蟲的功效。廣泛用於高熱、時行熱毒、口瘡、癰疽、燒燙傷等各種濕熱證、熱證、寒熱錯雜的證候和各種血證。
歷代的醫藥家都對黃連有很高的評價。如南朝陶弘景曾有“久服長生”之說。明代的《本草經疏》上說:“黃連為病酒之仙藥,滯下之神草。久經所至,各有殊功。”黃連療效卓著,在唐代《千金要方》、《外台秘要》兩書中,有黃連的方劑多達260餘種。黃連通過用酒炮製後,能引藥上行,清頭目之火;用生薑汁制,可清胃熱、止嘔;用豬膽汁制,則能瀉肝膽實火。

驗方

黃連在臨床套用尚有不少單驗方,現介紹幾則如下:
治細菌性痢疾黃連研粉每次口服0.4克~1克、每日3次 可裝入膠囊口服。
治小兒吐乳黃連清半夏各6克,同研細末,分為100份,1日3次,每次1份。溫水服。
治療濕證、火燙傷黃連研細末以1:3的比例調入芝麻油內外搽,每日3次。
治療癰疽腫毒用黃連、檳榔各15克研細末以雞蛋清調,外搽,1日3次。

品質認證

利川黃連形如雞爪,根莖集聚成簇,黃肥堅實,早在唐代就列為貢品。國營福寶山藥材場和謀道三合藥材場被評為湖北省級GAP中藥材示範項目基地。20世紀50至70年代利川市為國家商貿部、供銷合作總社指令計畫種植、調撥黃連基地。1976年,利川被定為“全國黃連基地”。1991年通過了農業部、國家計委《利川黃連基地建設項目》驗收,該項目包括苗圃體系、種植體系、技術推廣體系和加工體系建設,評為優質工程項目。1993年《中國名鄉大全》(海風出版社),利川市被評為“黃連之鄉”。2001年農業部、外貿部確定為“全國園藝產品出口示範區”。2004年,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局發布公告,對利川黃連實施原產地域保護。

產地環境

利川位於鄂西南隅,屬於雲貴高原東北延續部分,為大巴山系余脈,武陵山系西北部,面積為4602平方公里。該市平均海拔1100米,最高點位於東北部的寒池,海拔2415米,最低點位於西南部長順鬱江出境處,海拔315米。利川地處中亞熱帶北亞熱帶的過渡地帶,屬亞熱帶大陸性季風氣候。與同緯度平原相比,具有明顯的山地氣候,低山四季分明、冬暖夏熱,無霜期長,高山春遲秋早,濕潤多雨,冬長夏短。年均氣溫8-12℃,年日照時數1278小時,年降雨量1500毫米,無霜期190天。是優良的中藥材特別是黃連適生區域,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造就了利川黃連獨特的品質。

原產地域產品保護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產品質量法》和《原產地域產品保護規定》,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通過了對利川黃連原產地域產品保護申請的審查,批准自2004年12月23日起對利川黃連實施原產地域保護(公告2004年第199號)。

地域保護範圍

利川黃連原產地域範圍以湖北省利川市人民政府《關於界定利川黃連原產地域產品保護範圍的函》(利政函[2004]91號)提出的地域範圍為準,為湖北省利川市所轄行政區域。

質量技術要求

(一)栽培管理。
1、種植範圍:保護範圍內海拔1000米至1800米之間的適宜種植區域。即湖北省利川市汪營鎮、謀道鎮、建南鎮、柏楊壩鎮、團堡鎮、忠路鎮、文斗鄉、涼霧鄉、元堡鄉、毛壩鄉、沙溪鄉、南坪鄉和福寶山生態開發區等13個鄉、鎮、開發區。
2、連苗繁育:利用當地區域內3至4年生黃連成熟的種子,採用濕沙棚貯,適時播期為11至12月,按照“精細育苗法”技術培育的壯苗。
3、栽培技術:採用林下栽連、藥(木本藥材)連間作、玉米黃連套植、簡易棚栽連等生態栽連技術。
4、起收:生長年限達到5年的黃連,在9至10月底適時起收。
(二)加工技術。
利川黃連採用獨特的傳統加工工藝流程:去掉鬚根、葉、雜質→按大、小分級整理→初次乾燥→還軟→再次乾燥→槽籠撞擊簇面須、根、葉柄、沙、雜物→分級→成品包裝(符合國家中藥材GAP標準)
(三)質量特色。
1、性狀特徵:多集聚成簇,常彎曲,形如雞爪。表面灰黃色或黃褐色,斷麵皮部橙紅色或暗棕色,木質部鮮黃色或橙黃色,呈放射狀排列。氣微、味極苦。
2、理化特徵:小檗鹼含量(以C20H17NO4HCL計)≥5%,灰份≤5%,水份≤12%(均以乾燥物計)。重金屬、有害物質及農殘限量符合國家中藥材GAP要求。

專用標誌使用

在利川黃連原產地域範圍內的生產者,如使用“原產地域產品專用標誌”,須向設在當地質量技術監督局的利川黃連原產地域產品保護申報機構提出申請,經初審合格,由國家質檢總局公告批准後,方可使用利川黃連“原產地域產品專用標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