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車杜

“別車杜”,指的是十九世紀俄國著名文學批評家別林斯基車爾尼雪夫斯基杜勃羅留波夫

基本介紹

別林斯基,生平簡介,名言警句,車爾尼雪夫斯基,生平,作者著作,哲學思想,美學和倫理學思想,社會政治觀點,名人名言,杜勃羅留波夫,

別林斯基

生平簡介

別林斯基 V.G. Belinskiy(1811-1848),俄國革命民主主義者、哲學家、文學評論家。
別林斯基(1811-1848)出生在一個貧寒的醫生家庭,中學時代就愛上了文學。1829年進入莫斯科大學語文系。1832年因組織進步小組“十一號文學社”和創作反農奴制戲劇《德米特利·卡里寧》被學校藉故開除。
1833年,別林斯基開始為《望遠鏡》雜誌撰稿,走上了文學批評的道路。1834年發表第一篇長篇論文《文學的幻想》。此後,他寫下了不少文學評論文章。1838至1839年,他曾主持《莫斯科觀察家》雜誌的工作。該雜誌停刊後,他移居彼得堡,主持《祖國紀事》雜誌文學評論欄的工作,時間長達6年。
1846年,他轉至涅克拉索夫主編的《現代人》雜誌工作。別林斯基的思想經歷了由啟蒙主義到革命民主主義,由唯心主義到唯物主義的轉變過程,彼得堡時期是別林斯基思想趨於成熟和文學批評活動的高峰時期。由於他的影響,《現代人》和《祖國紀事》成了當時進步知識界的輿論陣地。別林斯基一共寫了一千多篇評論文章。他的主要論文有:《論俄國中篇小說和果戈理君的中篇小說》(1835)、《藝術的概念》(1841)、《論普希金》(1845)、《致果戈理的信》(1847)和《一八四七年俄國文學一瞥》(1848)等。
別林斯基的貢獻是多方面的。他不僅通過他的著作宣傳了革命民主主義的政治綱領,而且第一個系統地總結了俄國文學發展的歷史,科學地闡述了藝術創作的規律,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文學和美學見解,成為俄國文學批評與文學理論的奠基人。
1848年6月,別林斯基因病去世,年僅37歲。
維薩里昂·格里戈里耶維奇·別林斯基(1811—1848)於1811年出身在一個軍醫家庭,家境貧寒。1829年他曾在莫斯科大學語文系學習,1831年因寫具有反農奴制傾向的劇本《德米特里·卡里寧》而被校方以“身體虛弱,智慧型低下”為藉口開除。1833年,他應邀為《望遠鏡》雜誌撰稿,開始了文學批評生涯。他曾先後擔託過《莫斯科觀察家》、《祖國紀事》的編輯。由於他出色的評論文章,使雜誌贏得了廣泛的讚譽。四十年代初,別林斯基受唯心主義哲學的影響,曾寫有《文學的幻想》(1834)、《論俄國中篇小說和果戈理的中篇小說》(1835)、《智慧的痛苦》(1840)和《閔採爾,歌德的批評家》(1840)等論文,一邊表達“一切現實的都是合理的”思想,一邊也肯定和讚揚了普希金、克雷洛夫,格里鮑耶多夫和果戈理的藝術成就。特別是《論俄國中篇小說和果戈理的中篇小說》一文,駁斥了維護農奴制的御用文人們對果戈理的所謂“醜化政府官吏”的攻擊,高度地評價了果戈理是一位“更高於時代精神”的作家,給予果戈理的創作的極大的支持。四十年代以後,隨著俄國解放運動的發展和對專制制度認識的加深,別林斯基已完全拋棄了斯拉夫派把俄國宗法制理想化和西歐派盲目崇拜西方資本主義文明的觀點,站到了革命民主主義的立場上來,成為“完全代替貴族的平民知識分子的先驅”和“俄國社會民主主義的先驅”。《亞歷山大·普希金作品集》(1843—1846)是別林斯基的代表作品。全書包括11篇論文。系統論述了俄國文學從羅蒙諾索夫列普希金的發展變化過程,肯定了普希金是俄國第一個民族詩人和第一個反映現實生活的詩人。在後來的《乞乞科夫的經歷或死魂靈》(1841)、《由果戈理的<死魂靈>而引起的解釋的解釋》(1842)、《一八四二年的俄國文學》(1843)、《一八四六年俄國文學一瞥》(1847)、《一八四七年俄國文學一瞥》(1848)等一系列論文中,別林斯基以果戈理的創作為依據,肯定了果戈理的創作在俄國文學史上劃時代的意義,也分析了以果戈理為代表的“自然派”在俄國文學史上的形成過程,提出了現實主義文學的美學原則,即:藝術不應該是“裝飾”生活和“再造”生活,而是“現實的創造性再現”。別林斯基認為,果戈理、赫爾岑、岡察洛夫、屠格涅夫、涅克拉索夫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創作所遵循的就正是這條原則。1840年以後,他幾乎每年發表一篇文學現狀的綜合評論,總結其經驗和成就,對俄國文學的發展起著重要的指導性作用。1846年,他開始主持《現代人》雜誌的文學批評專欄,1847年7月,他在德療養地寫了著名的《致果戈理的一封信》,對果戈理的《與友人書信選》一書中對專制農奴制妥協的傾向進行了憤怒的譴責。次年5月26日,別林斯基在彼堡逝世。別林斯基在闡述文學創作和批評的一般規律時,首次提出了“藝術是形象思維”的著名論斷,指出了想像在文學創作活動中的積極主導作用;他關於“典型性”的論述在歐洲文學史上也屬先例,他認為典型性是“創作的基本法則之一,沒有典型性,就沒有創作”,提出典型是“一個人物,同時又是許多人物,也就是說,把一個個人描寫成這樣,使他在自身中包括著表達同一概念的許多人,整類的人”,然而他又必須是“一個人物,完整的,個別的人物”。在別林斯基的美學理論中,還有關於人民性與現實主義的關係、思想性與藝術性的關係、內容與形式的關係等問題的論述。他主張內容與形式、思想性與藝術性應當有機統一,缺一不可,主張對作品的歷史分析和美學分析應該統一起來,即:“不涉及美學的歷史的批評,以及反之,不涉及歷史的美學批評,都將是片面的,因而也是錯誤的。批評應該只有一個,它的多方面的看法應該淵源於同一個源泉,同一個體系,同一個對藝術的觀照”。這個批評準則,也就是現實主義的批評原則。別林斯基的文學評論與美學思想在俄國文學史上起過巨大的作用,它推動了俄國現實主義文學的進一步發展,對車爾尼雪夫斯基、杜勃羅留波夫美學觀念的形成有直接的影響。

名言警句

· 愛情需要合理的內容,正像熊熊烈火要油來維持一樣;愛情是兩個相似的天性在無限感覺中的和諧的交融。
· 真正的朋友不把友誼掛在口頭上,他們並不為了友誼而相互要求一點什麼,而是彼此為對方做一切辦得到的事。
· 種種痛苦的經驗證明,在認識真理的過程中,淵博的學識同公正和正義不是一回事。
· 在所有的批評中,最偉大、最正確、最天才的是時間。
· 只有勞動才能使人變得幸福,使他的心靈變得開朗、和諧、心滿意足。
· 土地是以它的肥沃和收穫而被估價的;才能也是土地,不過它生產的不是糧食,而是真理。如果只能滋生瞑想和幻想的話,即使再大的才能也只是砂地或鹽池,那上面連小草也長不出來的。
· 不好的書告訴你錯誤的概念,使無知者變得更無知。
· 閱讀一本不適合自己閱讀的書,比不閱讀還要壞。我們必須學會這樣一種本領:選擇最有價值、最適合自己所需要的讀物。
· 學生如果把先生當作一個範本,而不是一個敵手,他就永遠不能青出於藍。
· 我學習了一生,現在我還在學習,而將來,只要我還有精力,我還要學習下去。
· 作為新生力量的青年一代,應該成為時代的青年,每個青年具有新的思想,準備更替舊的思想。這也是人類進步和人類進程的條件。
· 誰不屬於自己的祖國,那么他也就不屬於人類。
· 我不能不熱愛祖國,但是這種愛不應當消極地滿足於現狀,而應當是生氣勃勃地希望改進現狀,並儘自己力量來促進這一點。
· 創造人的是自然界,啟迪和教育人的卻是社會。
· 一般就在部分之中;誰不屬於自己的祖國那么他也就不屬於人類。
· 人民是土壤,它含有一切事物發展所需的生命汁液;而個人則是這土壤上的花朵與果實。
· 如果我們生活的全部目的僅在於你們個人的幸福,而我們個人的幸福又僅在於一個愛情,那么生活就會變成一片遍荒塋枯冢和破碎心靈的真正陰暗的荒原,變成一座可怕的地獄,……
· 書是我們時代的生命。
· 好的書籍是最貴重的珍寶。
· 閱讀一本不適合自己閱讀的書,比不閱讀還要壞。我們必須會這樣一種本領,選擇最有價值、最適合自己所需要的讀物。
· 在所有的批評家中,最偉大,最正確,最天才的是時間。
· 人民是土壤,它含有一切事物發展所必須的生命汁液;而個人則是這土壤上的花朵與果實。
· 一般就在部分之中;誰不屬於自己的祖國那么他也就不屬於人類。
· 青春在人的一生中只有一次,而青春時期比任何時期最強盛美好。因此,千萬不要使自己的精神僵化,而要把青春保持永遠。
· 幸福,假如它只是屬於我,成千上萬人當中的一個人的財產,那就快從我這兒滾開吧!
· 不能不熱愛祖國……但是這種愛不應該消極地滿足於現狀,而應該是生氣勃勃地希望改進現狀,……並儘自己的力量來促進這一點。

車爾尼雪夫斯基

生平

尼古拉·車爾尼雪夫斯基 (1828一1889)俄國革命家、哲學家、作家和批評家。1828年7月生於薩拉托夫城一個神父家庭。18歲進彼得堡大學文史系。從此經常接近先進知識分子團體彼得拉舍夫斯基小組,潛心研究黑格爾唯心主義哲學和費爾巴哈唯物主義哲學,對法國空想社會主義也產生濃厚的興趣。1850年大學畢業,次年重返薩拉托夫,在中學教授語文,宣傳進步思想。
1853年結婚之後,車爾尼雪夫斯基回到彼得堡,成為《祖國紀事》和《現代人》兩家進步雜誌的撰稿人。1855年發表著名學位論文《藝術對現實的審美關係》。這篇論文向黑格爾的唯心主義美學進行了大膽的挑戰,提出了“美是生活”的定義,同年冬開始發表論文《俄國文學果戈理時期概觀》,系統探討了俄國文學批評思想的發展。1856年涅克拉索夫出國就醫,他接編《現代人》雜誌,使它成為宣傳革命思想的強大陣地。1862年車爾尼雪夫斯基被沙皇政府逮捕,關入彼得保羅要塞。1864年他被判處服7年苦役並終身流放西伯利亞。在囚禁與流放中他毫不沮喪,寫下了許多充滿革命激情的優秀作品,如《怎么辦?》(1862一1863)《序幕》(1867一1869)。1883年獲準在阿斯特拉罕居住。1889年才獲準返回故鄉。由於備受折磨,他於同年10月病逝。

作者著作

車爾尼雪夫斯基的著述活動是多方面的,涉及哲學、經濟學、美學、 文學、 社會學等各個領域。 他的最重要的著作有:《藝術對現實的審美關係》、《俄國文學果戈理時期概觀》、《對反對公社所有制的哲學偏見的批判》、《哲學中的人本主義原理》以及小說《怎么辦?》等。車爾尼雪夫斯基把俄國革命民主主義思想發展到空前的高度。他的光輝著作和威武不屈的品質,為他贏得了崇高的威望,成為俄國一代進步青年所景仰的英雄人物,對俄國革命運動發生了巨大的影響。他是繼貴族革命家之後登上歷史舞台的第 2代俄國革命戰士、即平民知識分子革命家中最傑出的代表。列寧把他譽為“未來風暴中的年輕舵手”,г.В.普列漢諾夫把他比作俄國的普羅米修斯。

哲學思想

車爾尼雪夫斯基繼承和發展了俄國革命民主主義者В.г.別林斯基和赫爾岑的思想,同時受到L.費爾巴哈的深刻影響。他認為,費爾巴哈的著作對他世界觀的形成起過決定性作用,直到晚年他仍自稱自己始終是費爾巴哈的忠實信徒。
車爾尼雪夫斯基堅持唯物主義的基本立場,按費爾巴哈哲學的觀點去解決思維與存在、精神與物質的關係問題。在他看來,世界是統一的,“凡是存在的東西都是物質”;自然界的一切事物、現象都是統一的物質存在的形式,而這些事物、現象之間的相同性就在於它們都是物質的。他堅決反對哲學中的二元論,否認有任何不依賴於物質、自然界的“精神實體”。他依據自然科學,特別是生理學的材料證明人只有一個統一的本性,指出人身上的兩種不同的現象,即所謂物質方面的現象和所謂道德方面的現象,並不與人本性的統一相牴觸。人體所發生的和表現出來的一切都是按照他的一個實在的本性進行的。車爾尼雪夫斯基把自然科學作為研究關於人的問題的那一部分哲學的根據,認為哲學所看到的人,和醫學、生理學、化學所看到的一樣。在這基礎上他提出了“哲學中的人本主義原理”。他的學說對於駁斥唯心主義和二元論曾起了一定的作用,但卻不能闡明人的意識的發展與人的社會歷史實踐活動的關係,不能科學地解釋人的社會本質問題。列寧指出,費爾巴哈和車爾尼雪夫斯基所宣揚的“人本主義原理”是狹隘的,只是關於唯物主義的不確切的膚淺的表述。
在認識論方面,車爾尼雪夫斯基從唯物主義觀點出發,批判了I.康德的不可知論和主觀主義。他確信人類具有認識世界的能力,自然界的一切對象及其屬性都是能夠被認識的。隨著科學的發展和時間的推移,人就能夠在許多對象中認識到從前沒有被歷史運動充分揭露而為我們忽視的那些方面。他已經接觸到實踐在認識中的作用,認為實踐是在科學上評判一切爭論點的極重要的標準,但他對實踐的理解還未能完全擺脫舊唯物主義的局限性。車爾尼雪夫斯基堅決反駁對知識的主觀主義的解釋,他強調自然規律的客觀性,承認自然界的客觀的因果性、必然性,認為人的認識、思維規律不是只有主觀的意義,而是反映對象的真實存在形式的。他深刻地揭露了康德主義和形形色色的實證主義對科學發展的危害。
車爾尼雪夫斯基的唯物主義哲學基本上仍屬於費爾巴哈的階段,但他重視辯證法。車爾尼雪夫斯基象費爾巴哈一樣,尖銳地批評了G.W.F.黑格爾的唯心主義錯誤,但並沒有象費爾巴哈那樣拋棄辯證法,而是充分肯定了黑格爾的辯證法對哲學發展的重大貢獻。他認為,黑格爾的原則是非常有力而寬廣的,可是結論卻狹窄而渺小。在他看來,辯證方法的實質就在於從各方面去觀察對象,從各種對立意見的鬥爭中去探索真理。他認為抽象的真理是沒有的,真理總是具體的,一切都取決於情況,取決於地點和時間的條件,只有在考察了某一特定事實所以產生的一切情況之後,才能對這一事實做出肯定的判斷。他用辯證法的觀點去解釋一些自然現象和歷史事件,指出自然界和歷史的發展都是通過對舊形式的否定、通過飛躍和質變而進行的。但是,他並沒有徹底地貫徹辯證法,例如他在經濟學研究中提出了另一種方法,即所謂“假設法”。這種“假設法”要求撇開一切具體歷史情況和條件,把問題儘量簡化而加以抽象的思考。這種方法是和辯證法所要求的真理的具體性背道而馳的,從而使他的理論自身包含了矛盾。

美學和倫理學思想

車爾尼雪夫斯基把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哲學觀點創造性地套用於美學和倫理學。他批判了黑格爾的“美是理念”說的唯心主義實質,提出了“美是生活”這一重要命題,認為“任何事物,我們在那裡面看得見依照我們的理解應當如此的生活,那就是美的;任何東西,凡是顯示出生活或使我們想起生活的,那就是美的”。
在藝術對現實的關係這個美學基本問題上,他堅持現實生活高於藝術,藝術的目的和本質就在於再現生活。在倫理學說方面,車爾尼雪夫斯基主張,人按其本性來說既不是善的,也不是惡的,只是因環境的不同而變成善的或惡的。他認為,支配人們行為動機的決定因素在於利益。怎樣做更愉快、更符合自己的利益,人就怎樣做,其出發點就是放棄較小的利益或滿足,以獲得較大的利益或滿足。他提倡“合理利己主義”,把正確理解個人利益作為道德的基礎,同時又強調整體利益高於局部利益,全人類的利益高於一切。

社會政治觀點

車爾尼雪夫斯基是沙皇封建專制主義和農奴制的堅定反抗者。他站在革命民主派的立場上,深刻地揭露了沙皇亞歷山大二世為了挽救封建地主統治而實行的所謂"農奴改革"的掠奪性質,把它稱之為“醜事”,堅決反對資產階級自由派對沙皇制度的妥協和投降。他號召農民民眾“拿起斧頭”來推翻沙皇統治和腐朽的農奴制度,用革命手段無償地奪取土地。列寧說車爾尼雪夫斯基的著作散發著階級鬥爭的氣息,並且充分肯定了他揭露和批判自由派叛賣行為的歷史功績。車爾尼雪夫斯基還是資本主義制度的深刻的批判者和“俄國最早的社會主義者之一”。他向資本主義剝削制度猛烈開火,主張在大規模機器生產的基礎上實行社會主義。不過他所宣揚的仍然是空想社會主義,他幻想通過舊的農民村社過渡到社會主義,相信俄國發展的特殊道路可以避免資本主義,並把農民的民主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混為一談。這就使他成為俄國民粹主義思想的創始者之一。他的這些錯誤觀點對以後俄國革命的發展和馬克思主義的傳播起了消極的阻礙作用。
車爾尼雪夫斯基在社會歷史觀方面包含著唯物主義的看法,但基本上仍然是一個歷史唯心主義者。他不理解物質生活方式在社會生活中的決定性作用,而把知識看作推動歷史前進的基本力量。特別是,他把永恆不變的人類本性作為衡量一切的最高標準,認為人類生活的物質的和道德的條件,支配著社會生活方式的經濟規律,人們研究的目的,是要明確它們適應“人類本性”要求的程度。這種歷史唯心主義觀點使他始終未能克服舊唯物主義者的根本缺陷。列寧指出,由於俄國生活的落後,車爾尼雪夫斯基沒有上升到、也不可能上升到辯證唯物主義的水平。

名人名言

真理之所以為真理,只是因為它是和謬誤以及虛偽對立的。

杜勃羅留波夫

dù bó luó liú bō fū 杜勃羅留波夫(николай 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 добролюбов,1836-1861),俄國文學批評家。曾在彼得堡中央師範學院學習,後主持《現代人》雜誌評論欄。主要論文有《論俄國文學發展中人民性滲透的程度》、《什麼是奧勃洛摩夫性格?》、《黑暗王國》、《黑暗王國的一線光明》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