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儲邕之剡中

別儲邕之剡中

《別儲邕之剡中》是唐代詩人李白天寶元年創作的一首五言律詩。這首詩從問路開始寫起,一問一指中,表現了詩人對剡中的嚮往之情,第二聯繼續敘述出發地和目的地,並交待從水路行走,為下聯寫兩岸和水中景物做鋪墊,第三聯寫水鄉特色剡中景物,最後一聯點明對目的地的嚮往,與首句相呼應。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別儲邕之剡中
  • 創作年代:盛唐
  • 作品出處:《全唐詩》
  • 文學體裁:五言律詩
  • 作者:李白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詩詞注釋,詩句譯文,創作背景,作品賞析,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別儲邕之剡中
借問剡中道,東南指越鄉。
舟從廣陵去,水入會稽長。
竹色溪下綠,荷花鏡里香。
辭君向天姥,拂石臥秋霜。

注釋譯文

詩詞注釋

  1. 儲邕:詩人的朋友。剡中:今浙江嵊州、新昌一帶,當地有剡溪,山清水秀。
  2. 借問:請問,打聽。
  3. 越鄉:今浙江紹興周圍。春秋時越國統治中心。
  4. 廣陵:今江蘇揚州
  5. 會稽:今浙江紹興。
  6. 鏡:指水面。一則陽光照射,水面閃閃發光,二則水面清澈見底,所以比喻為鏡子。
  7. 天姥:即天姥山,在今浙江新昌。傳說有仙人在山上唱歌,此山被道教尊為仙山。

詩句譯文

向你打探問去剡中的道路,你舉手示意遙指東南方的越地。
乘船由揚州而南下,長長的流水一直通向會稽。
溪水清澈,掩映著叢叢綠竹,水明淨如鏡,映著荷花的倒影,傳出陣陣清香。
與君辭別前往天姥,抖盡石塵我將高臥於秋日的霜露之中。

創作背景

天寶元年(公元742),李白從山東攜妻子前往浙江會稽,擬與道士吳筠同隱於剡中。當他行至廣陵(今揚州)時,已是荷花噴香的秋天。這首詩,正是詩人李白告別廣陵友人儲邕前往會稽(今紹興)時所作。

作品賞析

詩的前二句,交待詩人的去向。但作者避免平鋪直敘,用“借問”故作跌宕,引出所要行經的路線;下面用一“指”字,回應上文;同時,一“問”一“指”兩個舉動,又令人想到行者和送者將要分手時的情狀,增強形象感。
”舟從廣陵去,水入會稽長。“兩句進一步補充離別和要去的地點,並借“舟”、“水"二字點明詩人乃由水路進發,從而自然引出下面兩句舟行所特有的景象。翠竹本生於岸邊,卻說“溪下綠’’,顯見這是水中倒影;荷花原生予水中,卻說“鏡中香’’,令人於形象的比喻中悟出真象。這裡,前句巧妙地襯托出溪水之清,後句突出地渲染了水面之靜。水靜而且清,伴以飄香的荷花,泛綠的翠竹,活畫出了江南水鄉所獨具的特色。
“辭君向天姥,拂石臥秋霜。“”辭君"正麵點出別離,與詩題關合;“天姥”乃越東靈秀之山,號稱奇絕。從“剡中“,到“越鄉",到“會稽”,再到“天姥”,同一地區的不同名稱被詩人連續使用,表面看來,似有重複繁雜之弊,但實際上,不僅每一名稱的出現都有其不可取代的意義,而且還從側面襯托出了詩人初入越東前那種嚮往、盼望的急切心情。在詩人想來,到了天姥山以後,仰臥於巨石之上,受著潔白的秋霜的沐浴,是何等的舒暢。
這首別離詩別闢蹊徑,新人耳目。詩中只以“辭君"見出別離,其餘筆墨都用來鋪敘詩人的行程和沿途的景色,最後一句,更將想像中事如實寫來,充分展現了詩人熱愛大自然、嚮往大自然的一片童心。

作者簡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自稱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靜寧西南)。公元742年(天寶元年)被召至長安,供奉翰林。文章風采頗為唐玄宗所賞識,但在政治上不受重視,又遭權貴讒毀,僅一年余即離開長安。安史之亂爆發後,他懷著平亂的志願,於公元756年參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因受永王爭奪帝位失敗牽累,流放夜郎(今貴州境內),中途遇赦東還。晚年漂泊東南一帶,卒於當塗(今屬安徽)。其詩以抒情為主,表現出蔑視權貴的傲岸精神,對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於描繪自然景色,表達對祖國山河的熱愛。詩風雄奇豪放,想像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有“詩仙”之美譽,存世詩文千餘篇,有《李太白集》30卷。
李白像李白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