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生兒大便不通

初生兒大便不通,中醫病名。是指嬰兒出生2天無糞便排出的一種病證。一般嬰兒生後24小時內,應有黑綠色粘稠無臭味的“胎糞”排出,2至3天內逐漸轉變為黃色質軟有酸臭味的嬰兒便,每日2至4次均屬正常。如出生後2天內無糞便排出,稱為初生大便不通。

基本介紹

  • 中醫學名:初生兒大便不通
  • 相關西醫疾病:先天性巨結腸,胎糞性腸梗阻
  • 其他名稱:鎖肚、初生大便不通
  • 疾病分類:兒科
  • 發病部位:腸道
  • 主要病因:胎熱蘊結、稟賦不足
  • 多發群體:新生兒
  • 傳染性:無
名詞解釋,歷史沿革,與西醫病名關係,病因,病機,診查要點,一、診斷依據,二、病證鑑別,辯證論治,一、辨證要點,二、治療原則,三、證治分類,其他療法,轉歸預後,預防調護,

名詞解釋

是指嬰兒出生2天無糞便排出的一種病證。臨床以大便不通,伴腹脹,面赤唇紅,煩躁啼哭,甚則嘔吐,或兼神情疲憊,氣息微弱,哭聲低而無力為主要特徵。

歷史沿革

初生兒大便不通,古代醫家燥有記載,如明·《證治準繩·幼科·生下胎疾》:“不大便俗稱鎖肚,由胎中受熱,熱毒蘊盛結於肛門閉而不通,元復滋潤所以如此。”對於大便不通之病因,歷代醫家認識一致。隨·《諸病源候論·小兒雜病諸侯·大便不通候》記載:“小兒大便不通者,臟腑有熱乘於大腸故也。脾胃為水谷之海,水谷之精微化為氣血,其糟粕行於大腸,若三焦、五臟不調合,熱氣歸於大腸,熱實故大便燥澀不通也。”由此看來,隋唐之前已認識到熱濕初生兒大便不通的主要原因。

與西醫病名關係

先天性巨結腸由於結腸缺乏神經節細胞導致腸管持續痙攣,糞便淤滯於近端結腸,近端結腸肥厚、擴張,是小兒常見的先天性腸道疾病之一。本病的病因目前尚未完全清楚,多數學者認為與遺傳有密切關係,本病的發病機制是遠端腸管神經節細胞缺如或功能異常,使腸管處於痙攣狹窄狀態,腸管通而不暢,近端腸管代償性增大,壁增厚。

病因

胎熱蘊結、稟賦不足

病機

1、胎熱壅結:孕母過食辛熱煎炒,致熱邪蘊積,或產時嬰兒吞入羊水穢濁之物,壅結腸胃,均形成胎熱。胎熱蘊結大腸,灼陰耗液,腸道失於濡潤,大便秘結阻於腸道不下面閉。
2、稟賦不足:由於孕母素虛,或未足月而早產,致嬰兒先天稟賦不足,元氣虛憊,形體怯弱,氣血俱虛,氣虛則推動無力,氣機不降;血虛則腸道失濡養,糞燥不下,而見便閉腹脹。

診查要點

一、診斷依據

1、嬰兒出生後24小時無胎便,兼腹部脹滿,嘔吐糞水等症。
2、腹部X線、B超等檢查可協助明確診斷。

二、病證鑑別

本病須與肛門內合、谷道閉鎖相鑑別。肛門內合症見大便不通,或便出如線如帶,或肛門以外異位排便,或糞尿混雜不分;谷道閉鎖則糞便由尿道排出,並伴腹脹嘔吐等屬先天發育畸形,均需手術治療。

辯證論治

一、辨證要點

1、辨病因
初生大便不通,由於孕母素體蘊熱,或由於嬰兒出生時吞入惡血穢露者,屬胎熱蘊結;由於孕母素體虛弱或嬰兒早產者,屬先天稟賦不足。
2、辨輕重
本病初起伴嘔吐不甚,多起於第一次餵乳之後,嘔吐物為乳水,腹微脹,病情較輕,若逐漸加劇,嘔吐劇烈而頻繁,嘔吐物為綠色膽汁或糞便樣水液,或帶咖啡色粘液,並見嬰兒面色蒼白,眼窩凹陷,哭聲無力,皮膚乾燥,腹部脹滿喘促,尿閉等症,病情危重。
3、辨虛實
初生大便不通伴嘔吐,腹脹,唇紅面赤,啼哭煩躁,舌苔黃膩屬實證;若伴神疲氣弱,啼聲無力,唇淡面白者屬虛證。

二、治療原則

清熱散結行氣,或益氣培元

三、證治分類

1、胎熱蘊結
主證:大便不通或只排出少量灰綠色粘液樣物,腹脹嘔吐,啼哭煩躁不安,面唇紅赤,小便短赤,苔黃膩,指紋紫滯。
治法:清熱通下。
代表方:
(1)生大黃單昧,開水悶泡數分鐘,取汁加蜜適最,徐徐餵下。便下l~2次以量多而通暢為度,不再服。
(2)銀花6克,甘草1.5克,黃連1.5克,煎水,調入適量自蜜,多次分服,適於輕證者。
(3)一捻金(大黃、檳榔、炒黑白醜、人參各等分,研細末,蜜水調服)水煎取汁加蜜適量,少量頻喂,便下通暢即可停用,不必盡劑。適於重證。
(4)沆瀣丹(川芎、大黃、黃芩、黃柏、炒黑牽牛子、薄荷葉、滑石、榔檳、枳殼、連翹、赤芍)
2、胎稟不足
主證:大便不通,腹脹嘔吐,神情疲憊,氣息微弱,啼哭聲低,面自唇淡,指紋淡紅。
治法:培補元氣(不可驟用攻下)。
代表方:
(1)先進獨參湯以益氣扶元,繼用罨臍法(蔥白七莖,生薑一大塊,淡豆豉100克,食鹽30克,同搗爛,作成餅錠子,熱掩臍上,以紗布裹扎之,但必須注意避免臍部感染及燙傷皮膚),以溫通行氣。
(2)腹脹明顯伴有嘔吐時,宜理氣通腑,暫治其標,方用加減正氣散(大腹皮、藿香、厚朴、茯苓、陳皮、杏仁、麥芽、神曲、茵陳)

其他療法

1、大黃末、生甘草少許,加水少量,煮沸,調入適量自蜜,多次分服,治療腸熱腑實大便不通者,並可外用蜜導法;或用生甘油栓塞入肛內通便。
2、推拿療法:胎熱蘊結者,清大腸,退六腑,動內八方,摩腹,揉按足三里,推下七節骨,揉天樞等;胎稟不足者,補脾經,推三關,捏脊,按揉足三里等。
3、針灸:取天樞、支溝、上巨虛,採用輕刺手法以通三焦氣機,恢復傳導功能。若腹脹氣促者加輕瀉行間以理氣和中;若氣虛者加脾俞、氣海針灸並用,以溫脾益氣。

轉歸預後

及時治療,則預後良好,若不及時治療或治療不得當,則營養不良發育遲緩,甚至伴發小腸結腸炎。

預防調護

做好孕母妊娠期的保健,以及產前、產時母嬰的保健護理
1、孕母妊娠期間要保證營養.促進胎兒正常發育;忌辛熱炙煿之品,避免遺熱於胎兒。
2、糞便排出如線如帶不絕,以及糞尿不分者,要隨時清洗外陰部,以保持排便通暢,減少對皮膚的刺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