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割潛蠅繭蜂

切割潛蠅繭蜂

切割潛蠅繭蜂屬昆蟲綱膜翅目Hymenoptera,繭蜂科Braconidae,潛蠅繭蜂亞科Opiinae,Psyttalia屬。2003年,福建農林大學益蟲研究室在飼養桔小實蠅(采自漳州)的過程中,獲得該寄生蜂,經鑑定為切割潛蠅繭蜂Opius incisi Silvestri,中國新記錄種。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切割潛蠅繭蜂
  • :動物界
  • :昆蟲綱
  • :膜翅目
  • :繭蜂科
  • 亞科:潛蠅繭蜂亞科
  • :切割潛蠅繭蜂屬
概述,分布情況及主要寄主,態形態特徵,成蟲,卵,幼蟲,預蛹和蛹,個體發育,幼蟲期,預蛹及蛹期,成蜂羽化,成蜂習性,套用前景,

概述

切割潛蠅繭蜂屬昆蟲綱膜翅目Hymenoptera,繭蜂科Braconidae,潛蠅繭蜂亞科Opiinae,Psyttalia屬。2003年,福建農林大學益蟲研究室在飼養桔小實蠅(采自漳州)的過程中,獲得該寄生蜂,經鑑定為切割潛蠅繭蜂Opius incisi Silvestri,中國新記錄種。是寄生於桔小實蠅幼蟲期的重要的單性內寄生天敵,也是我國境內目前發現的寄生於桔小實蠅體內的兩種寄生蜂之一。據文獻記載,該蜂與Opius humilis Silvestri為同物異名。

分布情況及主要寄主

分布:該蜂主要分布於非洲南部、馬來群島婆羅洲、印度、馬來西亞、菲律賓、泰國,美國夏威夷、中國福建(季清娥,2004)。
寄主:Carpomyia vesuvianaDacus dorsalisD. latifronsD. cucurbit

態形態特徵

成蟲

雌蜂:體長3.2~3.6 mm,前翅長3.5~3.7 mm,觸角長4.3~4.5 mm。頭部披毛,光滑;單眼呈正三角形排列;複眼大,凸起;上頰短,後頭凹陷,後頭脊部分缺如;觸角48節,絲狀;梗節明顯;額稍凹陷,無中縱脊,前方具l小窩:正面觀,臉稍隆起,具淺的凹陷刻點,上部具一弱的中縱脊;前幕骨陷小;唇基邊緣水平,口腔開放;顎眼距與上顎基寬大約等長。前胸及中胸盾片光滑有光澤,中胸盾片隆起,盾縱溝極短,小盾片前溝窄,小盾片隆起,光滑有光澤;中胸側板光滑,有光澤,具基節前溝:並胸腹節具l條中縱脊,脊兩側具小皺刻點,該脊在中下部分分叉,呈倒“Y”形。翅:前翅翅痣倒三角形,徑脈第l段(r1)自翅痣中部稍前發出,徑脈第3段(r3)稍彎曲,延伸至翅尖,肘脈第3段僅基部1/3明顯,第2肘間橫脈痕跡狀,回脈(rec)後叉,稍呈弧狀;後翅外小脈(pnv)缺如,具後肘脈(cub)。足光滑,腿節相對粗壯,後足基跗節長度短於其餘跗節長度之和。第1腹節楔形,中部降起,基部具2條脊,端部有2個凹陷,中間具不規則縱向網被狀刻點,兩側光滑有光澤,其餘腹節光滑有光澤,各節中間披一橫列細毛,第2腹板溝不明顯,產卵器鞘較長,是腹部長度的1.1倍。頭部(觸角暗褐色,單眼區、上顎齒、複眼黑色除外)、胸部(後胸、並胸腹節暗褐色除外)黃褐色:翅透明,翅痣基部l/2淺黃色.端部1/2及翅脈黑褐色;足透明黃色(前、中足端跗節及後足附節暗褐色除外);腹節背面、產卵器鞘黑褐色,產卵器紅褐色,見圖1-1。 雄蜂:體長3.2~3.4mm,前翅長3.0~3.2mm,觸角長5.0~5.1mm;頭寬是頭長的2.1倍,複眼長是上頰的2.4倍,觸角45~46節,臉寬是臉高的1.7~1.9倍,顎眼距上是顎基寬的0.6倍,腹節第1背板長約與寬之半相等,基部側脊平行,超過腹板長度的1/2,翅痣黑褐色,其餘特徵與雌蜂相同,見圖1-2。

初產卵乳白色,香蕉形。卵長約1.0mm,直徑約0.2mm。一端鈍圓,孵化後為幼蟲頭部,一端稍尖,孵化後為幼蟲腹部。卵殼薄,卵黃少。未發現卵孔。每雌遺腹卵30~40粒,在卵巢中呈線狀排列。

幼蟲

初孵幼蟲身體透明,蛆狀,頭端方形,具頭殼,寬扁,腹部細小,尾端細尖。體長0.8mm、胸徑分別為0.2mm;體色隨蟲齡增加而加深,後呈乳白色,3齡幼蟲頭殼退化;臨近老熟時蟲體充滿寄主蛹體,體呈白色或米黃色。

預蛹和蛹

預蛹多為乳白色,可見白色脂肪體,由膜包被,附帶幼蟲各齡頭殼。初化蛹呈乳白色,或略呈淡黃色,蛹體長2.6mm、胸徑1.8mm。

個體發育

切割潛蠅繭蜂從卵到蛹期直至羽化,個體發育全過程均在寄主體內度過。在恆溫25±1℃、70%RH條件下,個體發育歷期21.7~26d,其中卵期1.7~2.3d,平均2.0d;幼蟲分三齡,共12.0~14.0d,平均13.1d;蛹期(含預蛹期)8.0~10.0d,平均9.1d(見表1)。另產卵前期為3.0~3.5d,平均3.2d,羽化後成蜂存活15~33d,主要跟產卵頻率有關,雄蜂壽命多短於雌蜂。

幼蟲期

幼蟲為3齡,一齡2.0d,二齡6.6d,三齡4.5d;在恆溫條件下,齡期的長短變異較大,與寄主幼蟲的大小有關。初孵幼蟲體小透明,蛆狀,頭部骨化,扁平,方而寬,口器位於頭蓋中央,可伸縮吮吸寄主體內汁液。腹部細小,尾端細尖。其體長0.8mm、胸徑分別為0.2mm;消化道已明顯,蟲體充滿脂肪體,寄主幼蟲體外可見其黃褐色口器;二齡幼蟲半透明狀,體形與一齡幼蟲類似,但分節明顯,共11節,口器變大,大齶彎刀形且尖銳,觸角小泡狀,表皮開始皺褶;幼蟲進入三齡後,大齶退化,蟲體較二齡幼蟲肥大,體長變短,但胸徑增加,分節更加明顯,背側皺褶不斷加深,已具神經系統的基本雛形。後期停止取食,寄主幼蟲體軀已被取食殆盡,只剩下空殼及殘存的表皮。

預蛹及蛹期

預蛹乳白色,近橢圓形。幼蟲表皮形成包膜,透過包膜可見蛹的器官芽在逐漸發育。首先是頭、胸分開,頭部依次出現口器、複眼、觸角等,然後胸部出現足芽和翅芽,最後腹部分化;中期蛹體乳白色,各器官已經形成,複眼紅色,身體略呈淡黃,體長4.3mm、胸徑1.8mm;後期複眼黑色,蛹色進一步加深,多呈黃色,可辨雌雄。臨近羽化時,蛹體顏色進一步加深,跟成蜂相差無幾,口器可活動,身體刻點清晰可見。

成蜂羽化

成蜂羽化時,寄生蜂用大齶將實蠅的蛹殼咬成一個圓形小孔,經過反覆咬嚼直至羽化孔大小適合出蜂時,才將頭部和前足伸出。羽化過程大約需20~30min。每個實蠅蛹中只羽化出一頭寄生蜂。

成蜂習性

寄生蜂羽化後可立即取食,在自然界靠取食花蜜和露水。成蜂具有較強的正趨光性,所以室內繁殖寄生蜂過程中必須提供適合的光照時間和光照強度,同時可利用這一習性收集成蜂用於室內試驗或今後田間放蜂。

套用前景

寄生蜂是農林害蟲的重要寄生性天敵,具有主動搜尋寄主能力和野外建立自然種群的優點,在農業增產、增效、控害、改善生態環境方面的作用不容忽視,常用於生物防治。
桔小實蠅在我國南方水果產區發生危害越發嚴重,但國內對其進行生物防治的研究卻極少。在生產實踐中,利用切割潛蠅繭蜂作為生物防治手段來控制桔小實蠅種群是可行的,它在降低田間桔小實蠅卵、幼蟲和蛹的數量上發揮著重要作用。雖然國內外文獻報導了桔小實蠅有很多天敵,但從其生活史上看,桔小實蠅一生中薄弱的時期——卵期、幼蟲期和蛹期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環境的保護(卵期和幼蟲期主要生活在寄主果實內、蛹期在土壤中),除了老熟幼蟲準備化蛹的那一小段時間,可能會被鳥類、雞、螞蟻等捕食性天敵捕食,蛹期可能會被真菌、寄生蜂寄生外,因此利用捕食性天敵、真菌等防治效果並不理想;此外,目前防治桔小實蠅主要用低毒農藥噴殺、果實套袋等 ,不但會有農藥殘留、要害、污染環境等不良影響;此外,採用性誘滅雄只能殺滅雄蟲,不利於有效降低害蟲種群數量,防治效果並不理想,還費工費時。切割潛蠅繭蜂是寄生於桔小實蠅幼蟲期的重要的單性內寄生天敵,不但能寄生被寄主果實保護的桔小實蠅幼蟲,達到防治桔小實蠅效果,且不會產生負面的影響;又因該寄生蜂是單性內寄生性天敵,在防治套用上具有很強的專一性,對寄主害蟲數量變動極為敏感,再本身具較高的生殖能力,因此有助於維持害蟲物種的多樣性,達到長期控制桔小實蠅的目的,具有廣闊的套用前景。所以,開展桔小實蠅寄生蜂的研究,利用寄生蜂跟蹤控制危害寄主甚廣的桔小實蠅,可獲得顯著的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