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離綜合症

分離綜合症

分離綜合症,是春節後很多空巢老人會患上的一種心理疾病,主要表現為先焦慮、後抑鬱。節後兒女們各奔東西,團聚時的喜悅逐漸被即將到來的分離沖淡和取代,當孩子再次離開,家裡變得再次冷清。相比年輕人的“節后綜合症”,這個時候,中國日益增多的空巢老人的“分離綜合症”更需引起重視。

基本介紹

  • 中醫病名:分離綜合症
  • 就診科室:精神科
  • 多發群體:老人
  • 常見發病部位:心理疾病
  • 常見症狀:焦慮 抑鬱 失落
簡介,表現,原因,應對,自我調節,社會服務,

簡介

分離綜合症全國老齡委統計,2016年中國老年空巢家庭率已達半數,大中城市達到了7成。從2015到2035年,中國將進入急速老齡化階段,老年人口將從2.12億增加到4.18億,占比提升到29%。春節過後,很多人離開了自己的家,離開了守望自己的父母,雖然多少有點不捨,但是在很多年輕人的眼裡,年其實已經是一個司空見慣的習俗和符號而已。但在老人們眼裡的“年”卻又是另一種滋味,“年”來了,意味著孩子們要回來了;“年”走了,意味著孩子們也要走了。春節假期結束,經過與兒女短暫的相聚和分離,有些老人難以承受心理的落差,容易出現一些心理問題。
分離綜合症分離綜合症

表現

隨著春節假期結束,兒女陸續離家,不少老人出現了“先焦慮、後抑鬱”的“分離綜合症”。焦慮、恐懼、擔心,或者情緒低落、不開心,不高興。另外一方面,原有的軀體疾病,比如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可能會惡化。因為這種心理因素會驅使身體疾病惡化,這種軀體疾病又會反過來又增加心理的壓力。除了短暫相距又分離帶給老人的心理落差,常年伴隨空巢老人的有精神空虛、更有實實在在的生活不便。

原因

分離綜合症隨著時代的變遷、社會的轉型,中國的家庭結構正在發生著巨大變化。過去,中國四世同堂的家庭模式為“老有所養”提供了家庭保障,而隨著人口流動加快、住房條件改善、家庭觀念轉變等,兒女滿堂、子孫繞膝的傳統生活習俗在中國越來越淡化,家庭養老的功能也愈發有限。此種情況下,一些老人便陷入了“留守”狀態,與兒女子孫在一起的機會是少之又少。這與他們對晚年的期待相比,理想與顯示之間產生了差距,而這種差距導致了他們思想的落差。這也基本上是留守老人“分離綜合症”的根源。
分離綜合症分離綜合症
民政部發布的一項數據表名,到2015年年底,全國65歲以上的空巢老人將超過5100萬。這是一組龐大的數字,數字的背後是家庭、社會的隱憂。對於家庭而言,“家有一老,如有一寶”,老年人的健康冷暖,牽連著子女的心,如果老年人身心遭受“分離折磨”並產生不良情緒的話,對兒女來說,則多了一份牽掛,對於工作、事業、小家庭的影響可想而知;對於社會來講,尊老、愛老、敬老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設若有大批老年人因患上“分離綜合症”而影響其身心健康的話,這勢必會影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質量。對此,我們不得不引起高度重視。

應對

自我調節

分離綜合症春節過後,老人出現心理波動是正常現象。子女離家前,應儘量安排好老人生活;另外,老人們也需調整生活習慣,儘量多拓展娛樂、社交活動,多和老朋友走動。
分離綜合症分離綜合症

社會服務

發展養老服務事業,是應對老齡化和空巢化的重要手段。中國每千名老人有養老床位30.3張,比2010年增長了70%。今後機構與居家、社區養老一體化將是必然趨勢,為空巢老人提供“伸手夠得著”的服務。從老年需求看,更注重就近、便捷。較於集中居住的養老服務機構,更符合老年人心理和服務需求特點的是在熟悉的社區中獲得持續、綜合的服務。北京部分社區為老人提供上門理髮、剪指甲、提供三餐等服務;海淀區部分簽約老人家中,安裝了智慧型終端。老人出現健康問題,可直接按家庭醫生或急救鍵,接受健康諮詢、預約掛號等服務。
在中國人民大學社會與人口學院老年學研究所所長杜鵬看來,應對空巢化,社區養老服務還需更好的“落地”,使老年人的需求進一步的分類細化。在基層構建基礎的老年人信息庫,哪些老人是單獨生活,哪些是老兩口生活,特別是老兩口中有一個人失能的情況下,都是高風險家庭。另外,可以讓志願者按時敲老人的門,看他是不是在裡面安全的生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