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血時間

在一定條件下,測定人為刺破皮膚毛細血管後,從血液自然流出到自然停止所需的時間,稱為出血時間(bleeding time,BT)測定。BT測定受血小板的數量和質量、毛細血管結構和功能以及血小板與毛細血管之間相互作用的影響,而受血液凝固因子含量及活性作用影響較小。BT傳統測定方法有Duke法和Ivy法,目前常用世界衛生組織(WHO)推薦的標準化出血時間測定器法(template bleeding time,TBT)。

基本介紹

  • 名稱:出血時間
  • 所屬分類:血
參考區間,臨床意義,注意事項,

參考區間

TBT法:6.9±2.1min。

臨床意義

(1)BT延長:見於:①血小板數量異常,如各類血小板減少症;②血小板質量缺陷,如先天性和獲得性血小板病、血小板無力症等;③某些凝血因子缺乏,如血管性血友病(vWD)、低(無)纖維蛋白原血症和彌散性血管內凝血(DIC)等;④血管疾病,如遺傳性出血性毛細血管擴張症等。 ⑤ 藥物影響,如服用潘生丁、乙醯水楊酸等。
(2)BT縮短 見於某些嚴重的血栓前狀態和血栓性疾病。

注意事項

(1)試驗前一周應停用抗血小板藥物,如阿司匹林、抵克利得、氯吡格雷等。不合宜人群:患有凝血不良性疾病如血友病患者。
(2)BT測定影響因素有:皮膚切口深度(最重要因素)、長度、位置、方向,毛細血管所受壓力;皮膚溫度等。對兒童、老年、有瘢痕形成史的患者,可用瘀點計替代TBT作出血時間測定。
(3)BT測定時:需注意保暖,尤在冬季,否則會影響結果。
(4)因BT測定影響因素多,故目前國際上已很少使用BT測定,其檢測功能已主要被血小板計數、血小板功能試驗及篩查凝血功能的凝血酶原時間(P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測定所替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