凹尾絢鸚嘴魚

凹尾絢鸚嘴魚

學名Calotomus spinidens為鸚嘴魚科絢鸚嘴魚屬的魚類。體被大形圓鱗,頰部有鱗1行,背鰭起點前方正中有鱗3個。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凹尾絢鸚嘴魚
  • :動物界
  • 分布區域:紅海、印度洋非洲東岸等
  • 簡介:兩頜牙只基部癒合,排列呈重疊狀
簡介,原始文獻,生境,分布,資料來源,形態特徵,

簡介

兩頜牙只基部癒合,排列呈重疊狀。上唇的內唇僅沿唇的後部存在,前部與外唇癒合。尾鰭後緣凹入。分布於紅海、印度洋非洲東岸至太平洋中部夏威夷群島、社會群島加羅林群島、北達琉球群島、台灣島以及南海諸島、海南等,主要棲息於珊瑚礁或岩礁間。
編號:7825
拉丁目名:PERCIFORMES
中文目名:鱸形目
中文科名:鸚嘴魚科
拉丁科名:Scaridae
中文屬名:絢鸚嘴魚屬
拉丁屬名:Calotomus
拉丁種名:spinidens
定名人:(Quoy et Gaimard)
年代:1824
中文名:凹尾絢鸚嘴魚
ogenus:Scarus

原始文獻

Voy. Uranie, Zoologie,:289

生境

珊瑚礁或岩礁間

分布

國內分布:南海諸島, 海南, 台灣
國外分布:紅海, 印度洋非洲東岸至太平洋中部夏威夷群島, 社會群島, 加羅林群島, 北達琉球群島

資料來源

南海諸島海域魚類志:381.

形態特徵

體延長而略側扁。吻圓鈍;前額不突出。外齒分離而未癒合成齒板;閉口時上頜齒會覆蓋下頜齒;上頜前端齒
呈錐狀;上咽骨每側有咽頭齒三列,下咽骨之生齒面寬度大於長度。背鰭前中線鱗約為4;頰鱗1列,4-5個,鱗片大型。胸鰭具10-13軟條;尾鰭全期皆為圓形。初期階段(IP, Initial phase)的雌魚體色溷雜著紅色至灰褐色,體側通常具三條白點縱帶;胸鰭單一澹色,基底黑斑不顯。終期階段(TP, Terminal phase)的雄魚體呈綠褐色,體側淺色之小斑點,鱗片另有紅褐色之小斑;頭部側面有橘紅色之不規則條紋;腹部通常灰白色,有時為暗玫瑰色或澹黃色的;2條不規則的暗紅色橫帶越過頦部,中間具白色或黃色的間隔。背鰭之第II硬棘及其後方鰭膜上具有顯著的黑點;胸鰭澹黃而略呈透明,基部具擴散的深色斑點;腹鰭亦略透明,但鰭膜上具白色小斑點與一些澹紅的斑塊;尾鰭或具兩列不規則之淺紅色色帶,其間呈澹青色,或鰭膜具白色及紅色之斑紋,或具不規則之垂直暗帶。
凹尾絢鸚嘴魚凹尾絢鸚嘴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