凱塞林山口戰役

凱塞林山口戰役

凱塞林山口戰役是二戰中德國與美國的首次交鋒,是隆美爾為了挽回德軍在北非的軍事劣勢,而發動的一場戰役。在這個戰役中,美國陸軍為他面對老牌德國王牌部隊的第一課付出了慘重的代價,美國陸軍第一裝甲師的阿爾基在戰後回憶時把它與西方軍事史上著名的英國輕步兵旅在克里木戰爭時期在巴拉克拉瓦〔Balaclava〕的自殺性衝鋒相提並論,認為:“毫無遠見的計畫事實上判處了作戰行動的死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凱塞林山口戰役
  • 發生時間:1943年2月18日
  • 交戰雙方:德軍 美軍
  • 結果:大敗美軍
戰鬥概況,戰鬥背景,德軍計畫,德美交鋒,戰鬥經過,指揮不暢,占領山口,戰役結束,戰鬥結果,戰役評價,戰爭影響,

戰鬥概況

根據隆美爾的指令,德軍1943年2月18日開始對凱塞林山口進行偵察。這種情況使得美軍相信德軍將很快發起一場進攻。美軍第26步兵團團長亞歷山大·N·斯塔克上校受命指揮鄰近的各支部隊,這就是著名的“斯塔克部隊”。
凱塞林山口戰役凱塞林山口戰役
2月19日,德軍果然對斯塔克的部隊發起了攻擊,企圖奪取和控制凱塞林隘口。德軍對毫無實戰經驗的美軍部隊發起了異常猛烈的進攻。第二天上午10時許,美軍防線開始崩潰,不得不向哈姆拉山撤退,大量尚未使用的武器裝備落入德國人之手。面對德國人的這些勝利,盟軍對於自己的處境憂心忡忡。當時,由於惡劣的天氣條件,盟軍飛機無法起飛對防線實施支援。 2月21日,德軍向塔萊和哈姆拉山進發,結果被盟軍B裝甲戰鬥群阻止在哈姆拉山。但是,英軍第26坦克旅卻被擊退到塔萊以南4英里的地方。當晚22時左右,德軍終於開始撤退。盟軍立即制定出一項臨時的防禦計畫,其中包括將英美兩軍的炮兵部隊編組成一支部隊。當時,整個戰場形勢異常危急,但事實上,這種緊張局勢很快就會緩解。德軍逐漸認識到,要想突破盟軍防線幾乎是不可能的。到了2月22日下午,隆美爾明確指出,他認為繼續進攻已經毫無意義。主要基於以下幾方面的原因:首先,隆美爾深信盟軍損失慘重,在一定時間內無法再次發起攻勢;第二,隆美爾認為凱塞林隘口不適宜進行更多的機動作戰(尤其由於天氣惡劣,路面狀況非常糟糕);第三,他認為最好的方案是暫停進攻凱塞林山口,將注意力轉向南部突尼西亞,進攻英國第8集團軍。最終,隆美爾命令德軍返回出發地。就這樣,1943年2月24日上午,凱塞林山口再一次回到了盟軍手中。

戰鬥背景

阿拉曼戰役失敗以後,隆美爾率領的非洲軍團不斷向西撤退,在巧妙地避過了蒙哥馬利的幾次追擊後,已經逐漸向非洲軍團的增援部隊漢斯·馮·阿尼姆(Hans von Arnim)大將率領的在突尼西亞的第5裝甲集團軍靠攏——在旁人看來,非洲軍團已經是落日殘燭,被盟軍部隊兩面夾擊最終全軍覆沒已經是遲早的事了。但是,“沙漠之狐”從來沒有這么想,在兩支盟軍部隊做向心運動而自己的部隊在不斷收縮靠攏時,自己其實已經享有了中央位置的戰略利益——他們可以集中全力來打擊任何一個對手。此時的隆美爾元帥因操勞過度,早以是一個病人,但作為一個進攻型的將領,他絕對不甘心以連續幾個月的撤退作為自己非洲之行的結束禮;另外,隆美爾已經得知元首希特勒考慮用阿尼姆大將取代他在非洲作戰德軍的指揮權,因此,無論如何他也急需一場勝利來證實自己“沙漠之狐”是名不虛傳的。

德軍計畫

在馬雷特防線(Mareth Line)非常有限的防禦力量得到暫時的穩定後,隆美爾決定發動一個拿破崙式的兩面攻擊,以發揮所謂的“內線”理論——趁其中有一方面尚來不及救援之前,首先擊敗西面“初出茅廬”的美軍部隊,假使真的成功了,那么隆美爾就可以騰出手來對付自己的老冤家——蒙哥馬利的第8集團軍。因此,在非洲軍團的精銳部隊第21裝甲師在1月底占領了費德隘口後(Faid Pass),隆美爾制訂了一個並不複雜的反擊計畫:運用手中僅有的裝甲部隊穿越西面的數個隘口,並向西北方向穿插,分割並消滅那些還是“菜鳥”的美國新手們。“美國人尚無實際戰鬥的經驗,所以我們必須一開始就給他們一個下馬威,好讓他們產生一種深入的無法磨滅的自卑感”隆美爾元帥如是說。盟軍方面,自從“火炬”行動以來,北非的形勢就顯得一片大好,從埃及開始東面英軍便一路追擊似乎顯得“潰不成軍”的非洲軍團;從西面登入的美第1集團軍也在不斷向突尼西亞推進,兩支龐大的盟軍部隊在不斷地做向心運動,意圖把非洲軍團緊緊地包圍住。然而,由於第8集團軍小心謹慎的行動,蒙哥馬利發動的招牌式的“正面作牽制進攻,從沙漠內陸作迂迴運動以切斷敵退路”的進攻卻因種種原因被隆美爾巧妙地避過——一直追到了馬雷特防線,由於地雷、補給線等各種問題,英軍的進攻在這一線暫時延緩了。另一邊廂,美軍在突尼西亞還沒有站好,身經百戰的德軍第21裝甲師已經攻破了費德隘口,獲得了一個為下一次進攻做準備的“跳板”——這次突擊使盟軍的高級指揮官可以猜到敵人是在發動一種什麼形式的進攻,卻無法猜到對方真正的主攻地點——他們把這個在費德隘口上的突擊當作是一種分散聯軍注意力的行動,並相信主攻方向將會在豐杜克(Fondouk)附近——這一錯誤的判斷充斥在美軍的指揮官當中,致使第1集團軍的司令安德森把美第1裝甲師的坦克分成了兩個戰群,其B戰群便保留在豐杜克後方充當預備隊,大大的降低了自己的裝甲力量。到1943年2月13日為止,美第2軍和友鄰的法國第19軍只是零星地布置在戰線上,互相之間根本形成不了什麼有效的呼應;第1裝甲師也被分散使用……如此種種美軍在西面錯誤的部署,將成為後來德軍各個擊破戰術的犧牲品,這些遠渡重洋而來的“揚基”們,將為自己的無知付出寶貴的“學費”。

德美交鋒

德軍的計畫得到了阿道夫·希特勒本人的批准,最主要的目的就是減輕隆美爾元帥麾下疲勞不堪的德國非洲軍〔DAK〕所面臨的強大壓力。由東面從埃及一路追擊而來的英國第八集團軍在伯納德·蒙哥馬利將軍的指揮下已經開始重新整編,準備給德國非洲軍這個老對手以致命一擊。隆美爾的西側儘管受到一條由米里納〔Miliane〕 河綿延到馬科納西〔Maknassy〕的山脊保護,但盟軍由隘口突破防線的危險卻日趨嚴重。“沙漠之狐”並不在意那從埃及阿拉曼開始的、似乎無窮無盡的撤退行動,他本質上還是一個攻擊型將領。一個奪回攻勢姿態、恢復戰場平衡的機會一直是他夢寐以求的。為了避免在兩側合攏的絞索里被慢慢勒死,隆美爾寧願搶先攻擊,來打破這個僵持局面。凱塞林山口之戰,這場二戰里爆發在美國與德國陸軍之間的第一場主要戰鬥就此開始了。 美軍所隸屬的英國第一集團軍司令安德森將軍並沒有按照盟軍指揮官艾森豪將軍的命令把第一裝甲師集中布置在戰線中部,而且也拒絕將它作為一個整體投入戰鬥。第一裝甲師所屬的美國第二軍奉命把第一師拆開,組成幾個由軍直屬的戰鬥群,其中的B戰鬥群轉由第一集團軍直接指揮。到1943年2月13日為止,美國第二軍和友鄰的法國第十九軍只是零零散散地布置在一系列高地上,互相之間幾乎沒有什麼掩護。
凱塞林山口戰役凱塞林山口戰役

戰鬥經過

指揮不暢

隆美爾在1943年2月14日那天已經要求齊格勒將軍趁著黑夜儘量向斯貝特拉(Sbeitla)方向擴,然而齊格勒卻說他必須獲得阿尼姆的批准才可以前進——德軍由於指揮系統的不統一問題終於第一次暴露了,隆美爾已經不是軸心國北非部隊的最高指揮官,在行動中和阿尼姆同級,根本無法越權指揮阿尼姆的部隊,而阿尼姆本人卻極其不贊成隆美爾的進攻,認為他是冒險的,卻更願意讓自己的部隊向北面豐杜克一線進攻(那裡正是美軍主力所在)。於是,一直到2月17日,整整拖了兩天,齊格勒的部隊才向前推進25英里到達了斯貝特拉,並且遭到了美軍早已集結好的部隊的頑強抵抗。直到下午,美軍的部隊才開始撤退,德軍部隊進入了斯貝特拉。但到此為止,第10裝甲師已經停止了它前往近在咫尺的凱塞林山口——阿尼姆全面反對隆美爾的冒險進攻,全面收回了他的第10裝甲師。
凱塞林山口戰役凱塞林山口戰役
這邊廂,南面隆美爾親自率領的部隊快速的推進,15日占領了加夫薩(Gafsa),留下了門頓上校的288特別部隊(著名的非洲坦克精銳團)後,17日又前進了50英里,穿過了菲里阿納(Feriana),並占領了美軍的泰勒普特(Thelepte)機場。這時,也就正好是北面第10裝甲師占領斯貝特拉前不久,隆美爾的聯合作戰才應該正式開始(兩支部隊夾擊凱塞林山口),但由於阿尼姆的不配合,使行動再次延誤。
於是,一個有趣的插曲出現了,隆美爾決定把他進攻的建議呈送給墨索里尼——後者其實迫切希望能獲得一次勝利,以增強其在國內已經搖搖欲墜的統治地位。同時,隆美爾最親信的參謀長拜爾萊因也說服了在突尼西亞的空軍指揮官,使他們同意支援這個計畫。然而時間在一個小時一個小時的浪費,直到18日的午夜羅馬方面才來電準許繼續進攻並把第10和21裝甲師的指揮權都交給了隆美爾。不過可笑的是,這個“繼續進攻”的命令卻規定應向北進攻塔萊(Thala)和勒凱夫(Le Kef),而不是向西北穿過特貝薩(Tebessa)——按隆帥的話說,“這是一種驚人和令人難以置信的近視”——這樣的進攻正好是敵軍的正面,將會和敵主力部隊撞個正著。但同時,這個可笑的命令又表述得模稜兩可,以至有為自己的目標服務,鑽空子的機會。

占領山口

但無論怎樣,部隊必須先拿下重要的山口——凱塞林隘口。1943年2月19日,雖然第10裝甲師的調動被阿尼姆一再延誤,德軍部隊還是於墨索里尼的進攻命令下達幾個小時後,以3個營的微弱兵力進攻了凱塞林山口。防守該山口的美軍部隊是斯塔克上校(Colonel Stark)的混合部隊。由於防守的一方缺乏協調,到黃昏時德軍已在某些點上滲入。此時,如果第10裝甲師能夠投入更多的兵力,也許戰鬥的效果將會更好,然而,到夜間為止第10裝甲師所趕到的兵力只有1個坦克營、2個步兵營和1個機車營,而剩餘的幾乎半個師包括501重坦營在內,仍然扣留在阿尼姆手裡。
直到20日下午,隆美爾才能對凱塞林隘口發動集中的進攻——包括一個義大利營的5個營發動了全面的突擊,並迅速地突破了敵軍的陣地。在遭到只有一個營(一個坦克連、一個步兵連和一個野炮連)不到的英軍頑強抵抗,損失了11輛坦克後,突入了谷地縱深,凱塞林隘口終於成功占領了。此後,隆美爾向塔萊和特貝薩兩個方向派出了搜尋支隊,目的是使盟軍在預備隊的調動上感到困難,同時還想奪取在特貝薩美軍的巨大補給倉庫,迫使美軍撤退(這是他自己原定的計畫)。同時,鄧費準將(Brigadier-General Charles Dunphie)的英軍第26坦克旅(2個坦克團和2個步兵營)已經從塔萊向南移動,在距離凱塞林隘口約10英里的地方構築了陣地。此時的盟軍遠想不到其實德軍的兵力已經比他們想像中要弱得多。

戰役結束

1943年2月21日上午,隆美爾猶豫了,他決定停止前進,他預計21日盟軍會有一個反擊。然而,這是一個代價沉重的錯誤。那天並沒有出現反擊,恰好,盟軍由於估計德軍的部隊數量十分龐大,增援部隊在一天內均已趕到,使得原本在數量上已經占了劣勢的德軍處境更為困難。
這時,一個戲劇性的轉折發生了。經過從阿爾及利亞西部4天800英里的急行軍,美第9步兵師的炮兵營出現在了通往塔萊的大陸上,並於21日花費了一夜的時間做準備。22日凌晨,當德軍的坦克開始向塔萊推進時,就遭到了這支炮兵部隊的炮火打擊,這一打擊極大的鼓舞了盟軍的士氣,並且堅定了鄧費準將率領的不斷向北撤退的英軍部隊抵抗的決心。更重要的是,炮兵的猛轟使隆帥和指揮塔萊突擊部隊的福里茨·馮·布羅伊將軍確信,盟軍主力援軍已經到達,14日以來的突襲效果已經失去。
22日上午,德軍發動了最後一次向塔萊的進攻,但已經收效甚微,相反,嚴重的損失已經使他們吃不消,而在個地區的美軍,兵力遠比他們強大。
那天下午,隆美爾與飛來前線視察的凱塞林獲得一致的結論,認為再繼續進攻已無力可圖,而且非洲軍團兵力薄弱,已經十分疲憊,有隨時遭到反擊的危險。於是,非洲軍團開始分段撤退。
據不完全統計,戰役中德軍造成美第2軍6300名士兵死亡、受傷或失蹤,俘獲了4026人;摧毀了183輛盟軍坦克,194輛半履帶式裝甲車,512輛各式車輛。
至此,為期6天的凱塞林山口戰役結束了。

戰鬥結果

1943年2月14日早上,第二軍A戰鬥群控制著兩個戰略要地——勒西達〔Lessouda〕山和克薩瑞〔Ksaira〕山。但在那個決定性的上午,德國的四號坦克群伴隨著嶄新的、盟軍武庫里無可匹敵的六十噸級六號“虎式”坦克滾滾向前,從正面或是旁邊穿越了美軍戰線。德軍指揮官是海茵茨·齊格勒〔Heinz Ziegler〕中將, 他作為漢斯·馮·阿尼姆一級上將的副手,親自指揮了攻擊部隊。
1943年2月14日美軍的總損失達到了四十四輛坦克、十五門自行火炮、七輛半履帶車及許多其他車輛。至少七十一人被俘。最悲慘的經驗是屬於那些三十七毫米反坦克炮部隊的——美軍根本沒有吸取前幾年戰爭的經驗,繼續把這些面對德軍新式坦克毫無作用的火炮推上前線,使他們遭到了慘重的損失。直到這以後,所有的三十七毫米反坦克炮才退出了美軍一線裝備。總的來說,較德軍劣質的裝備、不足的訓練加上戰場情況不明使得美軍傷亡慘重。美軍在第一天的戰鬥總結里就涉及了許多這場戰鬥暴露出來的問題:
⒈ 缺乏前沿偵查,德軍如此規模的集結只要通過一次武裝偵察就可以暴露出來;
指揮層次過多,通訊不暢,造成部隊行動混亂,不能根據實際情況及時作出反應;
⒊ 盟軍部隊之間缺乏協調;
⒋ 對空火力不足,已有的高炮部隊也採取了錯誤的作戰方式,開火過早,使得德軍戰機能從容躲避。但盟軍必須以現有的資源來迅速解救被包圍的部隊並將局勢穩定住。

戰役評價

阿拉曼戰役以來,非洲軍團兩翼受敵,形勢已經非常嚴峻,當德軍部隊被英美部隊逼到突尼西亞一線時,隆美爾利用美軍部隊的經驗不足,發動了通過凱塞林隘口,直取美軍後方補給倉庫特貝薩的突襲。
整體的進攻計畫其實很好,利用美軍部隊的經驗不足,防守戰線上的不協調,只要德軍互相配合,一定能取得不小戰果,但事實證明,除了進攻的第1天由於北線齊格勒率領的第10裝甲師和隆美爾率領的第21裝甲師各自為戰,取得了不小戰果外,在關鍵性時刻,即兩個裝甲師急需配合進攻之時,阿尼姆卻死扣第10裝甲師不放,阻止隆美爾的所謂“冒險”進攻,浪費了不少寶貴的時間——也因此導致了進攻部隊後續兵力不足,無法形成連續性的突擊,而美軍也在數次經受打擊和教訓後組織防禦——隆美爾最終無法把一個戰術性勝利推廣到戰略性勝利,更加無法把非洲軍團從水深火熱中解救出來。
凱塞林戰役後,非洲軍團命運已定,昔日DAK橫掃昔蘭尼加的壯舉已不復存在。

戰爭影響

這次戰役的失敗,讓美軍看到了自己的問題,並很快吸取教訓,改良技術,迎進一批工程師,為以後能製造出一流的坦克和反坦克炮奠定了基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