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煙閣(歷史建築)

凌煙閣(歷史建築)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凌煙閣是唐朝為表彰功臣而建築的繪有功臣圖像的高閣。位於唐朝皇宮內三清殿旁的一個不起眼的小樓,後因“凌煙閣二十四功臣”而聞名於世,可惜毀於戰亂。

貞觀十七年二月,唐太宗李世民為懷念當初一同打天下的眾位功臣(當時已有數位辭世,還活著的也多已老邁),命閻立本在凌煙閣內描繪了二十四位功臣的圖像,皆真人大小,褚遂良題字,時常前往懷舊。後又有四位皇帝在凌煙閣圖像功臣。現在能看到的總共132副畫像,除去重複畫像,總共100人左右。畫像全部面向北方,閣中有中隔,隔內北面寫“功高宰輔”,南面寫“功高侯王”,隔外面次第功臣。伴隨著唐王朝的滅亡,凌煙閣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之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凌煙閣
  • 朝代:唐朝
  • 畫像數:132副
  • 意義:表彰功臣
功臣介紹,趙公長孫無忌,河間郡王李孝恭,萊公杜如晦,鄭公魏徵,梁公房玄齡,申公高士廉,鄂公尉遲敬德,衛公李靖,宋公蕭瑀,褒公段志玄,夔公劉弘基,蔣公屈突通,勛公殷嶠,譙公柴紹,邳公長孫順德,鄖公張亮,陳公侯君集,郯公張公謹,盧公程知節,永興縣公虞世南,渝公劉政會,莒公唐儉,英公李勣,胡公秦瓊,各時期功臣,唐肅宗時期,唐代宗時期,唐德宗時期,唐宣宗時期,唐昭宗時期,相關事件,史籍記載,相關詩詞,

功臣介紹

趙公長孫無忌

趙公長孫無忌第一。李世民長孫皇后之兄,自幼與李世民為友,李淵太原起兵後投靠李世民。參與李世民歷次戰役,尤其在玄武門之變中起主導作用。
終身為李世民信任,李世民評價為“我有天下,多是此人之力”,封齊國公,後徙趙國公。李世民去世後,受遺命輔佐唐高宗
因反對唐高宗立武則天為皇后而失寵,後來被誣陷謀反,自殺。

河間郡王李孝恭

河間郡王李孝恭第二。其為李淵堂侄,李淵起兵後,他負責經略巴蜀。得李靖之助,滅蕭銑輔公祏,長江以南均受其統領,戰功幾可與李世民分庭抗禮。
李世民登基後,退出權力中心,封河間郡王以歌舞美人自娛。貞觀十四年,暴病身亡,謚曰元。

萊公杜如晦

杜如晦第三。李世民主要幕僚。李淵攻克長安時投靠李世民,得房玄齡推薦而受李世民重用,為十八學士之首。
參與李世民歷次戰役及玄武門之變。
貞觀年間與房玄齡共掌朝政,貞觀四年病故,年僅四十六歲,徙封萊國公。其死深為李世民痛惜,死後極盡哀榮,謚曰成。

鄭公魏徵

鄭公魏徵第四。原為李密謀士,後隨李密降唐,為唐朝招降李世績竇建德進攻河北時被俘,竇滅亡後重回唐朝,隸太子李建成麾下。
玄武門之變後,歸順李世民。因感知遇之恩,凡事知無不言,以進諫著稱。
終生深受李世民信任,李世民評價說貞觀之前輔佐之功以房玄齡第一,貞觀之後以魏徵第一。貞觀十七年病故,謚曰文貞。

梁公房玄齡

梁公房玄齡第五。
李世民主要幕僚,善於謀略。李淵起兵後派李世民進攻渭北,受溫彥博推薦投入李世民幕府,被委以心腹,參與李世民歷次戰役及玄武門之變。
凌煙閣24功臣畫像之一凌煙閣24功臣畫像之一
李世民登基後論功行賞,被比為漢之蕭何。貞觀年間負責行政,為相近二十年,深得李世民信任。
李世民出征高麗時被委以留守重任。貞觀二十二年病故,謚曰文昭。

申公高士廉

申公高士廉第六。李世民長孫皇后、長孫無忌的親舅舅,二人之父早死,實際由高士廉撫養。高對李世民極為器重,以至主動將長孫後許配給李世民。
因得罪楊廣,被發配嶺南,隨後中原大亂,被隔絕在外,直到李靖滅蕭銑南巡時才得以回歸。
其人善行政、文學,為李世民心腹,參與玄武門之變的策劃,謚曰文獻。

鄂公尉遲敬德

鄂公尉遲敬德第七。原為劉武周部將,劉武周滅亡後投降李世民。起初不被眾將信任,幾乎被處死,但李世民堅持起用他。
唐鄭決戰時有單騎救主之功,得以穩固地位,此後以勇將身份參與李世民歷次戰役。玄武門之變的主要角色,親手殺死齊王李元吉,擁立之功第一。
突厥傾國進犯時以騎兵迎擊取勝。天下安定後無用武之地,晚年閉門不出,最終得享天年,謚曰忠武。

衛公李靖

衛公李靖第八。是“使功不如使過”的典型,曾試圖揭發李淵謀反,因此幾乎被李淵處死,幸而為李世民所救。
後來戴罪立功,協助李孝恭經營巴蜀、滅蕭銑、輔公祏,被李淵評價為“蕭、輔之膏肓”。未參加玄武門之變。
貞觀年間負責抵禦突厥,成功地消滅突厥政權,戰功無人可及,貞觀三年率三千鐵騎夜襲頡利可汗的牙帳所在地定襄,斬義成公主,俘虜頡利可汗,東突厥自此平定,獲封代國公。後來又掛帥出征,消滅吐谷渾勢力。屢次被誣告謀反,為免嫌疑,主動退休閉門不出,謚曰景武。

宋公蕭瑀

宋公蕭瑀第九。隋煬帝蕭後之弟,以外戚為隋煬帝重臣。因反對出征高麗,被貶為河池郡守,到任後受薛舉進攻,奮力抵禦。
李淵起兵後,歸附唐朝,善行政,終生為李淵重用。
李世民即位後,因與房玄齡、杜如晦不和,多次得罪李世民,仕途沉浮,但從不“改過自新”。後來李世民評價其為“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謚曰貞褊。

褒公段志玄

褒公段志玄第十。李淵在太原時的舊部,首義功臣。參加李唐歷次重要戰役,以勇武著名。李世民兄弟相爭時,拒絕建成、元吉的拉攏,忠於李世民,並參加了玄武門之變,封樊國公。
其人治軍嚴謹,李世民評價為“周亞夫無以加焉”。貞觀十六年病故,謚曰莊肅

夔公劉弘基

夔公劉弘基第十一。隋煬帝征高麗時,因避兵役逃往太原依附李淵。太原起兵時,與長孫順德一同負責招募勇士,有大功。
進攻長安途中於霍邑之戰陣斬隋主將宋老生,攻克長安後被評為戰功第一。進攻薛舉時在淺水原大敗,力盡被擒,李世民滅薛氏後獲救。又在劉武周進攻太原時戰敗被俘,僥倖自己逃回,隨後配合李世民在介休殲滅宋金剛
因唐朝與突厥關係惡化,常年駐守北邊抵禦突厥。貞觀年間曾隨李世民征高麗。唐高宗時病故,謚曰襄。

蔣公屈突通

蔣公屈突通第十二。原為隋朝大將,歷仕楊堅楊廣,戰功赫赫。楊廣南巡江都,委以鎮守都城長安的重任。李淵起兵後進攻長安,屈突通率部下死戰,力盡後自殺未遂,最終投降李淵,被封為兵部尚書。後參與唐朝歷次重大軍事行動,尤其滅王世充被評為戰功第一。後被委派鎮守洛陽,於貞觀元年病故,謚曰忠。

勛公殷嶠

勛公殷嶠第十三。李淵舊部,太原起兵時投奔李淵,參與進攻長安。進攻薛舉時,在淺水原大敗,與劉文靜一同被追究責任,貶為庶民。後隨李世民滅薛氏有功,得以重被任用。參加李世民歷次戰役,在進攻劉黑闥時,得病身亡,是凌煙閣功臣中最先去世的一個,謚曰節。

譙公柴紹

譙公柴紹第十四。李淵之婿,娶平陽昭公主。李淵起兵時身在長安,僥倖逃脫追捕前往太原。攻克長安,封臨汾郡公;滅薛舉劉武周王世充竇建德,封為霍國公。貞觀年間作為主將消滅最後一位反王梁師都。貞觀七年,柴紹加鎮軍大將軍,行右驍衛大將軍,改封譙國公。貞觀十二年病故,謚曰襄。

邳公長孫順德

邳公長孫順德第十五。李世民長孫皇后之叔,外戚。隋煬帝出兵高麗時,為避兵役逃往太原依附李淵,與李氏父子友善。
太原起兵時,與劉弘基一同負責招募勇士,有大功。進攻長安時任先鋒,擒隋主將屈突通,李淵稱帝,拜為左驍衛大將軍,封薛國公。此後功勞不顯。貞觀年間因多次貪污被彈劾,病故,謚曰襄。

鄖公張亮

張亮第十六。原為李密部下,隸屬李世績,隨李一同降唐。得房玄齡、李世勣推薦入李世民幕府。太宗李世民即位後,任右衛將軍、封長平郡公,631年進封鄅國公
貞觀年間,因善於行政而頗得信任,又揭發侯君集謀反、隨征高麗而立功。但其後逐漸名聲敗壞,貞觀二十年謀反,受誅。

陳公侯君集

陳公侯君集第十七。李世民心腹,常年擔任其幕僚。玄武門之變的主要策劃人。唐太宗即位後,任左衛將軍,封潞國公,貞觀十一年,改封陳國公。
貞觀年間,擔任李靖副將擊敗吐谷渾,又任主將擊滅高昌。回朝後因私吞高昌戰利品而被彈劾,為此懷恨在心。李世民諸子爭當太子的鬥爭中,依附太子李承乾,圖謀殺李世民擁立承乾,事泄被殺。

郯公張公謹

郯公張公謹第十八。原為王世充部下,後投降唐朝,受李靖推薦進入李世民幕府。參與了玄武門之變的謀劃。李世民登基後,以其為李靖副將抵禦突厥,協助李靖滅亡突厥,以功封鄒國公。次年病故,僅三十九歲,謚曰襄。

盧公程知節

程知節第十九。本名程咬金,原為瓦崗軍勇將,李密失敗後降王世充,因不滿王的為人,與秦叔寶一同降唐,分配到李世民帳下。程知節追隨秦王李世民,先後擊敗宋金剛竇建德、王世充,屢立戰功,被封為宿國公。參加李世民歷次戰役及玄武門之變。唐高宗時出征賀魯,屠殺已投降的平民,因此免官,後病故。

永興縣公虞世南

永興公虞世南第二十。隋朝奸臣虞世基之弟,自幼以文學著稱。宇文化及江都兵變後被裹脅北返,宇文被滅後歸竇建德,竇死後入李世民幕府。此後盡心輔佐李世民,被評價為德行、忠直、博學、文辭、書翰五絕。貞觀八年封永興縣公。貞觀十二年病故,謚曰文懿。

渝公劉政會

渝公劉政會第二十一。李淵任太原留守時的老部下,隨李淵起兵,首義功臣。此後負責留守太原,劉武周進攻時被俘。忠心不屈,還找機會打探劉武周軍情秘報李淵。劉武周滅亡後獲救。曾擔任刑部尚書,封刑國公。貞觀九年病故,追改渝國公,謚曰襄。

莒公唐儉

莒公唐儉第二十二。唐家與李家均為北齊大臣,有世交之誼,唐儉亦與李淵為友。參與李淵太原起兵的策劃,為首義功臣。最大功勞是揭發獨孤懷恩謀反,被特賜免死罪一次。貞觀初年負責與突厥外交事宜,被李靖“謀害”,竟奇蹟般逃生。後來任民尚書,因怠於政事貶官。唐高宗年間病故,謚曰襄。

英公李勣

英公李勣第二十三,李績即徐世勣,徐懋功,又稱徐茂功,後賜姓李,為李世勣,高宗時,為避諱太宗李世民,改名為李勣。原為瓦崗軍大將,少年從翟讓起兵,翟死後跟隨李密。李密降唐後成為獨立勢力,但仍堅持以李密部下的身份降唐以示不忘故主,被李淵稱為 “純臣”。遭竇建德進攻後,因父親被竇擒為人質不得已投降。密謀暗殺竇重歸唐朝,但未能成功,僥倖逃走。隨李世民滅王世充、竇建德、劉黑闥,又擔任主將滅徐圓朗,隨李孝恭滅輔公祏。貞觀年間先封曹國公,後封英國公,與李靖一起滅亡突厥,此後十六年負責唐朝北邊防禦,多次擊敗薛延陀勢力,又隨李世民進攻高句麗。李世民死後輔佐唐高宗,被委以軍事,擔任主將再次出征高句麗,終於將高句麗滅亡。唐高宗重畫其形象於凌煙閣。滅高句麗後次年病逝,謚曰貞武。

胡公秦瓊

胡公秦瓊第二十四。字叔寶。本為張須陀部下勇將,張死後歸裴仁基部下,又隨裴投降李密,為瓦崗軍大將。在李密與宇文化及童山之戰中立下大功。李密失敗後投降王世充,因不滿王的為人,與程知節一同降唐,分配到李世民帳下。參加李世民歷次戰役,每戰必衝鋒在先。貞觀年封翼國公。後因歷次作戰負傷太多而疾病纏身,貞觀十二年病故,謚曰壯。
唐中宗(李顯)為上官儀繡像凌煙閣,追封楚國公。御書:西台侍郎同東西台三品兼弘文館學士、楚國公
公元764年十一月(即代宗廣德二年),代宗在凌煙閣為郭子儀畫像,以表彰他的興唐之功。此外,馬周褚遂良婁師德張九齡張柬之李光弼張巡許遠南霽雲李晟等人也被後來的皇帝下旨畫圖像置於凌煙閣。

各時期功臣

唐肅宗時期

河北副元帥僕固懷恩、河東副元帥李光弼、幽州節度使李懷仙李抱玉郭英乂辛雲京侯希逸田神功、孫志直、白孝德令狐彰李寶臣薛嵩田承嗣張獻誠魚朝恩程元振、仆固瑒、高彥崇、渾日進、李建義、李光逸、楊崇光、李懷光、張如岳、白元光、溫儒雅、拓拔澄泌、高暉、盧欽友、成惟良,曹楚玉。

唐代宗時期

郭子儀李适等八人。

唐德宗時期

褚遂良、李晟、桓彥范、劉幽求、郭子儀、馬隧、張萬福、李惟簡、柏良器、蘇定方、郝處俊等二十七人

唐宣宗時期

李峴、王珪戴胄馬周褚遂良、韓瑗、郝處俊、婁師德、王及善、朱敬則、魏知古、陸象先、張九齡、裴寂劉文靜、張柬之、袁恕已、崔玄暐、桓彥范、劉幽求、郭元振、房琯、寺履謙、李嗣業、張巡、許遠、盧弈、南霽雲、蕭華、張鎬、李勉、張鎰、蕭復、柳渾、賈耽、馬燧、李憕三十七人。

唐昭宗時期

孫德昭(賜名李繼昭)、董從實(賜名李彥弼)、孫承誨等。

相關事件

其實這二十四個人裡面,超過一半以上的人曾經是唐太宗的“死對頭”。尤其侯君集,後因貪污腐敗被關了一陣子而心懷不滿,慫恿另一個功臣張亮與自己一起造反。張亮密報唐太宗,太宗卻道:“與君集都是功臣,如今君集只對你一個人說了,如果讓你們二人對證,君集一定不承認,我應該相信誰?”於是不再提這件事,“待侯君集如初”。
後來,侯君集“有負聖望”造了反,被抓住了,唐太宗親自審訊,並對他說:“你是國家功臣,我不想讓你受刀筆吏的羞辱,因此親自來將事情弄清楚。”證據確鑿,唐太宗又召集文武百官說:“君集有功於國,我將乞求饒他一命,諸位能夠答應么?”群臣都說:“君集之罪,天地不容。”
造反本來是要滅族的,但太宗念他曾有功於國,饒了他妻兒的命。臨刑前,太宗與他訣別,哭著說“與公長訣矣,而今而後,但見公遺像耳!”

史籍記載

北周庾信 《周柱國大將軍紇乾弘神道碑》:“天子畫 凌煙 之閣,言念舊臣;出 平樂之宮,實思賢傅。”
劉肅《大唐新語·褒錫》:“ 貞觀 十七年, 太宗 圖畫 太原 倡義及 秦 府功臣 趙公 長孫無忌 、 河間王 孝恭 、 蔡公 杜如晦 、 鄭公魏徵、 梁公 房玄齡 、 申公 高士廉 、 鄂公 尉遲敬德 、 鄖公 張亮 、 陳公 侯君集 、 盧公 程知節 、 永興公 虞世南 、 渝公 劉政會 、 莒公 唐儉 、 英公 李績 、 胡公 秦叔寶 等二十四人於 凌煙閣 , 太宗親為之贊, 褚遂良 題閣, 閻立本 畫。”

相關詩詞

南朝 宋 謝靈運 《江妃賦》:“或飄翰凌煙,或潛泳浮海。”
唐 駱賓王 《送王贊府上京參選賦得鶴》:“虛心恆警露,孤影尚凌煙。”
唐 虞世南 《飛來雙白鶴》詩:“飛來雙白鶴,奮翼遠凌煙。”
杜甫丹青引贈曹將軍霸》詩:“凌煙功臣少顏色,將軍下筆開生面。”
白居易《題酒瓮呈夢得》詩:“ 凌煙閣 上功無分,伏火爐中藥未成,更擬共君何處去,且來同作醉先生。”
唐 李明雲 《雁門行》詩:“別卻朱檐妻子淚,肯執玉龍問凌煙。”
李賀南園十三首(其五)》詩:“請君暫上凌煙閣,若個書生萬戶侯。”
唐 張籍《贈趙將軍》會取安西將報國,凌煙閣上大書名。
水滸傳》第五四回:“且教:功名未上 凌煙閣 ,姓字先標 聚義廳。”
宋 葉適 《晉元帝廟記》:“ 漢 唐 陋矣,其殊勛盛烈,亦紀官爵,圖形貌,有 麒麟 、 雲台 、 凌煙 之目,夸 其得意。”
元 馬謙齋 《快活三過朝天子四邊靜·夏》曲:“先生豪放,詩狂酒狂,志不在 凌煙 。”
明 張居正 《寄嚴少師三十韻》:“所希垂不朽,勳業在凌煙 。”
明 陸采 《明珠記·返旆》:“罷干戈,功寫 凌煙 誰似我,聲名千古壯京都。”
孔尚任《桃花扇·迎駕》:“不要取笑,日後畫在 凌煙閣 上,倒有些神氣的。”
歐陽予倩木蘭從軍》第十場:“不求圖畫凌煙閣 ,只為家邦致太平。”
近現代 郁達夫 《題寫真答荃君》詩之三:“儒生無分上 凌煙 ,出水清姿頗自憐。”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