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點灸

冷點灸法也是冷灸法之一。它是套用某些對皮膚有剌激性或腐蝕性的礦物類藥物,點敷穴區產生類似灸法的作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冷點灸
  • 類別:保健理療
療法介紹,操作方法,主治病證,注意事項,臨床套用,病案舉例,

療法介紹

本法源自民間。近年來,通過針灸工作者的發掘研究和臨床實踐,證明只要套用得當,對不少病證有較為確切的療效。冷點灸的方法較多,本節只介紹二種,供讀者參考。

操作方法

灸藥製備
(1)白吊:本品為水銀、朴硝、銅綠、明礬、食鹽、煅石膏煎煉而成。性辛寒,有毒,為攻毒殺蟲、散結祛腐之品。
(2)白降丹:本品由硃砂、雄黃各6g、水銀30g、硼砂15g,火硝、食鹽、白礬、皂礬各45g加工而成的白色晶片狀藥粉。
具體操作
(1)白吊:治療時取白吊,用冷水調成厚漿糊狀,點敷在所定穴位處,直徑0.3cm,以紅紙膏藥封貼固定。敷貼6小時後患者開始感覺局部灼痛,後2日內疼痛逐漸加重,第3日起敷貼處紅腫起泡,第5日後潰破、流膿血水。揭去膏藥,用生理鹽水將創面洗淨,更換紅紙膏藥敷貼(或用消毒紗布復蓋)。初起每日換藥1次,待膿淨後隔日換1次,直到創口結痂,脫落後癒合。不需用任何藥物,療程1個月。灸時間以夏季最宜,患者衣著單薄,便於冷灸時敷貼和灸後的敷料更換
(2)白降丹:將骨針敷上白降丹粉少許於所取穴位,再蘸上等白酒使藥粉濕潤為度,外蓋小膏藥。一般冬春4~6小時,夏秋2~4小時,即有灼熱疼痛發泡,2日後揭去膏藥,用針挑破膿泡。每日更換小膏藥直至結痂癒合。1日為1療程,從經到結痂癒合需3~4周。一般輕者1~2療程,重者則需5~6療程。

主治病證

本法適用於風寒濕痹坐骨神經痛,急慢性關節炎,類風濕關節炎,陳傷、頸椎病、腰椎增生強直性脊柱炎、坐骨神經痛、肱骨外上髁炎、肩周炎等病證,療效確切,值得臨床推廣套用。

注意事項

1.白吊或白降丹對肌膚有腐蝕作用,要嚴格遵照操作規程。
2.套用本法可出現局部疼痛、發熱,屬正常反應。如發現過敏,見全身紅腫瘙癢反應者,慎用。
3.注意選穴不宜過多,每次3~5個。
4.忌食豬頭肉、羊肉、雄雞肉、魚腥、臭腐乳、蔥菲大蒜、辛辣酸味等食品。

臨床套用

類風濕性關節炎
取穴:膝關節:內外膝眼、鶴頂(髕骨上緣凹陷處)、足三里;腕關節陽池、陽陵、陽穀、合谷;背部:大椎至腰俞各穴。
治法:冷灸時間以夏季最宜,患者衣著單薄,便於冷灸時敷貼和灸後的敷料更換。選定穴位後,取白吊粉,用冷水調成厚漿糊狀,點敷在所定穴位處,直徑0.3cm,以紅紙膏藥封貼固定。敷貼6小時後患者開始感覺局部灼痛,後2日內疼痛逐漸加重,第3日起敷貼處紅腫起泡,第5日後潰破、流膿血水。揭去膏藥,用生理鹽水將創面洗淨,更換紅紙膏藥敷貼(或用消毒紗布復蓋)。初起每日換藥1次,待膿淨後隔日換1次,直到創口結痂,脫落後癒合。不需用任何藥物,療程1個月。
療效:共治療30例,結果:顯效15例,好轉10例,無效5例。總有效率為83.3%。

病案舉例

類風濕性關節炎
黃××,男性,41歲。1985年起四肢關節酸痛,逐步發展為對稱腫痛呈梭狀,經檢查確診為類風濕性關節炎。1990年起病情加重,四肢諸關節腫痛更劇,以致無法握拳和行走,生活需人照料,多方治療無效。1991年7月5日來診,在患者下肢的趾、踝、膝及上肢的指、腕、肘、肩處按鄰近穴用白吊敷灸,2個月後各關節腫痛消退,活動好轉。9月5日再診,作第2次冷灸治療,l個月複診,血沉由30mm/小時降至5mm/小時,類風濕因子由陽性轉至弱陽性,關節腫痛已消,生活已能自理。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